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境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之后,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就将金币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评价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一个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里,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的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他的父亲称赞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这件事也称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儿子迟疑了一下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的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下,我只要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我叫醒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他的父亲却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办到了。来,我所有的产业将都是你的。”
是啊,专行善事虽然也可称为好人,但还算不上是世间最高尚的事。以德报怨而不以恶制恶,以善心感化仇人,这才是世间最高尚的事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从前有一位谦厚的人,姓王名昶。他把哥哥的两个儿子取名为“默”、“沈”,而把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浑”、“深”,并且告诫他们:“我给你们取这四个名字,就是要你们顾名思义,不要违背谦卑的德性。
所有急速成长的事物都很快灭亡。大器晚成的人则常能安享终年。
早晨开花的草本植物,到了傍晚便已凋谢。长青的松柏,到了寒冬,还是不会衰败。
所以君子戒强出人头地和锋芒太露。如果能以受冤屈为伸直,以谦让为获得,以柔弱为强盛,则很少会没有成就的。”
张良拾鞋.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又让他帮着穿上.张良便去做.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扩展资料:
孔融生平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阿果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桑提阿果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的经历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
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桑提阿果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
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为孩子很爱他。
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鱼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
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垒球好手狄马吉奥。
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剌,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变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决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
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 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
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 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正当桑提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
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鱼钓上的沙丁鱼。
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一件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这分明是马林鱼的重量,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
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 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轻易屈服,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
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
他们对抗着。 这时,老人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
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根据对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冷冰冰的。
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
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
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
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
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
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
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 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
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
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 有一次黑人喝了甜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阿果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
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
我有一位对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她每天上课,批改作业,讲题解决学生纠纷这已成了她的家常便饭。她就是我的好老师,董老师。
董老师有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对月牙形的眉毛,一个让人看了就会觉得亲切的面孔。还有一头卷卷的头发,声音柔和而又甜美,一听就知道她是个好老师。
还记得在五年级时,过完暑假刚开学,老师就请假了,找了一个老师给我们代课。虽然这个老师也很负责,但我依然想念董老师。过了许多天,老师终于回来了,但回来的几天,她的心情一直很低落,有时甚至还会偷偷的哭。但她依然坚持给我们讲课,有时嗓子哑了,但她并不因此而停止讲课,反而越讲越有激情,我们也更加认真的地听。让老师开心些,其实,我们也不想让老师太辛苦,但老师决不请假,一定要坚持下来。
有人说,老师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老师像园丁,为我们修枝剪叶。还有人说,老师像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
这就是我的老师,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但她与学生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很厚的书。老师,我永远爱您,你在我心中是最高尚的人。
1、柳下惠坐怀不乱: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2、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河内人。
他曾经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阳(今河南孟西县),当时非常口渴,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平静。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去取,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没有主人了。”许衡:“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3、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
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了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农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后汉书》)5、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
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
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意义: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中叙述了穷秀才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这是秋末的一天,洁白云朵在九月碧空的衬托下悠闲地飘来飘去。
贝恩和罗伯特决定利用这个好日子去爬山。 面前的这座山他们已经爬过多次。
这次和从前许多次一样,计划用三天两夜的时间。第一天他们将爬到山的3/4高度,扎下帐篷。
第二天他们继续爬山,大约在中午到达山顶。吃完午饭,再稍稍休息一会儿,他们原路返回,在黄昏时候到达他们的营地。
第3天就可以回到山下了。 第一天一切都很顺利,可是第二天,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微风渐渐大了起来,而且远处开始有乌云聚集很快,闪电就照亮了远处的天际,还能隐隐听到低沉的雷声。
一阵阵的大风席卷着灰尘、树枝将他们围住。气温也骤然下降。
两人商量一翻后决定马上下山。 他们走了没有多久,忽然见到了一个很大的凸出物。
贝恩刷去了物体上面几英寸厚的积雪。让他吃惊的是,这是一个昏迷不醒的人。
这时,贝恩和罗伯特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别无选择,”罗伯特说,“带上他我们可能都得死。”
“我们不能丢下他不管。如果这样,他只有死路一条。”
贝恩说。 两人争执起来。
最后,罗伯特说:“我不想陪你们一起死掉。如果你一定要带上他,我们就只好各走各的路了。”
他独自一人走了。贝恩背起那个人继续赶路。
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行,贝恩感到自己背着的那个人越来越沉了。但是,由于背人行走,他的身体开始发暖。
很快,他感觉背上的人也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冷得像块冰,而更像一件保暖的皮袄。这时如果能停下来歇一会儿多好呀!可是,他知道,一旦他歇下来,可能就再也没有力气将那人背上后背了。
“我们会成功的!”他一边坚持,一边鼓励自己。 在晨曦初现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弥漫的飞雪染上了桔红色。
有灯光!他用尽气力大声呼救。是警车和救护车,他得救了! 在救护车上,他看到一个人蒙着被子躺在一张担架上,被子上有他熟悉的衣物。
“是罗伯特,他好吗?”他忙问。但是,他身边的救护人员沉默不语。
“非常不幸,”过了一会儿,一个救护人员说,“天气太冷了,而他的衣服……”他看了一眼同样只穿着夹克的贝恩,然后继续说:“你是幸运的。你背着一个人产生了热量,而这个人的身体又给你保温送暖。
他救了你,你也救了他。” 有时候,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尚或无私之别。
贝恩和罗伯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错,只是不同而已。但是,最终是贝恩这种高尚的选择在救了别人的同时也救了他自己。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便决定把家产分给三个儿子,但在分财产之前,他要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临行前,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年后要回到这里,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
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之后,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老大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
后来他不幸过世,我就将金币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评价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诚实是你应有的品德,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的村落,见到一个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里,我立即跳下马,奋不顾身的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他的父亲称赞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应尽的责任,这件事也称不上是高尚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