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
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没有具体出处 人生在世,难免会被非对错是非问题所困扰,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小事,各执一词争执不休。那么世事中究竟什么是对错是非呢?下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我以为这个问题要从三个维度来讲。
首先相对于自然方面的正误观。哲学上把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认识定义为真理,也就是对错吧。人对于自然世界而言,想法与客观事实相符就是正确,否则就是错误。比如:张三和李四走路遇到一条河,张三说某水有2米深,而李四说不到到一米深,人完全可以淌水过去,张三设法去找船,李四则挽起裤脚就下河了,结果李四被河水淹死,而张三找到了船安全的度过了。再比如:两个人早上起床后,一个说太阳出来了,另一个则说没出来,这时马上打开门到外面看,结果说太阳出来的为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对错标准很容易鉴别,同时也是具有刚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如果违背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
其次,对于社会而言,正确错误标准可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政府规定早8.30上班,可有的企业规定8.30上班,而有的依旧是8.0上班,不同企业员工8.30和8.00上班都没错。再比如:国家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可对于不同国家或者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可能结婚年龄有不同标准。一个人饿了到商店随便拿东西吃就是违反规则,属于非法,是明显错误。原来,社会科学的是非标准是人为制定的,是根据大众的需要制定的,小到企业的规章制度,大到国家法律,都是人为制定的。所以,社会科学中的是非标准是社会规则,符合社会规则的认识和行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相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是正误标准,凡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张三背地里说李四如何如何的不对,如何的错误;而同样李四也可以把张三的错误说出个一二三。问题的区别只是谁更会表达罢了。还比如,有的人说登山锻炼好,有人说走路锻炼更好。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庭中有些是非更是说不清,往往家长说得就是对的。为什么相对于个体的是非标准是这个样子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以自己的特有方式来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性格、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人生追求的人看法是可以不同的,在没有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情况下,无所谓谁正确错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北京,去北京有多种走法,只是远点有的近点罢了。对于个人来说正误的可参考标准只有道德和约定成俗的公理,但这些不具有规则的效力,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这就是说的个体是自由的,只要不违法、违规谁也管不着。
综上,对于自然世界而言,正误标准是规律;对于社会而言是非标准是规则;对于个体人而言,在不违反规律规则情况下“我”的观点就是正确标准!
探索正误标准对于我们每个人处事的积极意义在于:自然规律不能违反;社会规则要遵守;个人之间吗?因为每个人自己都是“真理”,那么相处的原则只能是彼此理解和尊重。在不影响自己利益情况下是无条件的尊重,如果影响自己利益了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寻求平衡。其实,对于个体以及家庭成员之间,都有一种无形的相互制约因素在暗中起作用,彼此争斗和的结果往往是相互让步,最后获取平衡。比如:丈夫经常夜不归宿,妻子多次劝阻就是不听,最后争斗的结局是家庭收入和工资全归妻子掌握。家庭中的矛盾解决其实就是一种寻求平衡过程。呵呵,情人之间吗?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特殊性,这就是感情因素!
历史上五大最著名错别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错别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说法的错别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 “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别字——“流”
错别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题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现最多的错别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别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最令人叫绝的错别字——“富”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别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别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别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别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是非曲直
shì fēi qū zhí
[释义]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语出] 汉·王充《论衡·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正音] 曲;不能读作“qǔ”。
[辨形] 曲;不能写作“屈”。
[近义] 大是大非 青红皂白
[反义] 混淆是非混为一谈
[用法] 指某一事或某一人说话与行动的错与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是非曲直[ shì fēi qǔ zhí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孰是孰非[ shú shì shú fēi ]:谁对谁错的意思。
大是大非[ dà shì dà fēi ]: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青红皂白[ qīng hóng zào bái ]:皂:黑色。 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
是是非非[ shì shì fēi fēi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泾渭分明[ jīng wèi fēn míng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谁是谁非[ shuí shì shuí fēi ]:犹言谁对谁错。
混淆黑白[ hùn xiáo hēi bái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
颠倒是非[ diān dǎo shì fēi ]:是:对;非:错。 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是非混淆[ shì fēi hùn xiáo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不明是非[ bù míng shì fēi ]:词语 不明是非:不能清楚分明地辨别出是与非。(也说是“是非不明”、“不分是非”、“是非不分”等。
扭曲作直[ niǔ qū zuò zhí ]:比喻是非颠倒。
以黑为白[ yǐ hēi wéi bái ]:指颠倒是非。
断章取义
典故:
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顾名思义
典故: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太子老师(史称太子文学)叫王咏,字文舒,是太原晋阳(故城即今山西省太原县)人。后任散骑侍郎、洛阳典农。明帝(即太子曹睿)即位后,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王咏为人孝敬仁义,十分注重名节。他在给儿子、侄子起名字时都非常讲求使用“遵从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词儿,例如他为儿子王沈的字为处道。王咏告诫他的子、侄说:“我观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从未有逐名要利,欲而无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的。所以我想使你们立身正己,故且以玄默冲虚为名,就是欲使你们的‘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到百度可查近义词!
成语典故原文: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译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