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在今陕西南部)中。
经过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汉中遭曹变蛟伏击,只得退居四川。后来前往梓潼、剑州一带活动。洪承畴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此役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当地居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关败马超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进攻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天师道首领)。同时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名义上是要去与钟繇会师,共讨张鲁,实际上是要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讨伐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管仓库的官员高柔向曹操建议说,咱们的大军西进,韩遂、马超会怀疑是攻打他们,一定会互相煽动而联合起来。应该首先消灭马超、韩遂等势力,平定关中。关中如果归顺了,汉中一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平定。曹操没有采纳高柔的建议,因为马超、韩遂等当时在名义上仍然是朝廷的将军,并没有反叛朝廷,曹操没有理由讨伐他们。他要用向关中进军逼得马超、韩遂等反叛,然后师出有名地讨伐他们。
关中诸将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进军关中的消息,对他“去讨张鲁”的借口果然产生怀疑,就联合起来抗拒曹操。他们拥兵十万,割据关中,扼守潼关。曹操作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当然就是反叛朝廷。这样一来,曹操就名正言顺地对马超、韩遂等进行讨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关,与马超等军隔关对阵。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装进攻潼关,吸引住马超,却派徐晃、朱灵二将军秘密率步兵骑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偷渡黄河,占据黄河以西地区。闰八月,曹操率军由潼关北渡黄河。.他令部队先行渡河,自己与勇士百余人在南岸掩护。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向曹操进攻,射来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军凳上一动不动。将军许褚扶着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这时许褚一只手举着马鞍为曹操挡箭,一只手划船。在这紧急关头,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马,诱骗马超军。马超的部队顿时混乱起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牛马,曹操乘机渡过黄河,向北进发。接着,又从蒲阪西渡黄河,沿黄河西岸向南推进。马超等部队退据渭河口,抗拒曹操。曹操到处设置疑兵,欺骗对方,暗中令部队人渭河架设浮桥。晚上,曹军进驻渭河南岸宿营。马超派军乘夜偷袭,被曹操的伏兵击败。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并以割让河西地盘为条件,曹操不答应。
九月,曹操的大军全部渡过渭河。马超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总是坚守营垒,不与交战。马超无奈,再次请求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将子弟送人曹营作为抵押。谋士贾诩说,可以假意答应。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目的在于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曹操就采用了贾诩的计策。
曹操与韩遂的父亲以前同年举上孝廉,又与韩遂同朝做官,有过交往。因为这点关系,韩遂请求与曹操会面,曹操答应了。在双方军队的阵列之间,曹操与韩遂骑马相见。两人都没有下马,交谈了一阵,没有涉及战事,只讲些过去在京都洛阳的往事。谈完之后,曹操拍手大笑。这时韩遂部下很多人前拥后挤地争着看曹操。曹操笑着向他们说:“你们要看我吗?我也是个一般人呀,没有长四只眼睛两个嘴,只不过智谋多些就是了。”
当韩遂返回以后,马超问他跟曹操谈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谈什么,马超对他怀疑起来。随即,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把许多字句故意加以涂改。马超得知曹操来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涂改了一些字句,以为是韩遂涂改的,不让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对韩遂更加怀疑了。
此后,曹操便定下日期与马超会战。先以轻装士卒与马超军作战,待挫伤对方锐气之后,立即派出强劲骑兵突然从两面夹击,大败马超等军,斩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逃往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县),杨秋逃往安定,关中地区遂成为曹操的地盘。
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sb/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5
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在今陕西南部)中。
经过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汉中遭曹变蛟伏击,只得退居四川。
后来前往梓潼、剑州一带活动。洪承畴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
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此役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当地居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关败马超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进攻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天师道首领)。同时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名义上是要去与钟繇会师,共讨张鲁,实际上是要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讨伐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
管仓库的官员高柔向曹操建议说,咱们的大军西进,韩遂、马超会怀疑是攻打他们,一定会互相煽动而联合起来。应该首先消灭马超、韩遂等势力,平定关中。
关中如果归顺了,汉中一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平定。曹操没有采纳高柔的建议,因为马超、韩遂等当时在名义上仍然是朝廷的将军,并没有反叛朝廷,曹操没有理由讨伐他们。
他要用向关中进军逼得马超、韩遂等反叛,然后师出有名地讨伐他们。 关中诸将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进军关中的消息,对他“去讨张鲁”的借口果然产生怀疑,就联合起来抗拒曹操。
他们拥兵十万,割据关中,扼守潼关。曹操作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当然就是反叛朝廷。
这样一来,曹操就名正言顺地对马超、韩遂等进行讨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关,与马超等军隔关对阵。
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装进攻潼关,吸引住马超,却派徐晃、朱灵二将军秘密率步兵骑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偷渡黄河,占据黄河以西地区。闰八月,曹操率军由潼关北渡黄河。
.他令部队先行渡河,自己与勇士百余人在南岸掩护。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向曹操进攻,射来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军凳上一动不动。
将军许褚扶着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这时许褚一只手举着马鞍为曹操挡箭,一只手划船。
在这紧急关头,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马,诱骗马超军。马超的部队顿时混乱起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牛马,曹操乘机渡过黄河,向北进发。
接着,又从蒲阪西渡黄河,沿黄河西岸向南推进。马超等部队退据渭河口,抗拒曹操。
曹操到处设置疑兵,欺骗对方,暗中令部队人渭河架设浮桥。晚上,曹军进驻渭河南岸宿营。
马超派军乘夜偷袭,被曹操的伏兵击败。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并以割让河西地盘为条件,曹操不答应。
九月,曹操的大军全部渡过渭河。马超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总是坚守营垒,不与交战。
马超无奈,再次请求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将子弟送人曹营作为抵押。谋士贾诩说,可以假意答应。
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目的在于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曹操就采用了贾诩的计策。
曹操与韩遂的父亲以前同年举上孝廉,又与韩遂同朝做官,有过交往。因为这点关系,韩遂请求与曹操会面,曹操答应了。
在双方军队的阵列之间,曹操与韩遂骑马相见。两人都没有下马,交谈了一阵,没有涉及战事,只讲些过去在京都洛阳的往事。
谈完之后,曹操拍手大笑。这时韩遂部下很多人前拥后挤地争着看曹操。
曹操笑着向他们说:“你们要看我吗?我也是个一般人呀,没有长四只眼睛两个嘴,只不过智谋多些就是了。” 当韩遂返回以后,马超问他跟曹操谈了些什么。
韩遂说没谈什么,马超对他怀疑起来。随即,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把许多字句故意加以涂改。
马超得知曹操来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涂改了一些字句,以为是韩遂涂改的,不让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对韩遂更加怀疑了。 此后,曹操便定下日期与马超会战。
先以轻装士卒与马超军作战,待挫伤对方锐气之后,立即派出强劲骑兵突然从两面夹击,大败马超等军,斩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逃往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县),杨秋逃往安定,关中地区遂成为曹操的地盘。 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
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
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潼关,古为桃林塞。
《左传》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
战国时,函谷关(今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一带、东临弘农涧)就成为秦的东大门。潼关关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
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陈仓,古地名,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东周春秋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建城“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古陈仓城遗址),距今已有2770余年,所以宝鸡市区有2770余年建城史。
东周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设虢县,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因闻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
此地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
阳平关,为蜀道上一个镇,三国时期名为阳平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蜀北主要门户。
唐朝属中央直辖三泉县。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潼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
《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
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八景,是潼关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雄关虎踞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
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
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
禁沟龙湫 龙湫,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做龙湫。禁沟龙湫景致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
北距潼关故城约2公里。禁沟既长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岭蒿岔峪,汇合沿途泉水流至沟口石门关。
沟床突变,湍流直下,飞沫四溅,好似白练高挂。沟水下落与潼河相溶,汇为深潭。
碧波荡漾,鱼跃兴波,绿树成荫,花香鸟语,颇有江南水乡风韵。秦岭云屏 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每当雨雪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一会儿若龙腾跃,一会儿若马奔驰。
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带缠腰,或如绵团乱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迨旭日初露,锦幛乍开,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画山融为一体。《秦蜀驿程记》的作者曾欣喜地写道:河南(黄河以南,指潼关一带)连山,绵绵不绝。
……时见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无定姿,心目为之清旷。中条雪案 中条指中条山,在今山西省。
其西面端与潼关隔黄河相望,明代时为蒲州所辖。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的雪景。
在时代,潼关正是军事重镇,设防范围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筑守御城,设千总,管辖蒲州一些关津渡口。潼关故城处 正是欣赏中条雪案的最好位置。
大雪纷飞,苍翠的中条山换上了银装素裳。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但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满目皑皑,大河上千,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为树,玉作峰 ,粉塑栏杆,素裹山川。
倘好雪后新晴,则银光四射,琼瑶失色,云游雾荡,观者恍惚置身于仙境之中。风陵晓渡 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
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
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
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有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
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 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黄河春涨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黄河上游的万山丛中,积雪消融,封冰解冻,黄河流量剧增。
站在潼关城头北眺 东望,只风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水于一色,眼前一叶叶冰船傲居浪头,忽高忽低,时隐时显,有的排着长队,中流争渡;有的单枪匹马,岸边徘徊。风声、水声、隆隆的冰块相撞声,威武雄壮,激荡情怀。
谯楼晚照 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驻兵,用以暸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指日落时候潼关谯楼(指西城门楼)的景致。
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西城门楼披上锦乡,置身于彩云之中。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辉四射,谯楼暗亮分明,边沿折光,五颜十色。
栏杆空处,红霞道道如束。谯楼四周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
楼上游客,指点山川,似在画中赏景。道观神钟 道观指道教的庙宇。
道观神钟,因道观里的异于一般的神钟而驰名。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滥,黄河汹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钟,摩荡有声,雌钟(铁钟)止于潼关,出,扣拓阴晴。
而雄钟(铜钟)则流于陕州。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这口奇异的雌钟,被悬挂在麒麟山顶的钟亭上。
钟亭周围绿树参天,白云缭绕,晨昏扣之,钟声抑扬顿挫。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