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创业思维的内涵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二、创业思维的特征(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
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
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
“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精神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创业伊始,所有承诺都只是空头支票,合伙人、团队、投资人、客户都是相信了这张空头支票而与创新创业者绑在一起的,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不能百分百践行承诺,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个人信用,更是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青年学子缺乏创业思维的原因(一)思想障碍虽然中央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报告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层面上促进了少量高校青年学子的创业实践与就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学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在价值,因此很少有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社会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也使很多高校青年学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赚钱、养家、生存的层面上。
浮躁与急功近利使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商业经济效益,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提升创业素质,锻造创业思维。(二)资源性障碍高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但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指导老师资源短缺。
本土化的优质教材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供给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由于得不到系统化的创业培训,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提升。
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许多高校指导老师自身由于不具有创业思维,缺乏创业经验,使高校青年学子在创业思维的塑造上难以得到提升,对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预期目标。(三)制度性障碍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进入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大道远离第一课堂与专业教学,课程处境尴尬。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创业大赛与就业指导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疏离使高校青年学子较难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大学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使得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四、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塑造的措施(一)打破思想障碍,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收集大量创新创业案例丰满实验课程;二是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教育课程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创业思维塑造与知识体系培育的一体化。在对高校。
近年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指导的新导向。同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导致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就需要花费其很多时间和精力,就谈不上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参加近两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比赛,是全市三十多所高职院校中获奖奖项最高,数量最多的,但高职院校普遍获奖较少,等次较低,总体而言,比起本科院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1.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人数较少,且成功率低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所做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的占到15.2%,但远低于39.5%的全国平均水平。高职学生创业兴趣不是很高,勇于创业的人数就更少,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及其微少。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晚,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两年才开始,而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普遍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计划大赛”为主,很少有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第一课堂中。
笔者所在的学院虽然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院统一的选修课中,但尚未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没有“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师资匮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2.2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高职院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较少,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60余项,但每年仅有三项涉及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但参加活动的人数比其它活动相比较少,而且作品质量较本科院校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精英教育”,尚未融人普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没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在校园活动中培养和加强。
3对策探讨 3.1改变教育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 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和体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高校就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基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加以实施,才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主阵地建设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教育,要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全部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要加强实践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学生走入企业和企业进入学校”等活动,经常邀请成功企业家深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等企业运作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师资团队。
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应适当引进一些这方面的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尚未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具有较强学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术氛同的营造。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有学术科技类社团3个,参加学生数百人,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表现逐年增好,取得较好成绩。加强此类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园是学校开展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区,学生能够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创业园。
创业园不仅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创业园作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与创业能力指导,。
1、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3、创设环境类课程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4、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4.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6.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教育部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
逐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7.全面建设创业基地。
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8.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9.规范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
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出台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开展学生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10.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
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要结合实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要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至少12个月的房租减免。
要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 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1.切实落。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
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
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
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
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
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
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
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
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
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
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指导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三、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职业培训工作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职业培训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二)明确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四)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切实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要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
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学等方式,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
(六)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
要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
一是与当地名优企业共建众创空间。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发挥校企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优势,为学生把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产品提供场所及多元化指导和服务。 二是开放共享校内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依托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基地,开发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内容,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训练,扶持学生组建创业工作室,开展创业训练和实践。 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技术创新资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进和实用技术攻关,通过借智转型、借力升级,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师生组建创新团队,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提供支持。 四、突出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和就业激情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指导的新导向。同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导致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就需要花费其很多时间和精力,就谈不上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参加近两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比赛,是全市三十多所高职院校中获奖奖项最高,数量最多的,但高职院校普遍获奖较少,等次较低,总体而言,比起本科院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1.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人数较少,且成功率低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所做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的占到15.2%,但远低于39.5%的全国平均水平。高职学生创业兴趣不是很高,勇于创业的人数就更少,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及其微少。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晚,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两年才开始,而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普遍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计划大赛”为主,很少有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第一课堂中。
笔者所在的学院虽然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院统一的选修课中,但尚未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没有“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师资匮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2.2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高职院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较少,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60余项,但每年仅有三项涉及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但参加活动的人数比其它活动相比较少,而且作品质量较本科院校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精英教育”,尚未融人普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没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在校园活动中培养和加强。
3对策探讨 3.1改变教育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 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和体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高校就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基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加以实施,才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主阵地建设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教育,要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全部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要加强实践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学生走入企业和企业进入学校”等活动,经常邀请成功企业家深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等企业运作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师资团队。
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应适当引进一些这方面的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尚未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具有较强学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术氛同的营造。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有学术科技类社团3个,参加学生数百人,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表现逐年增好,取得较好成绩。加强此类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园是学校开展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区,学生能够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创业园。
创业园不仅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创业园作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与创业能力指导,可以聘请校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