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求学 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萧统,就是昭明太子。
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有位大臣说:“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诊治呢?”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沈约见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试。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
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沈约是乌程人。
他的先人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求守墓几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
为此,就在乌镇造起一座书馆。 萧统来到乌镇,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
沈约治学严谨,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轿子经过青镇一座庙, 被庙前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查询,原来庙里冻死一个十多岁的小叫花子。围观的百姓说,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宿在庙堂。
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西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
我当时进庙一看,只是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 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 。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 沈约说完此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从此,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后来,沈约把主坟迁至京城, 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为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
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了一个石坊, 题为“六朝遗胜”。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
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 至今保存完好,本地和临近百姓常携子女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材。 乌将军与古银杏 乌镇市河西岸,有棵古老银杏树,树又高又大,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十里外就可望见树顶,古银杏从唐代传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这棵银杏,与唐代一位英雄有关。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
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 纷纷割据称王。
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就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皇帝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军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叛军望风而逃。
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死战牌,要求休战。 乌将军就地扎营,待机再战。
谁知就在当天深夜,叛军却偷袭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李琦向后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
乌将军越马上桥,被一阵乱箭把乌将军及他的青龙驹射死。 原来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将军。
吴起赶来,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埋葬在乌镇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说也怪,就在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将军在新坟上,射出点点闪光的红光, 还传出阵阵的战马嘶鸣。
第二天,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奇怪的是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大家说,这银杏是乌将军化身。
由于平定了李琦的叛乱,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热爱国家的将军,在乌镇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 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大树属将军”五个字。
乌将军也从此成为保佑当地百姓的地方神。 乌将军庙 关于“乌镇“镇名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乌镇的老百姓更多的认同“乌镇”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一位乌赞将军而名。
传说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乌镇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
唐宪宗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乌赞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乌将军乘胜追击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死战牌,要求休战,乌将军就原地扎营,待机再战。
当天深夜,叛军偷袭营地,乌将军匆忙迎战,李琦佯退至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乌将军过桥时一阵乱箭飞来,把乌将军及他的青龙驹射死。原来是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将军。
吴起率兵赶到,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埋葬在乌镇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将军的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并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
当地百姓说,这银杏就是乌将军的化身。 为纪念乌将军,当地百姓集资建造了乌将军庙,乌将军成了乌镇的地方保护神。
将军庙占地3600平方米,分前后殿,两侧有耳房偏殿,园林假山。正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家喻户晓的乌将军,身后是将军的书童,而两边则分别是火神和水神 修贞观古戏台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 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 ,翔跃于修真观上空 ,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
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中说“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
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时已详加批驳。
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
乌镇区位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乌镇是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
其实,这类在当地并不鲜见。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
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红墩、紫墩的命名为乌墩名称的传神写照说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李乐在《乌青镇志》中说:“镇,周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为戍。”
“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但他显然将钱镠王之“吴越”与春秋之“吴越”弄混淆了。
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称谓中,自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且钱镠王之吴越国的北方疆界远达常熟,乌镇相对内陆,故此说显有不通。
乌镇的人文历史 在江南水乡,有不少像乌镇这样的古镇,美丽宁静得像一颗颗珍珠。
乌镇除了拥有各古镇都具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这可能是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的缘故。
据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它位于乌镇东郊三里许的潭家湾村的西边,西接红光村的水田,南抵河浜以南的桑地,北部延伸至潭家湾村的水田。中心地段在呈馒头状高埠的荡田里。
遗址的文化层厚约1.2米,共分三层。 中下层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属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
有机质较多,土质松软,色泽深黑;发现的动物遗存有鱼、牛、猪、鹿和庭鹿的骨头;从采集到的陶器碎片分析,当时的日用器皿主要是以红陶和灰红陶为主的釜和牛鼻式盛具,还曾发现一件鹿角勾勒器。下层可能相当于罗家角三层,上层则可能晚于罗家角遗址。
罗家角遗址在桐乡市石门镇附近,是浙江省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O0年左右。潭家湾遗址属罗家角类型,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乌镇的先民早在约700O年前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1989年12月,潭家湾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起来,历史的源头毫不起眼,但只有有了潭家湾遗址,才有以后"千年乌镇"的辉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并一直延至1950年,以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
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
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
宝庆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
由于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接处,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终于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乌镇有"千年古镇"之称,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吴越两国常在此往来争战,唐时叛军和清时的太平军亦曾在此摆开战场因此,乌镇古迹众多,但也难以保留。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千年以上的古迹,在乌镇还有三处,即潭家湾遗址、昭明读书处和唐代银杏。
唐代银杏今天依然树繁叶茂,巍然矗立着,高约21米,周长5.30米,要四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旁立有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碑。
这棵银杏与一位姓乌的将军有关。 乌将军的故事:1000多年过去了,原本修长的银杏树长得既高大又雄壮。
在乌镇人的心目中,银杏即乌将军,乌将军即银杏,他们已是正直、忠诚、爱国的化身。清代乡贤张园真在《重修乌将军庙记路》中说:“银杏树,此葬将军时所树也……枝咸南向,予婆裟其下……将军之忠,草木且格则向之。”
连草木也为乌将军的忠诚所感动,何况天地之灵的入呢?这样具有灵性的银杏树,你能不去看看吗? 乌镇今日: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县,东南与濮院、龙翔街道等毗连,东北接嘉兴市秀洲区。
历史上曾是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壤之地。今为附近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镇域面积71.19 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镇区常住人口1.2万。
人文历史: 梁昭明太子即是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是南朝梁的文学家。天监元年(502)即他只有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死后谥昭明。
萧统自幼聪敏,读书勤勉,有博古通今之学,七步成诗之才。萧统后来没有做皇帝,但在后人看来,他的名气绝对不比他当皇帝的父亲小。
成人后,萧统编辑整理了我国第一本集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集《文选》,世称《昭明文选》。在很长一段时期,《文选》和后。
乌将军。
在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北面,原来有一座古庙,叫做“乌将军庙”。庙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
如今,庙已不存,而那棵银杏仍然巍然矗立。这棵树又高又大,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远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见树顶。
古人有诗云:“从祠日暮鸦呼群,访古人说乌将军。将军遗迹不可见,一棵大树撑青云。”
讲的就是这棵树。 说起唐代古银杏树,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茅盾曾在《可爱的故乡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由唐代银杏,至今尚存。” 说起这棵银杏,又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1000多年前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位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热爱国家,爱护百姓,武艺高强,勇敢善战。
唐自安史之乱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纷纷割据称王。当时的浙江刺史李琦,也想称霸,就举兵叛乱,以至于这一带兵荒马乱,田园荒芜,百姓无法生活。
皇帝命令乌将军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叛军不敌,落荒而逃。
乌将军率军追赶到车溪(今乌镇市河)河畔,李琦突然挂出免战牌,要求休战。乌将军就地扎营,待机再战。
谁知就在当夜,叛军突袭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李琦又向后退却,乌将军追到车溪河边,跃马上桥,刚过石桥,只听得战马长嘶一声,前蹄陷落,乌将军从马上跌下。
原来李琦在桥堍设下了陷阱,陷害乌将军。当乌将军跌入陷阱以后,埋伏在周围的叛军蜂拥而上,用乱箭把乌将军和他的青龙马射死。
吴起赶来,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和它的战马葬在车溪河边。说也怪,就在当天夜晚,人们看到乌将军的新坟上放射出点点闪亮的红光,还传出阵阵的战马嘶鸣声。
第二天,坟上冒出一株青枝绿叶的银杏,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了。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
大家都说,这银杏树是乌将军的化身。由于平定了了李琦的叛乱,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热爱国家的将军,在银杏树旁边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书“大树属将军”五个大字。
古人做诗赞道:“大树前朝庙,将军战骨存。灯红嘶鬼马,潭里聚神鼋。
风雨孤忠壮,须眉万古尊。当年功勒石,御寇此乌墩。”
这棵象征着尽忠报国的古银杏树,一直从唐代活到现在,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乌镇镇名的演变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
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中说“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
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时已详加批驳。
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
乌镇乌镇是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其实,这类地名在当地并不鲜见。
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
红墩、紫墩的命名为乌墩名称的传神写照说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
(李乐在《乌青镇志》中说:“镇,周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为戍。”“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
但他显然将钱镠王之“吴越”与春秋之“吴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称谓中,自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且钱镠王之吴越国的北方疆界远达常熟,乌镇相对内陆,故此说显有不通。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至于青墩之“青”的来由,王雨舟在《二溪编》中指“恐与乌接壤故以青为别。”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
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此前无据,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竖心旁加个“享”,念“敦”,于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乌镇是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九九一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九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中说“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时已详加批驳。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
乌镇的名人大家数不胜数,自古名人荟萃学子辈出,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近、现代更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旷代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等等。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文学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
建筑风格:以砖木结构的明清建筑为主,保存有20多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有曲径通幽的深宅大院,繁复精美的雕花建筑,里面是迷宫般的回廊和厅堂,建筑物的屋顶有独特的观音兜、马头墙,既防火,又挡风。还有特别的廊棚(带屋顶的街)。
文化价值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乌镇如今一直保留着传统工艺品制作坊,如蓝印花布印染作坊、布鞋作坊、刨烟作坊等。除此之外还有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立志书戏台、修真观、翰林第、竹刻工艺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典当等,还有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香市等独
特的民俗风情,组成了乌镇浓郁的文化气息。江南特殊的地理环
境、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
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历史文化
乌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乌镇自古人才辈出。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 名举人,历代著名人物有编《昭明文选》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编者茅坤、理学家张杨园、文学家茅盾等,并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正因为他们才有了乌镇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之首的地位。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
桐乡市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
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江南四大名镇之一。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2000年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