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搜山图歌》与《西游记》钟 扬 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二郎搜山图歌》云:李在唯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
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
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
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
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鏁交缠擒毒龙。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
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我闻古圣开鸿蒙,命官绝地天之通。
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后来羣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
终南进士老锺馗,空向宫闱啖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这首诗见诸吴承恩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卷一。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指出:“这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很可以表示《西游记》的作者的胸襟和著书的态度了”。
《二郎搜山图歌》是吴承恩的一首题画诗,诗前有序云:“二郎搜山卷,吾乡豸史吴公家物。失去五十年,今其裔孙醴泉子复于参知李公家得之,青毡再还,宝剑重合,真奇事也,为之作歌。”
那么这首题画诗与《西游记》到底有何联系呢?当年胡适只是将之作为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内证之一举出,而未论述。我今则追其余绪,诠释如次。
《二郎搜山图歌》写作在前,《西游记》写作在后。小说融合诗意,有因循,有变异。
所谓因循有四:其一,二郎所用武器相似。诗云:“大剑长刀莹霜雪”,“青锋一下断狂虺”;小说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写二郎神“腰挂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面三刃枪”,交战时“两个钢刀有见机,一来一往无丝缝”,“那真君抖搜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锋。”
其二,二郎伏“妖”方法相似。两者都是于刀枪剑戟之类常规武器之外,借助鹰犬之力以伏“妖”,诗云:“名鹰搏拏犬腾啮”;小说中二郎奉旨降妖,“即点本部神兵,架鹰牵犬,踏弩张弓,纵狂风,霎时过了东洋大海,径至花果山。”
在战斗中是“纵着鹰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擒拿孙悟空是上有老君暗算,下有细犬帮忙,才能勉强成功的:“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老君之“金钢套”),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其三,二郎战斗的空间相似。诗中二郎搜山,或“江翻海搅”,或“探穴捣巢”,或“星飞电掣”;小说中二郎与悟空赌斗变化,或变飞禽,或变水族,也是在海、陆、空多维空间作战。
其四,诗与小说的艺术精神相似。关于《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明人袁于令与近人鲁迅都有过高见,袁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
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西游记题词》);鲁云:“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稍加诠释,则主要表现三点,一为充满幻想色彩的变形艺术:将人间变异,经变形处理融入神魔世界;二为别具丘壑的象征图画:以变形化的神魔世界,纪人间变异;三为别具一格的怪诞风格:寓真于幻,寓哀于嬉,寓庄于谐。
以此格之于《二郎搜山图歌》,则是相通的,其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五鬼”、“四凶”(如严嵩之流)变形为种种妖魔鬼怪(详苏兴《吴承恩年谱》);反之则其妖魔形象中有象征意义: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因而涉笔鬼神,着意人间,亦如吴氏《禹鼎志序》云:“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二郎搜山图歌》虽为题画诗,却通篇弥漫着一种怪诞风格美。故云诗与小说之艺术方法、艺术风格如出一辙。
就其大旨精神而言,《西游记》中那斩妖除魔,专救人间灾害的孙悟空,当是《二郎搜山图歌》“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那“天问”的形象化答案;孙悟空西天取经,历经九个人间国度,除玉华县皆为妖魔横行的黑暗王国,当是“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诗句的形象展现;小说所追求的君圣臣贤,政治清明,世间太平的社会理想,“愿愿主皇图永固”(第13回)云云,与《二郎搜山图歌》所云“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何其相似乃尔。
难怪胡适说:“这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很可以表示《西游记》的作者的胸襟和著书的态度了”。所谓变异有三:其一为诗中二郎所搜猎的是包括“猴老”在内的群妖;小说中二郎却是奉旨专擒孙悟空。
其二,诗分两段,前段叙事,后段言志,叙事部分着重写二郎搜山过程;小说则着重写二郎与孙悟空斗法,而“搜山”在第6回仅作侧写,一为战斗之中:“撒放草头神,向他那水帘洞外”,“一齐掩杀,可怜冲散的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
钱化佛(1884-1964),名苏汉,字玉斋,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自日本回国,留沪习英文,后在天津路创办补救社,外面看为一民办教育机关,实质多有全国革命志士入社为会员。1911年秋,武汉爆发辛亥革命,淞沪响应,钱君即奋力参于起事。民国成立,南北议和,许多同盟会员都成了民国大官,然钱君却急流勇退,避谢一切官职解甲返沪,并组织新剧社,创办某影片公司,力谋改进社会教育。是时钱君开始用化佛之名,专绘佛像,亦取“万佛楼”为其室名。
由于钱化佛早年参加同盟会,和同盟会会员相交甚笃,并获民国勋章,所得民国元老墨宝甚多,其中有孙中山、林森、于右任等。化佛每绘佛像必先焚香净手,所绘佛像,无不神情逼真,栩栩欲话,幅幅精绘之佛像配以民国元老于右任、章炳麟或海上名人如康有为、王震、钱崇威、袁克文、姬觉弥等人的题跋,中外人士得之者,莫不珍如拱璧。民国期间几次开过专题画展,莫不振动海内外。
钱化佛虽有心绘佛像数千上万幅,然幅幅佛像均认真创绘,并必先草稿勾勒再复绘渲染,其一生也仅创作几百幅。其中最罕见最珍贵的是长卷《灌口搜山图》,此手卷宽56cm,长1480cm,是化佛先生花几年的精力所绘制的精品,现为笔者所藏,奉为拱璧。《灌口搜山图》是描写二郎神搜山驱魅的神话故事。古代传说中二郎神是秦昭王时(公元前三世纪)蜀守李冰之子,李冰凿山开渠,治河防洪,蜀人感激他的功德,立崇德祠以祀。自五代以下,香火不绝,并衍生出许多神异故事。其子二郎神为灌口山之神,能搜山翻海,诛魅除魔。此幅长卷亦精绘二郎神率众兵将搜捕水陆怪魅的故事,神情栩栩如生,是化佛先生精品中之精品。化佛先生不仅善绘佛像,并且精通戏剧,京剧串演丑角,参加演出《宗社党》、《空谷兰》,主演电影《春霄曲》等。化佛先生有收藏癖,不仅收藏辛亥革命人物墨宝甚多,亦收藏成扇数百柄,收藏历代泉币,名贵者居多,他也是收藏火花全国第一人,他和梅兰芳交往甚密。有次梅兰芳出访他国,问钱君需带回何物,钱曰,要火花,梅兰芳回国时,带回很多沙皇时代的珍贵火花给钱化佛,充实了他的火花收藏。
解放后,钱化佛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与郑逸梅合集《三十年来上海》,钱化佛所绘制佛像大多在民国期间。解放后所绘佛像甚为罕见,五十年代曾绘《陆羽煮茶图》,丰子恺先生为此画题跋。可见时代不同了,绘画内容也不同了。
三山五岳,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方丈三山,另以游旅胜地闻名的雁荡山、庐山、黄山也有被合称为三山之说。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三山处于南方,相对于中原稍远,继五岳之后成名,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南向扩展和中原文化的传播。
五岳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 “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
东岳泰山
泰山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岳华山
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千米,“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居五岳之首。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五峰环峙,高擎天空,“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北岳恒山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千米处,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宝,如著名的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中岳嵩山
中岳嵩山全长60多千米,主体部分在河南登封境内,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两山各有36峰,合称嵩山72峰。嵩山少林寺名闻天下。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奇。
江西庐山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浙江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
传说一:
天神杨戬从陕西担了两座山,准备给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为屏障,以遮挡风沙。过了黄河,太阳快要落山了,碰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个好口气。便问:“你老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吗?”
老大娘说:“唉!远着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气之下便说:“人到不了,我的头也要去!”于是便使了神威,其头飞来神木城西北为二郎山,身躯化天台山。
传说二:
在很早以前,北方沙漠中有一只巨大的骆驼,它口渴了,来到神木芹河于窟野河的交汇处喝水,两条河的水全被它喝完了。
还没有将渴解了,最后被渴死了。它的身躯吸收阳光和大地的蒸汽,结果就化作为驼峰山了。驼峰山也就是今天的二郎山。
传说三:
根据二郎山庙的碑文记载,在明正统年间,由于人们的生产条件还很落后,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还治理不了窟野河,就像借助神的力量来治理。
这时,就想到了治水之神赵昱赵二郎。因此,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庙,作为山上的一座主庙,从此,这座山一直就定名为二郎山了。
传说四:
李冰的二儿子李二郎在治理都江堰时也立过大功,死后被封为治水之神,因此二郎山庙中的二郎庙是李二郎。
扩展资料:
二郎山,俗称西山。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势蜿蜒,巍峨险峻。在前后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多座殿、庙、亭、阁。
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庙、诸神殿、三教殿、玉皇阁、娘娘庙等。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形体各异,布局合理,虽险若固。
其间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一处,还有壁画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这些石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据神木县志记载:二郎山创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嘉靖年间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庙群建筑90余间洞。两峰断处架1天桥(俗称“断桥”),依山势起伏逶迤而造建,惟结构布局独具匠心,泥塑木雕、壁画石刻比比皆是。
文人墨客,题咏精荟,山林别致,游人留连忘返。1959年神木县政府重新整修,“文革”期间惨遭破坏,1983年再次修整,虽不能复原旧貌,但仍为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地方。
二郎山有着亮丽的风景,所以的它不仅是美丽的旅游胜地,更是成千上万的亲朋好友聚集的盛会。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
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松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常年有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的游客们来观光拜佛。
每次攀登二郎山,就可以看到骆驼头上“二郎山”三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沿着陡峭的三百六十多级石阶拾级而上,登至三百二十多级便是山半月门牌楼。
正面刻有林则徐诗:“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额“一山无峙”,背面是“欲上青天揽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额“锦绣河山”。
过了山半月门牌楼,第一处建筑是八仙洞,洞内原有八尊塑像,文化革命遭破坏,1984年重绘八仙图,修复神像。
过了八仙洞,是地藏洞,沿着“骆驼头上”的“之”字形曲径再往上,便是浩然亭,此亭建于1937年,1939年仲秋抗日将领何柱国邀请热血志士在此共誓抗日决心。
并亲笔为亭额题写“天地正气”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顺“骆驼头”北上,有二郎庙、水母宫、诸神殿。一路凭栏远望,神木县城全景尽收眼底。
诸神殿后有韦驮阁(护国寺)、三教殿。三教殿在二郎山第一峰颠,穿廊叠檐,别致典雅。殿前生有一树,枝柯斜出。
殿内供奉儒、佛、道三教始祖孔子、如来、老子,东西两面墙上有九龙山(东山)和二郎山(西山)全景壁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神木二郎山
钱化佛(1884-1964),名苏汉,字玉斋,江苏武进人。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自日本回国,留沪习英文,后在天津路创办补救社,外面看为一民办教育机关,实质多有全国革命志士入社为会员。
1911年秋,武汉爆发辛亥革命,淞沪响应,钱君即奋力参于起事。民国成立,南北议和,许多同盟会员都成了民国大官,然钱君却急流勇退,避谢一切官职解甲返沪,并组织新剧社,创办某影片公司,力谋改进社会教育。
是时钱君开始用化佛之名,专绘佛像,亦取“万佛楼”为其室名。 由于钱化佛早年参加同盟会,和同盟会会员相交甚笃,并获民国勋章,所得民国元老墨宝甚多,其中有孙中山、林森、于右任等。
化佛每绘佛像必先焚香净手,所绘佛像,无不神情逼真,栩栩欲话,幅幅精绘之佛像配以民国元老于右任、章炳麟或海上名人如康有为、王震、钱崇威、袁克文、姬觉弥等人的题跋,中外人士得之者,莫不珍如拱璧。民国期间几次开过专题画展,莫不振动海内外。
钱化佛虽有心绘佛像数千上万幅,然幅幅佛像均认真创绘,并必先草稿勾勒再复绘渲染,其一生也仅创作几百幅。其中最罕见最珍贵的是长卷《灌口搜山图》,此手卷宽56cm,长1480cm,是化佛先生花几年的精力所绘制的精品,现为笔者所藏,奉为拱璧。
《灌口搜山图》是描写二郎神搜山驱魅的神话故事。古代传说中二郎神是秦昭王时(公元前三世纪)蜀守李冰之子,李冰凿山开渠,治河防洪,蜀人感激他的功德,立崇德祠以祀。
自五代以下,香火不绝,并衍生出许多神异故事。其子二郎神为灌口山之神,能搜山翻海,诛魅除魔。
此幅长卷亦精绘二郎神率众兵将搜捕水陆怪魅的故事,神情栩栩如生,是化佛先生精品中之精品。化佛先生不仅善绘佛像,并且精通戏剧,京剧串演丑角,参加演出《宗社党》、《空谷兰》,主演电影《春霄曲》等。
化佛先生有收藏癖,不仅收藏辛亥革命人物墨宝甚多,亦收藏成扇数百柄,收藏历代泉币,名贵者居多,他也是收藏火花全国第一人,他和梅兰芳交往甚密。有次梅兰芳出访他国,问钱君需带回何物,钱曰,要火花,梅兰芳回国时,带回很多沙皇时代的珍贵火花给钱化佛,充实了他的火花收藏。
解放后,钱化佛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与郑逸梅合集《三十年来上海》,钱化佛所绘制佛像大多在民国期间。解放后所绘佛像甚为罕见,五十年代曾绘《陆羽煮茶图》,丰子恺先生为此画题跋。
可见时代不同了,绘画内容也不同了。
在搜孤救孤过程中,先后有韩厥、卜凤、公孙杵臼、金刚(程婴之子)献出了生命,连同先前为救赵盾而死的钜麋和秦继明、替赵朔赴死的周坚、以及程婴(一说是林辄),被后人尊称为“八义”。
八义图
《八义图》戏剧的大致内容是:
晋灵公宠任善于阿庾逢迎的大夫屠岸贾。灵公荒淫暴虐,胡作非为。
相国赵盾时时规劝,而被晋灵公怀恨在心。灵公与屠岸贾多次设计谋害赵盾,未遂。
及周定王三年赵盾卒,晋成公殁,晋景公继位,赵盾的后人赵同、赵括、赵旃、赵朔等相继居国为卿。
司寇屠岸贾见赵氏复盛,心中益恨。“日夜搜赵氏之短,谮於景公”。
景公又如灵公时宠用屠岸贾,并听信屠言,欲“声灵公之冤,正赵氏之罪”,遂命屠岸贾诛灭赵氏之族。此次赵氏灭门之祸,只有赵朔之子赵武(戏剧“赵氏孤儿”)与赵旃之子赵胜(时在邯郸)幸免于难。
八义图【头本】(一名:搜孤救孤) 剧本地址: /主要角色赵朔:老生 庄姬:旦 程婴:老生 韩厥:武生 太后:老旦 屠岸贾:净 晋景公:丑 禁子:丑 情节春秋时,晋国有佞臣屠岸贾,景公宠之。屠岸贾与赵氏不睦,诬赵盾以弑君之罪,将赵氏抄斩。赵朔之妻,公之庶妹也,怀孕走入宫中,得免。后生赵武,托门客程婴、公孙杵臼,设法保护。屠岸贾为斩草除根计,严索孤儿。程婴适生子,公孙杵臼请将婴儿伪作孤儿,应屠岸贾索。程婴许之。公孙杵臼乃抱程婴子藏于首阳山边,嘱程婴出首。屠岸贾带校尉搜山,果得公孙杵臼及孤儿,立将孤儿掷死,又命程婴举鞭击公孙杵臼,以试虚实,以程婴与公孙杵臼,同为赵氏家客也。程婴忍泪痛击公孙杵臼,屠岸贾乃信,杀公孙杵臼。后景公崩,成公立,赵武为上卿,将屠岸贾剐戮。以报昔日之仇。赵武既成立,程婴乃自杀以报公孙杵臼。赵武感二客义侠,立位宗庙,配享祖先。
(1)据说: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
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将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中风症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2)尖吻蝮旧时产于蕲州龙峰山、麒麟山、凤凰山、雨湖一带,蕲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尔有可得。据清初顾景星的《黄公说字》说:“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昔产龙峰山洞,今无有,惟三角山出,一岁不能多得,土人获此物必食荤物方可。否则,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人手足为口齿所创,必以刀断去,稍迟则不能救。”并说:“市肆所货,皆浙蛇,非蕲蛇,花与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蕲交界之处,相传蛇一逾界,则只一目,……。”蕲蛇名贵求之者多。《黄州府志》载有民谣曰:“白花蛇,谁教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蕲蛇性喜潮湿阴凉处,多穴居栖息在山谷溪涧岩石上,落叶间,竹林下,草丛中,外出往往伏于烂草枯叶之间,以便于发起进攻、猎取食物和隐蔽自己。
(3)尖吻蝮系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尖吻蝮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
(4)尖吻蝮虽毒,却是中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五步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
原文 息徒兰圃。
秣马华山。流磻平皋。
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
得鱼忘筌。郢人逝矣。
谁与尽言。 出处 魏晋时期 嵇康 《赠秀才入军》 注释 嘉彼钓叟。
得鱼忘筌:典故出自《庄子》。庄子钓于濮水,得到了鱼,却忘记了捕鱼的竹笼。
魏晋玄学发挥庄子的理论,崇尚领会事物本质的同时,忽略其外在的形式,这里是指深得自然万物奥妙的精神境界。 郢人逝矣。
谁与尽言:典故出自《庄子》。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找不到可以为他做模特的人了。
庄子用这则寓言来说明自己在惠施死后“无与言之”,失去了可以交流的好友。嵇康借来说由于分离,自己和兄长不能在一起谈论得道的体会了。
译文 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长着花草的地方喂马。在平坦的草泽地上射飞鸟,在长川垂钓。
一边用手弹奏五弦的琴,一边眼睛看着天边的鸿雁。一举一动都是自在满足的,让心灵在“太玄” 的境界中遨游。
称赞庄子钓于濮水,得到了鱼,却忘记了捕鱼的竹笼。(兄长参军就像)郢人逝世,再也不能一起谈论得道的体会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6.5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