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母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
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
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三、欧母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
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四、岳母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使得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他很快屡建战功被升为秉义郎。有一次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时,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是"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后来岳飞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
故事发生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那时没有婚姻自由。婚姻靠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男女相亲根本见不着面,叫“隔山买猫”。
朱家坪的朱老大年幼父母双亡,四十多岁未成婚配,心里非常着急,便托媒四处张逻一下。
转眼秋天就到了,相亲之事仍无消息。这天早上朱老大早早起床,准备下地干活。突然一只喜鹊落在门前的老槐树上,冲着朱老大叫个不停。朱老大暗想:“莫不有喜事来临?”果然,不到半晌,媒婆便来到朱家。老大忙把媒婆迎进堂屋就座,媒婆对老大说:“你托我的事呀,经过我千辛万苦总算为你找到一个,只不过这女人都四十几了,且有个眼睛不看见,不知你中意否?”老大心想:只要有劳力,能生儿育女就行。忙说:“行、行、不碍事,不碍事”对媒婆千恩万谢,并热情招待一番。 媒婆酒足饭饱后便向老大告辞,老大送出堂屋。当行致院坝时,媒婆再次歉意地对老大道:“这次托我办的事没整伸展,女的都四十几了,且有个眼睛还不看见”。老大忙说:“不碍事,不碍事”。媒婆见老大如此这般,也不好再说什么,便叫老大做好准备,择日成亲。
老大结婚心切,很快就选了个黄道吉日准备结婚。结婚这天亲朋好友都来朝贺,好不热闹!拜过天地,入得洞房。老大迫不及待地掀开红盖头。掀开红盖头后的场景让老大大吃一惊!只见面前的女人八十开外,双目失眠!气得老大飞奔出去抓着媒婆要她说个明白,为什么骗他。媒婆说:“我并骗你呀,那天我给你说得很清楚的哟,在堂屋我给你说了她四十几岁了,一个眼睛是瞎子,在院子我又说了她有四十几岁了,且有个眼睛是瞎子。两次加起来不是八十几岁,两个眼睛不看见得嘛。我都如实地给你说的,你也两次都说不碍事,不碍事得嘛”。弄得老大哑口无言,只得认了。
送走了亲朋好友,老大回到床前,面对身边的老太婆,老大百感交集。心想这么老的一个太婆怎么能作自己的婆娘呢?老大思来想去,最后作了个决定:把老太婆认作母亲。
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陶母湛氏姚氏:岳飞的母亲,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
1、孟子的母亲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
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2、欧母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
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3、陶母湛氏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4、岳母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
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扩展资料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贤母
陶母谌氏的故事是廉洁教育的故事。
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
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
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
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谌氏的言传身教。 助人为乐,不受酬谢.。
第一大英雄母亲:徐庶的母亲。
徐庶投奔刘备后,指挥军士干净利落地击败了曹军。曹操根据谋士程昱的计谋,将徐庶的母亲劫持到许昌,威逼她写信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刘备来投降自己。
性情刚烈的徐母严词拒绝,大骂曹操白日做梦,不知羞耻,“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且,还随手抓起桌子上的石砚台击打曹操。曹操勃然大怒,想要杀了她,但还是听了手下的劝告,决定放长线钓大鱼,于是,将徐母软禁起来。
程昱为了接近徐母,撒谎说自己是徐庶的结拜兄弟,像对待亲妈一样向徐母套近乎。他还隔三差五给徐母送东西,来骗取徐母的信任。
但徐母并不为之所动,只是礼节性地根据程昱随礼物开具的清单向其出具收据,做到一清二白,光明磊落,但这恰恰中了程昱的诡计。他模仿徐母收据上的笔迹,向在新野刘备一方的徐庶写了一封信,要他前来。
徐庶是个大孝子,刘备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于是,便准许徐庶到许昌寻母。正被软禁的徐母看到自己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面前,并没有感到高兴,只是非常吃惊。
问了情况,才知道儿子是被假书信骗来的。她对自己儿子被这样欺骗感到非常生气,也对他不能明辨真伪、作出错误的决断感到失望。
为了阻止徐庶投降曹操,也是为了不让曹操继续把自己作为人质胁迫自己的儿子,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上吊自杀。后人作了一首《徐母赞》:“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
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只可惜,徐庶辜负了自己母亲的死,没有选择抗击,而是留在曹操身边任自己消沉下去。徐庶才华横溢,以自己的昙花一现,成就了后来诸葛亮的旷世威名。
第二大英雄母亲:王经的母亲。提起徐庶,因为推荐了诸葛亮而让人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说起王经,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对于王经的母亲,则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王经是魏国的尚书。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对司马昭独揽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便亲率数百名宫中的随从去征讨司马昭。
忠诚的王经拼命劝阻,认为这是以卵击石,羊入虎口,不可能成功,应该隐忍,从长计议。但曹髦不听,毅然前往,置身赴死地,结果被司马昭的人马尽数屠杀。
王经看到皇帝被杀害,便大骂叛军弑君,结果被俘。司马昭还让人把王经的母亲以及全家都抓了。
在同堂审讯时,王经看到自己的母亲受到了连累,非常悲痛,泪流满面。他向自己的母亲磕头说:都是自己不孝,让母亲也遭到了株连之祸。
而他的母亲面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看着跪在地上哭泣的儿子,她反而大笑着说:人谁能不死呢?就怕死的没有价值。
因为这样正义的事情而死,没有任何遗憾!孩子,要坚强,站起来,不要惧怕敌人!第二天,王母和自己的儿子王经以及全家人一道,含笑赴刑场,英勇就义。满城的人,看到这一对壮烈的母子,都纷纷感动得流泪。
后人写下这样的诗句赞扬:“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真烈心无异,坚刚志更清。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
母子声名在,应同天地倾。”王经的母亲,面对死亡,慷慨陈辞。
她的壮举,堪比宋末牺牲的著名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所作《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悲壮和英烈。她也可称得上是“文天祥似的女英雄”。
第三大英雄母亲:刘禅的母亲。在一片被战火焚烧后留下的废墟里,一个面色惊恐的女人坐在地上。
她已经受了重伤,伤口正咕咕地流着血。她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子。
那个女人,尽管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满脸的焦泥和烟灰,但可以看得出,是个长相美丽的女人。女人听着外面一阵阵的喊杀声,眼神愈发的绝望了。
她望着襁褓里的孩子,轻轻叹了口气,喃喃地说:我的孩子,难道今天我们母子就要死在这断墙残壁之中了吗?我死了不可怕,可孩子你还小,就这样没了,我对不起你的父亲呀。说着,她的眼泪不住地流下来,打湿了衣襟。
突然,在残墙的缺口处,出现了一个威风凛凛的、骑着马提着长枪的将军。看到女人和孩子,那个将军赶忙下马拜倒,说:“夫人,可找到您了!”原来,来的将军是赵云。
那受伤的女子,是刘备的第二妻子糜夫人。她怀里的孩子叫阿斗,大名刘禅。
在长坂坡一战,刘备一方被曹操完全击溃,人员被冲击得四零八落。刘备的妻子糜夫人混在百姓中逃亡,在冲突中不幸身负重伤,不能行走,怀抱幼子阿斗被困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母子二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危难之际,幸好,赵云单枪匹马前来救助了。糜夫人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情,但很快又消失了。
她发现了新的问题,只有一匹马,如果三个人一起向外冲,肯定会有相当大的危险,必定不可能杀出重围。换句话说,就是赵云只能救一个人出去。
尽管赵云说让她上马,他在后面步行保护,但她考虑到,这是肯定不行的,那样的话三个人都不可能活下来。看起来,自己与孩子两人,只有一个人能跟着赵云走。
谁生谁死,这是一个残酷的选择。在这紧要关头,糜夫人是大义的,她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于是,糜夫人放弃了逃走,嘱托赵云一定要把孩子。
这四大贤母中,最为着名zhidao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是仅次于孔子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内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容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一生。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所以一个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当然,这里所说的“富”,并非一定指有钱,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富,品德富,最终使自己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着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