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文系时学过这首词,下面是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凤凰台上忆吹箫》是新婚不久赵明诚就任莱州知府、两人即将分别时的作品。赵李二人婚姻美满,情深意笃,妻子深知无法挽留丈夫,离恨别苦难以尽述。作品主要表达与丈夫离别时痛苦的心情。婉约词委婉细腻、哀婉深沉,本是新婚暂别,却写成了生离死别,无怪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如此评价李清照: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表达惜别、感伤之意。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
秦楼: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和丈夫萧史所居之楼台,此代指赵、李二人所居之所。(成语萧史弄玉即次来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近来“瘦”了,不是“日日花前常病酒”(南唐冯廷巳《鹊踏枝》),也不是“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
“被翻红浪”,化用柳永(柳三变)《凤栖梧》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句意。
我喜欢李清照词的艺术水平,但我更喜欢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是潮州八景之一
“古凤凰台的由来,传说是凤凰山上的凤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 的景色,经常到这个江心绿色的沙洲栖息、游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曾多次游览沙洲,爱其清静幽雅,同时倍感潮州文风鼎盛,风物非凡,认为这里应是传说中凤凰栖宿之所,绝不是老鸦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鸦洲”改为“凤凰洲”,并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凤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台,命名为“凤凰台”。自此,这里成为游人徘徊难离的名胜。” 之后才有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取传说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故事为名
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因自幼爱玉,故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成语“乘龙快婿”“龙凤呈祥”便是因此而来。 关于萧史其人,最早记载见于汉朝时的《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原文为:“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后来的《东周列国志》,将这一奇事详细叙述,作“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一章,很多人都是从此书中了解到这段轶事的。
因为传说中萧史弄玉是居住在华山中峰的,所以现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许多胜迹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们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为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当年的居室,称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也由此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怀念和祝福,直至现在仍被人津津乐道。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被翻红浪”,化用柳永《凤栖梧》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句意。
“阳关”,即《阳关三叠》,送别时所唱之曲。
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
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用此典。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
[译文]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赏析] 本词抒写惜别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怀念。上片写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下片着重写怀念和痴情。笔触细腻生动,抒情极凄婉。上片开头五句只写一个“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换新香点燃,一慵也;被也不叠,任凭胡乱摊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连头也不愿梳,何谈化妆,三慵也;梳妆匣上落满灰尘,懒得擦,懒得动,四慵也;日上帘钩,人才起床,五慵也。词人为何如此慵懒而没心情?原来是“生怕离怀别苦”。这句为全词之眼,在上片的中间位置,括上而启下。表现出夫妻离别前一词人百无聊赖的神态、复杂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绪;“多少事,欲说还休”。体现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杨慎评此句说:“‘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四)。可谓深得其心。因为告诉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烦恼而已,故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啊!歇拍三句为上片之警策,本来因怕分别才容颜瘦损,但作者偏不直接说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弥足矣。下片设想别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跃,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饯行的过程,直接写别后的情景。“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以下三句近乎痴话。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这样写,才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一是写出终日在楼前凝眸远眺,或盼信或望归。二是楼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证明体验她的痴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结拍三句用顶真格将词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确,与上片结拍的写法属同一机抒。深际飞评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云巫雨,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草堂诗余》正集卷三)。全词心理刻画十分细腻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学中实属难能可贵。
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使用那两个典故的因由了!丈夫看来真如那两个采药人一样,进入深山,与仙女相会去了!丈夫与那些漂亮的侍妾乘着凤凰双宿双飞,却把自己留在这孤独冷清的房间里!
或许有人认为,不会如此严重吧?毕竟他们是多年的夫妻,彼此相知相亲相爱这么多年,赵明诚不过是一时被几个漂亮的侍妾所迷惑,等过一段时间一切都将恢复正常的。
有如此想法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李清照而言,为何会有这么强烈的婚姻感情危机感?如此才华出众而自信的女词人为何忽然对丈夫失去信心?为何产生这么巨大的孤独感与寂寞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痛苦?
答案或许就在以下这两条材料当中:
第一条材料,在南宋人翟耆年的金石碑刻文字著作《籀史》中。其中说到赵明诚文物收藏极为丰富,但“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意思是:赵明诚的收藏虽然丰厚,但是没有子女继承这些东西,每每为之叹息不已。《籀史》写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这个时候李清照还在世,赵明诚的许多朋友、亲戚也都在世。翟耆年在书中也并非专门要提及这个话题,只是在讲述赵明诚收藏时顺笔提及赵明诚与李清照没有子女,可见在当时,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条材料,在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隶释》中。其中谈到赵明诚身后之事的时候,说到“赵君无嗣”,即赵明诚没有后代。《隶释》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距离李清照去世不过十四五年时间,这个记载也是可信的。
这两本书一个成书于李清照在世时,一个作于她身死之后,都是研讨金石碑刻、篆隶文字的学术著作。翟耆年与洪适都是金石学研究的有学之士,并非搬弄是非的小人,他们对于赵明诚、李清照的情况该是了如指掌。所以他们所说的赵明诚没有子女的事实应该是可信的。
原来,让李清照如此难过痛苦,如此欲说还休的“多少事”就是:她与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居然一直没有生育子女。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身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无法生育,尤其是不能给丈夫生育一个儿子,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价值,就会一落千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古代,一个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而且最终也会丧失丈夫的关爱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对于她们来说,这将意味着感情与财富的双重失败!
问题在于,赵明诚是拥有侍妾的,但始终未有生养,这不能生育的责任似乎并不能全由李清照承担。但在古代,只要没有子女,舆论一般都会将罪责指向为人妻者。
试想,此时此刻的李清照怎能不痛苦,怎能不难过,怎能不悲观甚或绝望?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 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 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
“被翻 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 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 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
金炉香冷,反映了词 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 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
这 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 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 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
然 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 或娇慵。慵者,懒也。
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 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 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 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 “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
词人为何大写“慵”字, 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 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 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 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 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 层。
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 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 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 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 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 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 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 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 感,笔法极为精炼。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 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 关曲》。
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 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 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
武陵人,用刘晨、阮肇 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
相传 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 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 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
同时后一个典 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 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 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惟有楼前 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 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 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 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
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 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 “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 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
她那盼 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 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 凝望的眼神。
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 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 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
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 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 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 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 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 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 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 “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 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赏析一】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
“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
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
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
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
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
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
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
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
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
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
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
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
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
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
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使用那两个典故的因由了!丈夫看来真如那两个采药人一样,进入深山,与仙女相会去了!丈夫与那些漂亮的侍妾乘着凤凰双宿双飞,却把自己留在这孤独冷清的房间里!
或许有人认为,不会如此严重吧?毕竟他们是多年的夫妻,彼此相知相亲相爱这么多年,赵明诚不过是一时被几个漂亮的侍妾所迷惑,等过一段时间一切都将恢复正常的。
有如此想法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李清照而言,为何会有这么强烈的婚姻感情危机感?如此才华出众而自信的女词人为何忽然对丈夫失去信心?为何产生这么巨大的孤独感与寂寞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痛苦?
答案或许就在以下这两条材料当中:
第一条材料,在南宋人翟耆年的金石碑刻文字著作《籀史》中。其中说到赵明诚文物收藏极为丰富,但“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意思是:赵明诚的收藏虽然丰厚,但是没有子女继承这些东西,每每为之叹息不已。《籀史》写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这个时候李清照还在世,赵明诚的许多朋友、亲戚也都在世。翟耆年在书中也并非专门要提及这个话题,只是在讲述赵明诚收藏时顺笔提及赵明诚与李清照没有子女,可见在当时,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条材料,在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隶释》中。其中谈到赵明诚身后之事的时候,说到“赵君无嗣”,即赵明诚没有后代。《隶释》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距离李清照去世不过十四五年时间,这个记载也是可信的。
这两本书一个成书于李清照在世时,一个作于她身死之后,都是研讨金石碑刻、篆隶文字的学术著作。翟耆年与洪适都是金石学研究的有学之士,并非搬弄是非的小人,他们对于赵明诚、李清照的情况该是了如指掌。所以他们所说的赵明诚没有子女的事实应该是可信的。
原来,让李清照如此难过痛苦,如此欲说还休的“多少事”就是:她与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居然一直没有生育子女。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身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无法生育,尤其是不能给丈夫生育一个儿子,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价值,就会一落千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古代,一个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而且最终也会丧失丈夫的关爱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对于她们来说,这将意味着感情与财富的双重失败!
问题在于,赵明诚是拥有侍妾的,但始终未有生养,这不能生育的责任似乎并不能全由李清照承担。但在古代,只要没有子女,舆论一般都会将罪责指向为人妻者。
试想,此时此刻的李清照怎能不痛苦,怎能不难过,怎能不悲观甚或绝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