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旧精魂 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
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
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于唐朝 ,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远,而且人事时地物都记载得很详尽,相信是个真实的故事。
原文是文言文,采故事体,文章也浅白,所以并不难懂,我把原文附在下面,加上我自己的分段标点: 僧 圆 泽 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
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
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
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
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
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
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一 个 浪 漫 的 传 说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朝而不改变,读来令人动容。
它的大意是说,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
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 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 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
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 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 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
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真 有 三 生 石 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玩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
1.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时早就存在了,并非从唐朝开始。
李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
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
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
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
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
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
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
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
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
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
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
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
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
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
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
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
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
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
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典故来源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圆观交好,互为知音。
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圆观想从道长安,从北部陆路入川。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从长江水路入川。
在路上河边遇到一个怀孕三年的孕妇。圆泽看到这个孕妇就哭了,说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遇到了就躲不开了。
他和李源相约在13年后杭州三生石初相见。当晚圆观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见到一个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圆泽,但是尘缘未了,不能久留,唱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完就离去了。
典故:三生曾识 三生溪桥话别 三生石 三生石上 三生路 石上三生相关人物:李源《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3089~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
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
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
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
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
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
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三峡。
争此两途,半年未诀。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
」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
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瓮」原作「人」,据明抄本改)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
」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
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
」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
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
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
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
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
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
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
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据明抄本改。)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
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
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
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
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姻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李源和圆观和尚〈又传为“圆泽”〉的三世友情故事解说】: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即文中说的“圆观”),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
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
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
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
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
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
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
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
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
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
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
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
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
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
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
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
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
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
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
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而其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
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士叫李源,他与洛阳慧琳寺的当家圆泽和尚有很深的友谊。有一天,圆泽想到四川峨眉山朝圣,约李源一同前往,李源欣然同意。圆泽计划出河南向西,入潼关,经长安,然后过汉中入川。李源坚决不走长安一路,原因是李源自认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曾发誓一身不再踏入京城,因此他主张南下江南,沿长江溯流而上,经江西、湖北,再进入四川。圆泽听了李源的话,默默良久,长叹一声,就依从了李源。两人从洛阳出发,南下江浙,乘船溯长江而下;船到瞿塘三峡,相偕上岸游天开图画寺。正在此时,一个三十余岁的孕妇,外着旧衣、内穿红裙,背着瓦罐到江边汲水。圆泽见到妇人,沉思良久,似有所悟。
到了图画寺,圆泽对李源说:“我今生有幸,与君相交莫逆,情谊深厚,我因不忍离你而去,所以提出走长安,从汉中入川。如今我的大限已经到,只得与君诀别。你刚刚看见的那个孕妇,是我下一生的母亲,三天之后,请你到她家一访,我看到你的时当以一笑为验。当晚,我投胎的婴儿就夭折了,我会到别处投胎,十二年后,到杭州西山下下天竺寺再与君相见吧!”
圆泽说完,跏趺而作,口诵佛经,两个时辰就坐化了。三天后,李源依约去寻找圆泽,果然在离寺院不远的张家找到三天前出生的婴儿。那正在呱呱啼哭的婴儿看到李源时,立即破涕微笑,当天晚上,就夭折了。
十二年后,李源一直记得圆泽“到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再与君相见吧”的约定,千里迢迢从洛阳到杭州的西山下天竺寺,他入寺参拜观音菩萨,并祈愿:“请菩萨保佑李源,此行能与故友相见。”
许愿后,独自在寺后散步,看到远处山脚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临溪而立,景致非常秀美,他信步走到大石头上坐下,望着潺潺 的溪水,思念着故友圆泽,不禁入神了。
这时候,在溪的对岸传来一阵清越的歌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少年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一曲歌罢,牧童又歌一曲: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当年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
欲寻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远远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李源想向牧童问个究竟,牧童已转身穿过柳树林,隐没在飞来峰的三谷中。李源被溪水阻隔,无法探问,只好坐在大石上怅惘许久。
李源依依不舍回到寺内,问了僧人,才知道那块大石头叫“葛稚川石”,是著名的道士葛洪炼丹用过的炉台。他猛然想起故友圆泽,以及十二年前的约定,如果不是圆泽来赴约,寻常牧童何以能吟出如此深情的诗句呢?
屈指一算,自从才三峡天开图画寺与圆泽相别,正好是“三生”。
后来,李源花了很长时间在下天竺寻问牧童的下落,竟无人知晓,李源只好怏怏地回到洛阳。
后人为了感动于李源与圆泽的友谊,把李源坐过的那块“葛稚川石”改成“三生石”!
简介: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上面有今生前世的纠缠!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我们一定会期待能够再有一个相爱的来生。
在有过似曾相识感动的爱情中,相信这辈子的姻缘其实上辈子早已注定…… 1、【三生石的传说】 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2、【现实中的三生石】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磊落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
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缘定三生的故事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
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
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
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长存。”
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莫如所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
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
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 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真有「三生石」吗?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
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