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坐针毡 杜锡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他起家时的官职是长沙王司马义的文学(官名,掌管校勘图书、教授经学),后来被提升为太子的中书舍人(近侍官)。
他曾多次劝诫愍怀太子司马遹,语言诚恳而殷切,但太子却因为他对自己道德上的约束而非常讨厌他。每当太子做了一些违背当时道德规范的事情的时候,都很怕杜锡知道。
久而久之,太子对杜锡的规劝行为忍无可忍,很想惩罚他。但是杜锡一向奉公守法,办事严谨,还真没有办法随便给他安个什么罪名。
但是,他又不甘心总是被杜锡约束,想来想去,太子终于想出了一个招数:太子让人把针放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下,这样杜锡见太子的时候一坐就会挨扎,一扎便会流血,弄得杜锡很是狼狈。// 在魏晋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所以需要在地上铺设毡垫。
// 过了几天,太子就故意问杜锡:“那天你坐上什么了?”杜锡一听就知道是太子在捣鬼,心里非常气愤,但转念一想:人家是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帝,自己得罪不起啊!于是就回答:“那天喝醉了,我什么也不知道啊!”太子听他这么说,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就说:“我还以为你只喜欢跟我过去不呢,没想到你跟自己也过不去!” 当时杜锡坐在针毡上,既不焦急,也不恐慌,硬是坐住了!因为杜锡深知太子和他是君臣关系,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君让臣挨扎,臣就应该甘心情愿地挨扎,因为挨扎比死可轻松多了。
这便是杜锡坐针毡而镇定自若的原因。 杜锡能坐在针垫上而泰然自若,因为他深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忠君是他的本分和原则,相比之下,太子司马遹就有点小肚鸡肠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要真的做到“从善如流”还是很难的,因为我们都爱听恭维或赞美的话,不喜欢批评意见。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2、韦编三绝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
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是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
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智慧语林】 孔子是中国最杰出、最有名的学者,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孔子的思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学识可以用“学富五车”来形容。
但孔子的学识也不是天生的,是刻苦努力的结果。若没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3、饮鸩止渴东汉魏郡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人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儒家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很有些名气。霍谞为人坦荡,明辨是非,很有正义感,而且颇有胆识。
他做尚书仆射时,正值大将军梁冀专权乱政,霍谞不怕奸邪佞臣的迫害,带着一颗忠良之心屡次上书给皇帝,指责梁冀的罪行。后来梁冀被诛,他又担任过司犁校尉、少府等职,最后在廷尉任上去世。
霍谞耿直敢言的性格小时候就表现得很突出。他十五岁那年,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人诬告擅自删改朝廷发令,因而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打,苦不堪言。
宋光进了监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他从小时候起就常常和宋光在一起,舅父对他非常疼爱,教会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做一个学识渊博、正直不阿的人。
所以霍谞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认为自己不能坐视。
【成语】: 家喻户晓【拼音】: jiā yù hù xiǎo【解释】: 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成语故事】: 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
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凿壁偷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译文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成语】: 家喻户晓【拼音】: jiā yù hù xiǎo【解释】: 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成语故事】: 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
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坐井观天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