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拜祭岳神 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
韩愈因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今湖南郴县)待命。
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参军,途中游衡山当时他应该是在三十七岁左右,时值秋雨连绵,被困在寺楼,不能登山游览,情急之中,他忙叫来童仆,买回几柱清香,诚心焚烧,静心祷求,不久即云开天晴,了了他游览名山的心愿。此事记叙在他的诗篇《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
后人据此。在山上筑亭,叫“开云亭”。
2、夜宿山寺 这是著名的《山石》一诗所记录的事情,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他于下午游山,在山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山寺之夜的清幽,使得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韩愈,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
诗人在山中独自漫步,此时他是这深山老林中唯一的人类,他得以尽情地享受自由自在地徜徉于自然之中的况味:信步走去,连路不路的问题也不必考虑了,他四顾这山红涧碧、松枥十围、水声激激、烟霞烂漫的景色,全然陶醉于远离尘嚣的"自乐"之中。 最后,他还是想到了仕与隐这个永远令人困惑的问题。
此时的韩愈,进士及第已经快十年了,但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给人家当了几年幕僚,很没意思。此时他辞了幕职,途经洛阳,游山遣兴。
自然和自由固然好,但求仕之心还是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才有"安得至老不更归"的感叹和疑问。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 附: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伛导我掷,云此最吉馀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三就是伯乐与千里马了。
韩愈(768~824) 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典故应该是指韩愈反佛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
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
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
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
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韩文公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韩愈与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回答者: 记住緔緔 - 二级 2010-2-21 16:48 僧敲月下门 回答者: 神剑西门 - 二级 2010-2-21 17:19。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
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
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
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
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
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
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
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
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
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
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
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
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
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
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他告诉别人说他小时候梦见有人给他丹篆一卷,强令他吞咽下去,旁边有人抚掌而笑。醒来后感到胸腹之间堵得慌,数日后方才无恙。但是自此文思大进。后来认识了孟郊,发现有些面熟,仔细一想,原来正是梦中笑的人
偶读韩愈的《祭鳄鱼文》,心中颇感好奇,一代名儒连驱鳄除害也得用一文章去祷祭,不免过于迂腐,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居然也能达到目的,真是奇人自有奇事。
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有两件事情让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心绪不宁,先是好友柳宗元忧郁离世,接着又是宪宗皇帝佞迎佛骨入大内,韩愈向来反对佛教,遂作《论佛骨表》力谏其害,为此招来龙颜大怒,由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南下八千里的驿路上,韩愈心情不好,不免以文抒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可墨迹未干,他十二岁的女儿便病死于驿路,真是祸不单行。韩愈料定此生不可再回长安,便对来送他的侄儿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并没有死在潮州,八个月刺史却让他在潮州有了韩山韩水,还有了一座韩公祠。
潮州原有一江名为鳄溪,韩愈来后便改为了韩江,这还得从那篇《祭鳄鱼文》说起。
从前鳄溪里有很多鳄鱼,经常会吃过江百姓,害得潮州百姓望江色变,苦不堪言。韩愈之前的几任刺史坐视不管,遂成潮州一害,人们称它“恶溪”。
一天,韩刺史当堂处理政事,一群百姓哭哭滴滴来到朝堂告官,请韩刺史为他们作主,原来又有一小女孩过江时不慎被鳄鱼吃掉。韩愈知道后,想起了自己前不久才死于驿路的女儿,不免心生几分悲凉,觉得鳄鱼不除后患无穷,于是回书房思驱鳄之策。
韩愈心想,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命天子,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悍然不安溪潭,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韩愈当夜便作此《祭鳄鱼文》。
第二日,韩愈命令百姓宰猪杀羊,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他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厉声诵读祭文,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则操强弓毒矢,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韩愈还令百姓在潮州的山野、寺庙、水泽等地皆厉声诵读祭文,一时间全州之地,祭文之声不绝于耳。
七日之后,“恶溪”里的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潮州从此再无闻鳄鱼害人之说。
韩愈死后,人们便把他祭鳄之地叫做“韩埔”,渡口叫做“韩渡”,鳄溪叫做“韩江”,对面的山也叫做“韩山”。八个月的潮州刺史,韩愈便使潮地的山山水水皆姓了韩。韩愈并不信神信佛,潮州的百姓却将他奉神奉仙,只有神才能驱鳄吧,遂建一韩公祠千年相祭。
韩愈能文,古今皆知。然能作一文便驱鳄者,当空前绝后,亘古未有能出其右者。所以连鳄鱼都能懂其文章意,韩愈之文能传千古又有何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数年前给韩愈的鑯语。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觉得韩愈也是信鬼神的,而贬潮州后他不再反佛,而信奉有嘉。另一方面说明笔能通神是可信的。韩愈梦吞丹篆,自非凡人。祭文驱鳄也非妄说。联系起来,韩愈的文可动天地,而只有他的文,鳄鱼才懂,也许更是天仙神佛共感其忠诚而应化之吧!
著文通鬼神,自古都有,秀才学士在考试前,去城隍土地那里,烧化许愿文。佛道教法事必化文蔬度牒,祈福免灾。如此神佛也必收到,酌情许之。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先圣仓颉造字,早被古人奉为考场神灵。用心书写,情至神明。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清明的时候,写包袱烧化纸钱给祖宗亡人,无不是写,先考妣***收用。鬼可以收到吗?相信去祭祖的人都说可以。如果是不写白纸袋封好,被游魂野鬼抢去了,可怪不了谁!
而用四只毛笔排在一起,放在书桌上面,就是一种风水宝物――文昌笔,可促学生,试员的才思敏捷,考试顺利。
于灵界沟通,笔书图文,这个是最实用,常用的,不会出偏差。也许你不知不觉中还用过。其实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现在看我写给冥府的申文,大家就不已为怪了吧!而这个内容也很多,以后再论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 愈(Han Yu)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
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
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
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
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
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
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
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
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
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 韩愈石像 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