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复位商汤死后,又经历了几任王。
后来伊尹的扶持下太甲坐上了皇位,不过太甲没有遵守祖宗立的法制,即将成为一代昏君,伊尹劝说无用,便放太甲于桐宫三年,让他闭门思过,伊尹耐心的开导太甲,终于让他悔过自新,重新归朝当政。约公元前1541年,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在商朝老臣伊尹的帮助下即位。
太甲当上天子后,他不遵守祖宗立的法制,他骄横、不问民间疾苦、贪图享乐,对臣民十分残暴。伊尹多次规劝他,让他勤政爱民,可是他并不听伊尹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
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关在王都郊外的桐宫,让他闭门思过,而伊尹自己则摄政当国,代天子职权。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於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
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商王死后,王位就由弟弟继承,一直到没有弟弟为止,然后才会传给儿子,至于是传给最大王子的儿子,还是传给最小王子的儿子,则没有定制。商朝统治者实行的是多妻制,一个商王如果不是短命,就会有许多儿子,这样,子侄之间就会引起争夺王位的斗争。
自仲丁以后,废嫡而立诸弟子,诸弟子或争相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乱的混乱局面。诸侯、方国趁着商王朝内部的混乱之机,迅速发展起来,与商王室分庭抗礼。
身为奴隶主的王公贵族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忙于争夺权力,完全不理国家大事,不顾奴隶的死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商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阳甲死,弟盘庚立。
盘庚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抑制奢侈恶习,势必走向衰亡。经过长期思考,盘庚决定迁到殷这个地方。
殷处于黄河之北,洹水之滨,从政治上来说,离旧都比较远,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从经济上来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从战略上来说,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但是,当盘庚提出迁都到殷之时,遭到了大多数王公贵族的公然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奴隶起来闹事。
盘庚带着王公、贵族、百姓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
茅草盖屋,减轻剥削,反对营造宫室,严惩贵族奢侈腐化。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
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称为商。盘庚对新的领土采用直接封给征伐的大将的方式,象雀就被封为";雀侯";,或封当地臣服的氏族方国首领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
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个,伯有近四十个。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国,对王朝不仅有贡纳义务,还经常奉命征伐,象仓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武丁中兴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既匈奴)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作为武丁的妃子,妇好并没有呆在豪华王宫里,享受锦衣玉食,而是经常率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同时武丁征伐成功后,也任用方国的首领为将,比如武丁早年征伐西北的沚国,征伐成功后,清除叛商势力,任命沚国首领为将领,沚国也成为商王朝西北的重要支柱。面对环伺四周的强敌,武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以硬碰硬,以强对强,四处征伐中建立了伟业。
最大的对手来自北方,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吾华夏亘古不变之铁律了。当时,商王畿北的土方和西北的工口方,最为强劲,对商的威胁也最大,多次侵入商王畿。
武丁之四方征伐,极大地拓展了商的疆域,北到河套、南达江淮、西抵周境,东至山东半岛东北部,都在他的战车之下。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疆域广大的世界强国。
商朝纣王登位之初,都认为国君精明能干,国家一定会坚如磐石。
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
并且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
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叫妲己,特别受到纣王的宠爱。妲己是个脾气很怪的女人,纣王为了取得妲己的欢心,就派人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倒满了酒,池子周围移植有很多树木,树枝上挂着肉块。
然后派许多青年男女在酒池里洗澡,相互追逐嬉乐,有谁能从酒池里跃身而起咬到树枝上挂的肉,还可以得到奖赏。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酒池肉林”。
妲己喜欢看这种游戏,每次看她都笑。纣王为博取妲己的笑,几乎每天都要举行这种游戏。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
因为到殷去有三条好处: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眼下的都城 "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眼下的情况要好;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盘庚得以迁殷。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
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就是说,有奸诈邪恶,不听话的人,我就把他们斩尽杀绝,不让这孬种遗留在新邑蔓延滋长。
可见盘庚企图通过迁都打击贵族。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安阳小屯村)。
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商王血缘的远近,造罪就处死,立功便封赏;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这说明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
扩展资料:1、商朝都城变迁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内黄)遭洪水,祖乙把国都迁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因其为都仅一年,近代史学界就把祖乙迁耿略去不谈。
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一致。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2、盘庚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
盘庚病死后葬于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盘庚迁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盘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朝。
文曲星君比干的故事
比干是商朝的大臣,纣王时辅佐国政,开始时纣王还听他的话,颇有政绩,后来受妲己的迷惑,沉缅于酒色,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相继劝谏,纣王皆不接受,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装疯罢官了。
最后只剩下比干一人,他认为人主有过失不劝他纠正,不是忠臣的表现;怕死而不敢说话,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的问题,但作为人臣,就应该要尽职才对。
纣王变本加厉地建鹿台,作酒池、肉林……日夜寻欢作乐,国势危如叠卵。比干想到自己是国家元臣,责任重大,决定不顾生死强谏,以挽救国家于危亡。
比干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还斥责妲己祸乱朝廷,并要纣王改过自新,以振朝纲,他对纣王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矣!”纣王闻言后大怒道:“你凭恃什么能够这样?”比干回答说:“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妲己说:“妾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自诩为圣人,剖开比干的心看看如何?”纣王听从妲己的话,杀比干剖其心,还用火焚毁比干的脸。
此事吕氏春秋评论道:“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此种糊涂事了。
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怀有身孕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郊外树林的石室中隐藏,将孩子生了下来,因为生的是男孩,故取名为坚。比干遇害后葬于殷畿牧野,后人哀其忠谏而遭剖心,便把人们在比干墓地守墓而形成的村,称为“比干村”。
周文王时用姜子牙想要推翻商朝,但因比干尚在,不敢轻举妄动。比干死后不久,周武王就出兵伐纣,商朝至此灭亡。比干夫人陈氏及遗腹子坚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武王的礼遇。武王因坚生于树林之中,特赐姓为林,此为林姓的由来。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比干被追封为“文曲星君”。传说中的文财神很多,比干是一位较著名的文财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