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语出有典,无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高山景行”即由此而来。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释义: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
释义:先思考而后行动,先讨论而后践行,既然践行就一定要想到此事可以对人说,既然对人说了就一定要想到此语能够兑现。
出自: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
3、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释义: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4、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
释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为行为的意向。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5、言行者,立身之基。
释义: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语出有典,无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高山景行”即由此而来。
带有行字的成语 :一意孤行、行色匆匆、横行无忌、祸不单行、倒行逆施、言行相顾、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并行不悖、行将就木、便宜行事、倍道而行、论功行赏、雷厉风行、嘉言懿行、各行其是、谨言慎行、替天行道、横行霸道、独断独行、三思而后行、欺行霸市、行尸走肉、隔行如隔山、例行公事、三句不离本行、量力而行、用舍行藏、见机行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反其道而行之、令行禁止、用行舍藏、寸步难行、独断专行、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言必信,行必果、日行千里、一言一行、我行我素、多行不义必自毙、天马行空、势在必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言行一致、衣食住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字里行间、听其言而观其行、横行不法、知易行难、逆行倒施、口绝行语、行百里者半九十、龙行虎变、响遏行云、不虚此行 通行无阻、膝行肘步、风行草偃、高山景行、代拆代行、言不及行、张狂妄行、肆行无忌、非钱不行、畅行无阻、好行小慧、步线行针、话不在行、便宜施行、冥行擿埴、行不从径、行同狗彘、潜德隐行、行易知难、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一目十行、躬身行礼、立身行己、鱼贯而行、计功行赏、言信行果、风行一世、一目五行、坐贾行商 随行就市、风行革偃、威恩并行、才人行短、晓行夜宿、造次行事、行侠仗义、风行电击、鸭行鹅步、修仁行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言行相诡、乐行忧违、末节细行、大行大市、行而未成、托公行私、反经行权、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雷令风行、禹行舜趋、察言观行、深中笃行、文人无行、肘行膝步、孤行己见、有口无行、卖俏行奸、尽室以行 草偃风行、晓行夜住、五行并下、与时偕行、贞信之行、淫言诐行、貌合行离、行不由径、淫心匿行、草率行事、三句话不离本行、夜宿晓行、紧行无好步、上行下效、鱼贯雁行、防心摄行、瑰意奇行、行兵列阵、另行高就、遁天妄行、悬壶行医、立身行道、衣绣昼行、先行后闻、及时行乐、昼伏夜行、行不苟合、言芳行洁、行不知往 山行海宿、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东行不见西行利、三思而行、匍匐而行、霸道横行、肆行不轨、见机而行、志美行厉、衣锦昼行、行远自迩、言听事行、乘伪行诈、一节一行、行间字里、按行自抑、夜行昼伏、斗折蛇行、胡行乱闹、天行时气、滔天罪行、言行计从、鱼尾雁行、言行相副、擅行不顾、计功行封、行思坐想、行住坐卧、秀出班行 跛行千里、风行电扫、信受奉行、行百里者半于九十、风掣雷行、令行如流、果行育德、禁止令行、喜行于色、狗心狗行、鸭步鹅行、改行自新、行短才乔、志高行洁、知难行易、反行两登、行若狗彘、寻行逐队、横行直撞、行或使之、电照风行、前言往行、修身慎行、龙行虎步、寻行数墨、三百六十行、节俭躬行、行乎富贵、卓尔独行 昼夜兼行、风行电掣、猜枚行令、目下十行、行成于思、付诸实行、恶事行千里、江河行地、砥砺名行、相机行事、慎以行师、躬行节俭、计行虑义、泣数行下、相辅而行、行赍居送、名不虚行、言行不一、行不履危、行藏用舍、才高行厚、行浊言清、行不胜衣、智圆行方、行步如飞、膝行蒲伏、走肉行尸、雁行折翼、锦衣行昼 一百二十行、风行水上、断而敢行、独行独断、行色悤悤、独行踽踽、孤行一意、嚣风遂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饰情矫行、儿女成行、索隐行怪、雁行有序、令不虚行、行有余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自行其是、一着权在手,看取令行时、趔趄而行、横行天下、一行作吏、高世之行、言从计行、斜行横阵、变服诡行、矩步方行、言不践行、倍道兼行 水到鱼行、行尸走骨、功成行满、蜗行牛步、言行若一、改行为善、行步如风、旁行斜上、束身修行、行己有耻、奉行故事、行险徼幸、迟迟吾行、行针步线、躬体力行、行不得也哥哥、窒碍难行、看风行事、行行蛇蚓、云行雨施、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盛行于世、言听行从、说得行不得、半路修行、草行露宿、行思坐筹、行侠好义、风行一时。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恃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殆哉”
庄子和列子同属道家,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对于这一点,还是肯定了列子高于常人的水平的,但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乃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只有这样,才能游于无穷。所以显然,对于列子御风而行,庄子仍然认为他所凭为世俗之物,还没有完全抛弃外力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父亲称 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 分渊博。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 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 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