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龟化城
传说一: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当时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着手修筑成都城墙。传说张仪筑城时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张仪根据巫师的指点,沿着龟爬行的路线筑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龟城。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传说二:张仪修筑成都城墙时,最初是按照秦咸阳城来修的,但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中,张仪受到乌龟龟背上的图案的启示重修设计成都的城墙,后来就没有垮过了。
龟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是四灵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龟的形象。虽然被某地网痞曲解了意思,不过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网友集体性的无知,当然,故意的曲解也和个人素质挂钩。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你们所不能及的。——出自《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一·鳞介部三·龟~4272~ 《华阳国志》
2、蓥华寺
相传彭县蓥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蓥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出自《什邡县志.人物》
3、花牌坊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振邦兴国开科取士罗织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门一条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县、府应考,均名落孙山,便灰心丧气。一日他在茶铺吃闲茶,见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怜悯之心,遂将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与她买馒头。
叫化婆随即谢过他,说,你是将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励,便重拾书卷,日夜攻读。
一天夜里,他读书困倦在几案上趴着睡着了,梦中见叫化婆点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试卷,试题果在《春秋》范围内,便提笔挥就一篇恤民安国的锦绣政论类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悦,呈上朱元璋,钦点花如春状元,并批示花如春打马游街,以显示皇恩浩荡。
花如春在省亲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减轻赋税徭役,劝导农耕惜民等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许并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绩。于花如春功劳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显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出自《毕节县志》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在21世纪出土的金沙遗址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约前1200~前650)。已经超过苏州的建城时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杜甫在战乱流离成都期间,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居住。他在这里居住了的4年期间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迳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绝句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他人比较有名的诗句:
李商隐在成都所作的《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中的这两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全诗为: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
“春晚,风暧,锦城花满。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
元代人费著所云:“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
杜甫诗云:“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为元人费著的《岁华纪丽谱》撰写“提要”时,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成都至唐代号为繁庶,甲于西南。其时为帅者,大抵以宰臣出镇。富贵悠闲,寝相沿习。其侈丽繁华,虽不可训,而民物殷阜,歌咏风流,亦往往传为佳话。”
杜甫也用了不少的诗篇描写和赞叹成都的繁荣富庶、风情乐舞和美酒佳人。诸如,“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陆游《文君井》诗曰:“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
“世上悲欢亦偶然,何时烂醉锦江边?”
金圣叹写过一首思念成都的诗《病中无端极思成都忆得旧作录出自吟》。全诗为:卜肆垂帘新雨霁,酒垆眠客乱花飞。余生得至成都去,肯为妻儿一洒衣。
唐人韦庄的名篇《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成都曲
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 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 游人爱向谁家宿?
很简单的!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入蜀,蜀国灭亡。为加强中央集权制,秦国在蜀地设置蜀郡,秦大将司马错重筑成都城,作为蜀郡首府。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发达,成为朝廷重要贡赋来源,朝廷遂设置锦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后世因此把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晋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赋》中称“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是西汉时期著名五都会之一。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都会。就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而言,它仅次于扬州,时有“扬一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说。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元代设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一直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从未变更过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2、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曾撰《太玄》等,把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对后世意义重大。
3、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4、范镇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哲宗元祐二年,年八十一岁。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
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
5、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