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有“世巴塔义”,意为创世传文。
当人类社会还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幼稚的、不自觉的和唯心的,往往将自然本身蕴藏的力量神奇化了,故产生了神话。 2、大魔鬼所在的色林堆错 色林大魔鬼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所有人对他的淫威都束手无策,他每天要吞噬千万生灵,不管是人还是禽兽。
一次雷雨过后,降妖锄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决定惩治色林,在莲花生大师的追赶下,色林逃到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莲花生大师命令色林在这里忏悔,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并把此湖命名为“色林堆错”。 3、吉祥天母头颅所化的拉姆拉错 西藏佛教中有一位著名的护法神叫"班丹拉母",汉语是吉祥天母的意思。
因为拉姆拉错是一块颅骨的形状的湖,所以藏族人认为拉姆拉错是吉祥天母的头颅所化并且天母的灵魂也一直在此。 4、物种神话 物种神话的内容很广泛。
在远古劳动人民的心目中,世间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众中广为流传,至今西藏泽当地方的人们将一岩洞称为猕猴洞;作为人类起源的圣迹供奉。
人的由来这段神话虽然简短,但它较科学地反映了人类从猿——类人猿——人的进化过程。 其中“观世音用粮食哺育,……尾巴才慢慢消失”的传说,正好说明人类祖先从爬行到直立,从狩猎食肉到刀耕火种、食用粮食所经过的漫长历程。
它超越了捏土造人的神造观点,反映了藏族远古文化的文明起点。 5、布达拉宫的爱情传说 据说曾经有位陌生老人在街头告诉一位男士,说他的前世没有修足情道落不了俗,他必须落入西藏布达拉宫,重新修行过后才能找到真爱。
男人本不信,却在遇到心上人后,发现真的和那位老人说的一样,心上人对他不理不睬。 后来这个男人相信了老人的话去了去了西藏,落发遁佛。
而他的心上人果然回心转意,追随他去了西藏,并且布达拉宫匍匐做祷告,他终被感动,跟随她回了尘世间。
沐浴节的神话传说 晚上,拉萨东南地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
这时,藏族人民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晚上。
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
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但是,宇托进宫以后,心中仍旧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
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给百姓治病。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
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从雪山和老林里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病就会好起来。
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草原上到处传颂着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严重,许多人死了。
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
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
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
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
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 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
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藏族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而且,无论民间故事、民歌、舞蹈还是藏戏,都是独具一格、光彩夺目的,是祖国百花园中的奇葩。西藏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它是藏族悠久丰富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民间的故事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口头流传的故事,一种是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其中书面故事如《尸语的故事》,也有人起名叫《说不完的故事》。
这些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反映人们对邪恶统治的不满与反抗,对友爱互助的赞扬,对自由恋爱婚姻的同情。由于故事有积极意义,后人把它们记录收集在一起,成了书面故事。
书面故事中,还有是格言一类收录的故事,如像《萨迦格言释文》便是由仁钦白编著,后来由玛顿班丹曲吉加以校勘、增补而定稿的五十一个故事的合集。还有《格丹格言释文》收集了七十一个故事。
还有被记录在藏族历史潮流著作里的许多故事,象《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青史》、《红史》等书中,都记录了不少曾经口头流传的故事。在记录过程中,文人们作了许多改动和艺术加工,使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更加动人。
西藏民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因为它来自民间,这些故事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藏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故事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它富有生命力。
藏族民间故事,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大类型: 第一是颂扬机智人物,反抗压迫剥削的故事。在西藏,几乎人人都晓得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这两位聪明的人物。
他们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在阿古顿巴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不被斗败的王公、贵族和领主。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都是贫苦的农奴,他们为农奴当牛当马,在饥饿和贫困的环境中挣扎,环境十分艰苦。
但他们没有屈服,没有乞求,而是用机智、勇敢、聪明和乐观来战胜困难,用巧妙的双手来惩治凶残、贪婪的领主。例如在《三不会的雇工》中,阿古顿巴与领离谈当雇工的条件,说他一不会给山剃头,二不会背大海,三不能把一年积下来的活一天干完,除此三项其它都行。
如果领主要半途辞退自己,就得付出一年工钱。愚蠢的领主同意了他的条件。
结果,叫他上山砍柴,阿古顿巴不干枣这是“给山剃头”;下河背水,他也不干枣这是“背大海”;叫他运粪,他说这是“一年积下来的活一天干完”他干不了。这下子把领主气昏了,看阿古顿巴什么都干不来,要辞退他。
但半途辞退得付一年工钱,无可奈何,领主只得让他白白拿走一年工资。 又如尼却桑布《巧抗酥油差》的故事。
故事中讲,山南人民把酥油都交给山南王了,弄得自己连酥油都没有。一天,聪明的尼却桑布见山南王在阳台上散步,便大声吆喝一头小驴子说:“你这鬼东西,把奶吸光我们拿什么去交给山南王呀。”
山南王听见了,便骂尼却桑布:“难道你不知道吃了驴子酥油,人会变成傻瓜吗?”尼却桑布说:“实在没有办法,没有牛羊酥油了,只好交驴酥油,以前交的就是这种酥油。”于是,山南王命令把“驴子”酥油扔出去,尼却桑布趁机叫来众乡亲,把新鲜的牛奶酥油统统拣回来,听了这样的故事,使人对聪明的尼却桑布肃然起敬,对山南王的横行霸道、敲诈勒索赔切齿痛恨,对巧抗酥油差的胜利,欢欣鼓舞。
机智的人物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是聪明、勇敢的藏族人民的集中代表,他们的故事给人以鼓舞,以启迪,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种是神话传说及向大自然宣战的故事。
这类故事,用夸张的手法,把幻想和向往寓于故事之中,如关于唐东杰布的故事,描绘他修建桥梁,同大自然作斗争,使沿河人民修建起十三座铁桥,方便了交通,也保住了广大僧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中,人们赋予这两个历史人物以神话的色彩。
如说文成公主带进了绿的、蓝、黄的、白的和黑的五种颜色的羊。又如描写金城公主进藏决心的坚定,说她带的一个神奇的宝镜,在西宁附近的地方打碎,变成日月山,阴挡了退路,她便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拉萨。
又如《青稞种子的来历》故事,塑造了一个王子,在山神的帮助下,从蛇王那里盗取珍贵的青稞种子,但自己不幸被蛇王施魔术变成了一只狗。这只狗带着青稞种子来到一家人家,并得到了这家姑娘的爱情,恢复了人身。
他们辛勤耕耘,从此人们才有了青稞。诸如此类的故事,用神话传说的巨大力量,给人插上思想的翅膀,鼓舞人们向雪山、草原、沙漠、寒风、苦雨进行战斗。
第三类是反映恋爱婚姻自由的故事。这一类故事,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心声。
如《茶和盐的故事》,描绘两位土司仇人的子女相爱,发誓永不分离。但他们的父母千方百计拆散这对恋人。
最后男青年变成盐,女青年变成茶,当人们喝酥油茶时,盐和茶融为一体,罪恶的女土司再也无法阻挠了。又如《铁匠和小姐》,反映冲破等级界限的婚姻,《桔子姑娘》、《青蛙骑手》等,反映男女青年如何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这类故事,集中体现青年人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怕天,不怕地,不信神不信鬼,战胜妖魔与邪恶,终于如愿以偿的斗。
藏族神话—开天辟地 元始之初,由自然形成一只大蛋,蛋壳化为白色神崖(指山峰),蛋白化为白螺色大海,蛋黄化为人和各种动物。
其蛋又化生出十八只蛋,其中的第二只蛋中生成了一位没有五官和肢体的混沌人,但他有思维的能力。他想要有一双看大地的眼睛,一对眼睛便生成了;他想要有听见声音的耳朵,一双耳朵便生成;他想要有站立和行走的双脚,两只脚便长出来了……他想要的人的五官肢体都按他的想法一一生出来了。
由混沌渐渐地明朗化了,所以,他的名字叫蒙吾兰兰。他和一个叫水滴的女人结合,生了三个儿子,此三子中幼子下传数代,便形成了藏人的原始四大氏族,是藏族人的始祖。
另一则神话认为,藏区是一个没有人的荒原,那时的一只神猴和山崖女妖结合,生下了四个儿子。由此四子形成藏人四大氏族。
这四大氏族后裔承袭了父亲猴子的聪明和善良,以及母亲的强悍性格。这两则朴素的神话,尤其是后者被后来宗教人士按其宗教观,附会演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沐浴节的神话传说 晚上,拉萨东南地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这时,藏族人民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
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晚上。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
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
但是,宇托进宫以后,心中仍旧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
他从雪山和老林里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病就会好起来。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
草原上到处传颂着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
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严重,许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
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 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
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 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
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
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西藏的风土人情
西藏的风土人情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
藏族人死后,依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采用不同葬法,常见的共有五种: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采用天葬。
天葬: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来啄食尸体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风俗。
山腰上筑有几个石台,几个藏胞,把尸体放在山坡的一个石台上,死者的家属在不远的地方烧着酥油茶。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
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
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
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
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
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
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位于拉萨北郊5公里河谷边缘的曲贡新石器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该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拉萨河谷已有人类活动。曲贡遗址下层中还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呈扁平形,经鉴定原料为冶炼所得,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开始跨入青铜时代。
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之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
传说松赞干布驱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们便以“惹(山羊)萨(沙土)”作为这一城市的名称,在汉文古籍中称“逻些”。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前来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八廓街。
因为佛教的兴盛,藏族人民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城”,于是“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公元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
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
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
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公里的拉萨古城。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
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藏区已发现和发掘出新旧石器时期和铜石井用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多处。1979年,考古发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在聂拉木、定日、申扎、林芝、墨脱等地区也发现和发掘了不少古文化遗址。
说明西藏地区在七千年至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
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
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藏族起源于古羌族。
古时青藏高原上各部落基本上都属于羌族,其中有一支牦牛部从青海进入西藏后,发展壮大,吞并其他部落后建立吐蕃王国。 吐蕃王国强大后,又扩张领土,将青海、川西、甘南等地的大部分羌族部落征服同化,形成今天的藏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