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刘胡兰的故事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岁哥哥跳进石灰池救1岁妹妹被烧伤在很多人眼里,3岁孩童还未到懂事年纪,但广东怀集的小明却奋不顾身跳进了沸腾的石灰池勇救1岁妹妹!记者昨天上午在珠江医院烧伤病房见到了这对严重烧伤的小兄妹,3岁的小明在妹妹送到医院抢救时,才被家人发现双腿流血、皮肉一块块脱落,严重烧伤。
忍痛回家求救10月14日下午4时许,肇庆市怀集县大岗镇,1岁9个月的小娜和3岁10个月的哥哥小明在离家不到一百米的空地上玩耍。小娜和小明的父亲在番禺一印刷厂当印刷工,母亲在广州一制衣厂打工,兄妹俩平日由爷爷奶奶照看。
事发当日,小明与小娜由爷爷带着在建房子的叔爷家门口玩,爷爷有事离开,便将兄妹俩交给叔爷照看,但叔爷又有急事离开。随后,小娜发现叔爷家旁用于建房的约2米深的石灰坑正在发酵冒白烟,便跑到坑边玩耍,一不小心竟掉了下去!未满4岁的小明见状,立即跳下坑施救,结果人单力薄的哥哥非但拉不出妹妹,还发现自己双腿剧痛,他忍住剧痛走了100多米回家求救。
“小明爬上石灰池走到了邻居家求救,大家一听急忙跑去救妹妹,竟然没有留意到小明的双腿已严重烧伤。当家人把妹妹送到怀集当地医院时,才发现小明的双腿已皮开肉绽,粘满石灰的双腿竟然一块块地掉下皮血,鲜血满腿!兄妹俩送到医院时,小娜已昏迷,随后小明也开始出现嗜睡症状。
因当地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广州珠江医院获知消息后连夜派出医生和救护车,长途驱车7个多小时,于15日清晨将两兄妹接到珠江医院,紧急进行抢救。未照顾好妹妹3岁哥陷入自责珠江医院烧伤科石胜军副教授介绍,两个孩子全身烧伤分别约45%、30%,其中小娜全身三度烧伤达20%,小明全身三度烧伤约15%,由于石灰是碱性物质,创面会持续加深,1岁的妹妹虽然保住了双腿,但会失去几个脚趾。
而小明虽然勇救妹妹,但却陷入了严重的自责之中,“我们没想到3岁的孩子这么成熟,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妹妹,一直不愿开口说话。”石胜军副教授说。
井延英 临危不惧智取歹徒井延英,女,汉族,1970年7月生,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宿舍管理员。2010年4月21日6时40分许,一名男子闯进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女生宿舍楼,宿舍管理员井延英跑出来阻拦。
当距其只有30厘米时,该男子突然从裤兜里掏出一把手枪死死顶在井延英的后脑勺上,并直抵着井延英朝楼上走去。楼梯上恰好与一个女生打了个照面,井延英不露声色——“报警,快跑!”看到井延英口型和眼神的传意,女生快步下楼。
上到4楼,歹徒放下井延英,踹开410宿舍的房门,此时获得短暂自由的井延英,一想到宿舍里身处险境的女生们,毅然跟着歹徒进了屋。井延英揣摩着歹徒的心理,知道歹徒是因失恋而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井延英对其再三劝说,见歹徒的情绪稍有稳定,就机智配合门外的特警将3名女生和自己脱险。当脱险的井延英看到还有一名女生被歹徒劫持着,她一次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提出重返歹徒劫持人质的410宿舍。
通过井延英与歹徒反复交谈做其说服工作,这样有效的分散了歹徒的注意力和紧张情绪。见时机成熟,井延英顺势用一只手把歹徒手里的匕首夺过来,放到桌上用衣服盖住;井延英一边抓住该男子握枪的手腕,一边宽慰他,更主要的是防止他轻举妄动。
此时几名特警破门而入,将该男子当场控制住,井延英和被劫持女生安然无恙。 罗盛教式的优秀大学生刘峰冰面救人2008年3月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刘峰和同学何晓波准备去松花江畔放风筝。
已是大三的刘峰至今还没有从冰封的松花江面上走过。由于江面仍结着冰,两人从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出发,慢慢地从冰面上穿江去松花江北岸。
下午2时左右,就在两人快到江北时,隐约听到远方有人呼救。刘峰转身发现百米开外的冰面破了一个大窟窿,两名儿童正在江水中拼命挣扎。
见此情景,他们不顾一切地向事发地点奔跑过去。为了减轻压力,他俩趴在冰面上搭成人梯,刘峰在后面拽着何晓波,何晓波在前面拽落水儿童。
当时落水儿童在冰窟窿里拼命挣扎,冰面随时有大范围坍塌的危险。时间就是生命,他们很快拉上来了一个儿童。
但另外儿童已冻得失去知觉,头朝下倒挂在冰窟窿里。为了把那个孩子拉上来,他们就一点一点地往前挪,挪到冰窟窿旁,终于把另外一个小孩拉出冰窟窿。
在闻讯赶来的群众的帮助下,刘峰和何晓波把两个落水儿童背到最近的风景管理处管理办公室,并立即向派出所报警。看到落水少年脱离了危险,刘峰和同学才悄悄地离开。
刘峰他们回来以后,并没有主动跟别人说起救人的事情。直到两天后,两位被救儿童的家长来学校感谢,他俩见义勇为的行为才得以“曝光”。
据哈工大航天学院团委副书记李敬伟介绍说:“刘峰是学校的入党积极分子,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和奖励,从大二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刘峰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总是伸出援手,为别人排忧解难,从不计个人得失,他在生活中快乐地塑造着自己,也在感染着别的同学。”
为了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倡导他们充满爱心、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宣扬他们挺身而出、理智救。
在汉朝和明朝,因为国家都兴起于南方,南方表火,为朱雀,所以在当时,国家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使用象征火的红色(这也是故宫红墙红柱的来历之一),因为汉,明两个朝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同时对中国影响最深,所以渐渐的,红色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方面成了民族的代表。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当时,红色,又称瑞色,象征喜庆,大方,朝气,中国汉代最早的祭祀,婚嫁服饰便称之为玄瑞,直译为黑红之义。
汉代时日为国家图腾,因太阳之色为红黑双色,故而推崇玄瑞。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自然红色也就拥有了太阳的象征意义。
唐僖宗年间的一个傍晚,年轻的学士于祐在皇城宫墙外漫步。
当时万物飘零,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让于祐生出无限乡愁。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
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
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祐把诗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那首幽怨伤感的小诗始终让他难以释怀,他猜想这是宫中才女所作,自此开始思慕那个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虚幻飘渺的。
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祐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也有被他这片心意所感动的。
人世艰难,命途多舛,于祐后来累次应试落第,旅情客思、倦于游历,只好安下心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红叶题诗”似乎也成了一场永不可及的梦。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
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于祐唯有感激下拜。
很快,于祐就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家了。结婚那天,于祐审见韩夫人艳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祐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祐便如实告之。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祐当年写下的。
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同声说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说当日得到于祐题诗的那片叶子的时候,也回了首诗,现在还藏在箱子里。
于祐一看,诗是: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这件事传开后,时人莫不惊叹,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后来有一天,韩泳宴请于祐夫妻吃饭,席上开玩笑说:“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着说:“吾为祐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韩泳说何以见得,韩氏于是取笔写下一首七绝:“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于祐夫妻后来的生活也很美满,受过苦的人格外惜福,何况这是一场红叶为媒,流水为证的因缘呢?有人为这段人间佳话作诗纪念: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
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
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
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
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这段故事是几个“红叶题诗”故事里内容最详尽的一种,它来自北宋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后来被元人白朴、李文蔚分别改编成杂剧《韩翠苹御水流红叶》和《金水题红怨》。“红叶题诗”传奇的几个版本中,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的可能是最早一个版本,故事说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赴京应举,偶过御沟边,拾得红叶一片,上题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裁减宫女,下诏将宫女许配给百官司吏,但不包括未及第的举人,故卢渥没有机会得配。
直到卢渥任范阳令时才得配一位姓韩的宫女。一日,韩氏在卢渥书箱里发现了那一片题诗的红叶,嗟叹良久,说,当时我只是偶然题诗放在水中,没曾想到却在郎君的箱子中收藏着。
卢渥对照韩氏书迹,果然分毫不差。在宋初孙光宪记述晚唐五代遗事的笔记《北梦琐言·云芳子魂事李茵》里,“红叶题诗”更成了进士李茵与宫中女侍书云芳子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
《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书桐叶》写作背景应该属实,而且与“红叶题诗”的故事很相似,据五代时金利用《玉溪编事》记载,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代终日手不离卷,口不停诗。在一个秋风四起的日子,他在成都大慈寺的楼上倚栏观景,忽然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上面题诗一首: 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
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
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
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 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大为惊奇,他很喜欢这首诗,并把这片树叶保存在衣箱里。五六年以后,他和一位任姓小姐结婚。
一天,侯继图吟咏此诗,夫人听到诗的前句后,不由急切的询问,这是当初我在绵州写的书叶诗,你是怎么会知道的?侯继图也一样激动,就让妻子当场默写全诗,结果竟和他保存的树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这个故事之不可思议在于,秋风居然能把树叶吹到四百里距离外? 刘斧在评论《流红记》时说:“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
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请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 原本“落叶无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但千百年来,这一段段“红叶题诗”却让人们从此对落叶流水寄予。
暗绿稀红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白发红颜 不分青红皂白 碧鬟红袖
不问青红皂白 百紫千红 齿白唇红 唇红齿白 愁红惨绿
裁红点翠 愁红怨绿 穿红着绿 惨绿愁红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翠消红减 姹紫嫣红 大红大绿 大红大紫
灯红酒绿 耳红面赤 纷红骇绿 贯朽粟红 红白喜事
红愁绿惨 红豆相思 红飞翠舞 红腐贯朽 红粉青楼
花红柳绿 红男绿女 红旗报捷 红情绿意 红日三竿
红衰翠减 红绳系足 红杏出墙 红颜薄命 红叶题诗
红紫乱朱 红装素裹 眷红偎翠 酒绿灯红 见钱眼红
刻翠裁红 看破红尘 绿暗红稀 绿鬓红颜 李白桃红
绿惨红愁 绿惨红销 绿肥红瘦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脸红筋暴 脸红筋涨 露红烟绿 露红烟紫 绿酒红灯
柳绿花红 柳绿桃红 绿女红男 暮翠朝红 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面红颈赤 面红面赤 面红面绿 满面红光
披红戴花 批红判白 砌红堆绿 青红皂白 千红万紫
青红皂白 软红十丈 软红香土 粟红贯朽 桃红柳绿
偎红倚翠 乌帽红裙 万紫千红 依翠偎红 倚翠偎红
御沟红叶 嫣红姹紫 匀红点翠 尤红殢翠 又红又专
艳紫妖红 驻红却白
抗日题材,够红了吧。我也是从其他地方翻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游击队巧捉鬼子官
在麻峪村东西两个碉堡修好后,虽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岗放哨,但也阻挡不住在村民们掩护下的游击队河东河西自由地往来。日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又搞了“连环保甲制”的情况下认为万无一失,便在永定河东一些村子随便出行。
孰不知在抗日情绪高涨的村庄里,老百姓、游击队已成一家,同时下地干活,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儿)一名叫菊本的军曹和一个叫白连碧的特务从河边碉堡下来,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见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击队长杜钢和队员李英。两人迅速背上背筐,带上除草的小薅锄,化妆成农民,尾随敌人其后。当鬼子和特务走到麻峪南“武道庙”时,杜钢队长从后面用没把的小薅锄顶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举手缴械,李英同志健步飞奔过去下了特务白连碧的手枪。抓住鬼子和特务后,将他们押在村中的进步户中。第二天,在过河干活的人群掩护下,把敌人押送到河西游击队根据地。
事过两天鬼子发觉菊本和白连碧失踪,便派兵到各村寻找,他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询问,人人都说“不认识,也没看见有一个日本官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无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
游击队员
活捉敌人翻译官
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译官潘**身穿鬼子军装,头戴鬼子牛皮帽,脚下一双黑色牛皮大马靴,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长王**,带他到一家吸鸦片的人家吸足鸦片后,又骑车回保公所。游击队安排的老乡发现了潘**的行踪,立刻报游击队的炼星海同志。
当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日本翻译官骑车走出东街要过大影壁时,被藏在影壁后的游击队员用河流石打了来,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游击队员抓住,并夺下了他的手枪,带回了“安全户”,换了农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第二天,日本鬼子来麻峪村,把人们都集中到西街一个叫“西口儿”的地方,临时找来北街杨某人的姑爷当翻译,说明翻译官失踪之事,让大家举报,众人全说不认识那个翻译官,也不知道他来之事,敌伪保长说他在下午太阳下山时已经回去了。敌人无法只得作罢。
==================
步枪打飞机
步枪打飞机,听起来简直就是神话,但这的确是传扬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的一段抗击日寇的佳话。
1939年10月某天,我平西抗日根据地挺进军十团八连在门头沟斋堂川青白口永定河畔与日军展开激战。挺进军隐蔽在河边山林中占据有利地形打击来犯之敌,日军匍匐在河北岸光秃秃的河滩上,目标暴露无遗。战斗打响后,水面上,河滩上日军尸体横七竖八,伤亡很大。不甘失败的敌人,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调来飞机,妄图以空中优势遏制挺进军火力,挽回败局。
头上敌机猖狂呼啸,硬拼就中了敌人的圈套。看看手中顶不上劲的步枪,战士们攥紧拳头眼里喷出仇恨的火焰。敌机在八连阵地上空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战士们的武器装备与敌人悬殊太大,如果跟敌人拼火力肯定吃亏。地面的日军得到空中支援后,乘势又向八连阵地逼了过来,情况万分紧急。
这时候,十团的徐存洋等20名战士奉命赶来增援八连战士。徐存洋和战友们很快隐蔽好,等待战斗时机。他观察后发现,由于八连阵地在山谷之中,敌机投弹轰炸就必须尽可能接近地面俯冲,才能对阵地造成威胁。所以,敌机俯冲下来的时候距离地面很近,就好像就擦着战士们的耳朵飞。而且,俯冲一次,敌机就得赶紧拉升,不然就会撞到山石上机毁人亡。敌机不能连续轰炸,攻击力就减弱不少。得到这样的结论,徐存洋心里有了数。
徐存洋发现不远处有棵大树,就趁敌机拉升的空档迅速奔到大树下隐蔽好,待敌机俯冲迫近的时候,他噌地闪出身体,抬起手中的苏制水连注步枪“啪”的就是一枪。敌机翅膀一抖,直奔徐存洋藏身的大树横冲而来,“嗒嗒嗒”一梭子子弹打在石头上火星四溅。徐存洋机智地就地十八滚,藏到一块巨石后面。说时迟那时快,趁敌机还没顾得上拉升喘息,徐存洋抬手对准敌机又是一枪。这一枪,小日本的飞机吃不住劲了,只见飞机左右乱摆,尾巴拖着长长一道黑烟,一个猛子就扎在塔岭沟中。战士们欢腾了。日军飞行员至死恐怕也不相信,自己的飞机会被挺进军战士的普通步枪给打了下来。
挺进军战士徐存洋用步枪打下日军飞机的消息,很快在平西抗日根据地传扬开来,鼓舞着抗日军民更加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后,消息很快在大巴山传开了。苦难深重的巴山妇女们,个个象出笼的鸟,奔走相告,不少人逃出家去找红军,为红军当向导,送情报,还主动要求参加红军。
1934年秋季的一天,6名红军女战士行至旺苍县柳溪乡切菜梁下,发现一群溃逃的敌军在一农民家等饭吃,把枪乱七八糟放在地坝里,6名女红军豪不迟疑,如下山猛虎扑过去,“叭叭”几枪,一边喊口号“缴枪不杀”,一边猛向敌人射击。川军二十八军一个机枪连,就这样被女红军缴械,共缴获敌人机枪5部,步枪96支,创造了6名女红军消灭敌人一个机枪连的神话故事。
1934年12月,女红军沈内秀上山侦探敌情,刚走到寨包洞附近,被藏在树林中的叛徒发现。敌人将沈内秀强行污辱,并严刑拷打,要她交代干部情况,沈内秀什么也没有告诉敌人,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苏区红色政权。
1935年3月,妇女独立师担架队战士奉命将1000余民伤员从旺苍坝转移到120公里外的永宁铺,翻越高山时,为了减少伤员们的痛苦,前面的女战士跪在地上,手指象子一样抓住路面向上爬,膝盖磨破了,臂肘磨破了,鲜血直流,不少战士因出血过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妇女独立师的战士们,就是这样以忘我的牺牲精神,转战于大巴山区各个战场。她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