出自《管晏列传》。
原文为:
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②。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④。四维不张⑤,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⑥,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⑦。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
①相:出任国相。②俗:指百姓。③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以下引语是对《管子·牧民》篇有关论述的节录,其“仓廪实”三句和“四维不张”两句见于“国颂”一节,“下令如流水之原”两句见于“士经”一节。④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六亲:《管子·牧民》有“六亲五法”一节,刘向注云:“‘以家为家’,一亲也。‘以乡为乡’,二亲也。‘以国为国’,三亲也。‘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天地日月,取其耀临,言人君亲下,当如天地日月之无私也。”由此可知,这里所谓“六亲”,非指一般意义的六亲,即非《正义》所云外祖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子,亦非王弼所云父、母、兄、弟、妻、子,或其他各种指谓。固:安固,稳固。⑤四维:《管子·牧民·四维》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⑥原:通“源”,水的源头。⑦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⑧去:废除。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全句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县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另有说此训出自孟子,未考。
最近老是在想一件事,那就是在若干年前我还坚信的一条道理,现在越想越觉得想不通,这条道理就是管老夫子“牧民”的那句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
2600多年前,管老夫子就将物质财富与精神礼节的关系作了界定。千百年来,牧民者也好,被牧者也好,对这样的界定从没有怀疑过。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界定就很难解释物质财富与精神礼节之间的一些现象了。
某君,由建筑队队长到建筑公司经理,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二十余年实现了由农民到“白领”的变化,私人财富和公司财富同步发展,早在千万以上,不可谓仓廪不实吧?最近老家家宅和原承包土地被征迁,特地从百忙当中抽出宝贵时间,回到老家和他的同胞手足大谈特谈土地征迁政策。这位仁兄对他的兄弟说:承包地的青苗补偿就归你了,但是承包地和老宅子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我们还是要“亲兄弟明算账的”。于是乎兄弟间锱铢必较,几近反目。
又某君,由家兄供养读书成才,事业一帆风顺,拥有宝马轿车一部。清明回乡扫墓,一切祭祀物品皆由其兄备齐,这位仁兄香车娇妻,直接到祖坟墓地,扫墓结束便匆匆返城,将其家兄等人留下不管。还是娇妻看不过意,对丈夫说:你就把老大送一下吧?你猜这位仁兄怎么说?他狠狠地瞪了一眼娇妻:你知道什么?!去他们家的破路把车子搞坏了还是小,我这么忙,哪有时间送他们?反正他们时间又不值钱,让他们走回去吧!
不过还有一类仓廪实者,很是能够遮人眼目的。这类人在自己爆发之后,还没有完全泯灭良心,多少还能替自己的长哥长姐在他的公司里安排一两样工作,在他享受饕餮大餐时分给他们一些残羹冷炙,这样便赢得了不少赞许。有时候他们也资助一些贫困大学生,或者捐一些钱出来,这就更加普遍使人认为他是仓廪实而后知礼节了。至于他怎样损人利己,怎样通过卑鄙肮脏的手段敛财,则成了所谓的“瑕不掩瑜”了;至于他怎样出入灯红酒绿,怎样家外有家,则统统被“他是企业家嘛!”一言而蔽之。这样的人真的是仓廪实而后知礼节了吗?
由此看来,仓廪实至是知礼节的物质基础,并不等于仓廪实了就一定会知礼节。过分地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甚至忽视知礼节,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价值势必将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念,那将是可怕的。只有仅仅把仓廪实当成追求知礼节的基础,当成提高知礼节的层次的前提,而不是用仓廪实代替知礼节的价值标准,才能遏制此起彼伏的为富不仁的事件,至少不再给那些为富不仁者以托词,让他们知道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的管仲之口。
【词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
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管仲简介】: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
具体情况如下:
一、【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廪:lǐn 部首:广 笔画数:16 结构:半包围结构
二、【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
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四、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仓廪实而知礼仪下一句是: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管仲的《管子·牧民》。
一、翻译: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二、出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