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前身为1986年10月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院独立建制,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独立学院,是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的副理事长单位,是广东省学位办公室批准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伟人故里——中山市的最高学府,它坐落于环境优美的中山市区莲峰山麓,校内华盖擎天,蓊郁葱翠,是中山市“园林式单位”,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是广大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1.3万人,生源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设有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8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理、工、文、经、管、法多学科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成立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开发、区域经济、孙中山思想、岭南与香山文化等11个研究所。建立了2个市级公共实验室和2个省级研究基地。
在嵌入式系统、高分子材料、香山文化和孙中山研究等方面颇具特色。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融合电子科技大学的优良学风和孙中山先生的开拓精神,二十五载上下求索,努力追求,不断积累,优势明显。
雄厚的师资队伍。在二十五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积累了一支专业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工近千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42%,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82%以上,涌现出一批南粤优秀教师、十佳感动中山人民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中山市优秀教师。同时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在学院授课或讲学。
良好的求学环境。学院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先进的科学实验大楼,拥有专业实验室7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达7790多万;高标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运动场和学生活动中心,这些都将为学生提供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
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优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教材建设等为抓手,教学研究与改革成绩斐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工程力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实验中心被评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
强化教学管理的同时,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多个项目获得省市及奖励,其中《虹膜识别系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吸纳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平台。
近年来有近400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研究生,其中部分学生赴海外深造。突出的素质教育。
学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中捷报频传,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CCTV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竞赛上摘金夺银,获得全国及省级奖项千余项。在艺术舞台上更是意气风发,成绩突出,原创舞蹈《选村官》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的录制;舞蹈《西部支教》荣获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广阔的就业前景。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一直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收集就业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创新强化就业服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011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79%,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八年位居广东省院校前列。以“大学生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验班、创业学院、创业种子基金”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业舞台。
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受到国家及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和肯定,并得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全面报道。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
经过二十五年的办学,学院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被评为“全国独立学院20强”、“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是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独立学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学院确立了“立足中山,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全国,以IT为特色,理工渗透,经管文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广东。
截至2016年1月,学校共设立博士点1个(两岸交流与闽南文化研究,含4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心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专业授权类别(19个学科领域)、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涵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建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心理学) ,6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应用心理学、文艺学、基础数学、分析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
学院设置 截至2016年1月,学校设有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闽南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院系 。注:图册图片由校友提供并部分来自学校官网 专业及专业方向建设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2个、闽台合作本科专业6个 。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43个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专业(含函授、业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本科专业、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专本科专业以及西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专本科专业 。 截至2013年末,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数为20911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0261人,硕士研究生650人,博士研究生2人,折合在校生数21240人。
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88%。学校占地面积1834.89亩(不含漳浦石化学院),校舍建筑面积511785平方米,另有在建面积99163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251144平方米,另在建45800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89087平方米,另在建108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5852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1.94平方米/生。
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284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254.24元。 学生公寓 标准学生公寓,每间容纳4人或6人。
宿舍内有空调、浴室、卫生间、电热水器、宽带网,每人配备一套壁橱、书架、电脑桌。公寓内配有学生活动室,洗衣房等。
大一时,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大二开始一般会经历一到三次的换寝室,可在一定寝室范围内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及学生组织协调所居住的具体寝室 。 图书馆 由于历史的原因,闽南师范大学经历了创办、停办、复办、发展的历程。
图书馆的发展基本上从1986年学校复办以后开始。2008年4月,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有馆舍总面积2.6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余个。
图书馆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信息参考部、技术部等5部1室。 校园网 校园网一期工程始建于2000年7月,于2000年9月使用X.25专线经由厦门大学网络中心接入上海交通大学CERNET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成为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个正式接入CERNET的校园网。
截至2007年,校园网拥有CISCO、锐捷、港湾等多个国际国内著名厂商的网络设备,SUN、HP、联想、方正、浪潮等著名品牌的服务器系统和福禄克等公司的线缆测试设备。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快速以太技术构造校园主干,利用VLAN技术划分为多个IP子网,提供DNS、WWW、Email、FTP、BBS、代理服务器等服务。
校园网支持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学生选课、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应用 。注:图册图片由校友提供并部分来自学校官网 质量工程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正主持有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地方政府统筹下‘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以及“优秀闽南文化文科人才培养计划”、“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改革试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试点”等福建省“十二五”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漳浦石化学院,培养福建省石化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与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
截至2016年1月,学校拥有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2014年3月,获得8项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至此,学校两项办学特色项目(《地方政府统筹下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项目》(2012年)、《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均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设置了艺术世界、科技世界、人文社会、闽南文化4个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
截至2012-2013学年末,共计开设通。
准确的说,创新保研不占用学院的保研名额。下面是一些解释(我是09吉大保外的,现在是在读硕士):
1、学院的保研名额(包括保内和保外)是学校安装人数比例分配给你们学院的,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按照成绩排序进行的保研。
2、创新保研是给学院里面综合素质比较好但是成绩不足以按照(1)中成绩排序的方式保研的学生的一个机会,但是这类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奖项,就比如你说的挑战杯、数学建模、高水平论文什么的。这个是按照学部(比如信息学部包括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学院、通信学院)单独给了比较少的名额(比如信息学部分配了10个名额),那么属于信息学部的4、5个学院的那些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由申报去竞争这10个名额。如果你素质突出,得到了一个名额,那么你这个名额和(1)中分配给你们学院的名额不同,相当于你得到了额外的一个名额,你们学院也多了一个保研的人。
希望你采纳,我是09吉大计算机保外的,现在在中科院。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重点公办全日制技工院校,隶属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
目前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学校、国家级制冷维修良好操作培训中心、国际劳工组织和人社部SIYB创业培训基地、广东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中国职协优秀科研单位、全国‘十一五’教材建设成绩突出单位、广东省校企合作优秀单位、广州市优秀教育单位、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广州市热心城管公益事业模范单位、广州市第一批学院志愿服务试点单位等。 学院现有在校生超过10000人,其中高级工班和技师班的学生占60%。
教职员工44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目前有南、北、东和番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69.53亩。
北校区地处优美的流溪河边,南校区位于美丽的珠江河畔,东校区地处便利的中山三路。学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各类教学和文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拥有符合国际田联和国际足联比赛标准的运动场等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实训教学设备配套完善,拥有各类实训室和实习场地过百间,图书馆藏书超10万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与沉淀,学院秉承“崇匠务实 弘文求真”办学理念,坚持“种大树,育大师,播大爱,成大美”办学宗旨,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劳动者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其职业更有尊严,生活更加精彩。学院现已形成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办学风格。
一.校企双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进校,搭建技术主管平台。学院与企业进行新型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人才培养特点和企业生产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搭建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现代制造企业技术主管的培养平台,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开辟了技工院校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三三制”校企合作模式,学做职业人。学院开创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三三制”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对职业的认同、对职业素养的提升,实现从初学者——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过渡。
根据不同阶段人才的职业能力不同,通过在学院和企业相互交叉的三个阶段培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就业,掀开了校企合作新篇章。 3.行业标准进校,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与企业共建“华南地区课程改革基地”,共建网络精英班。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直接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学生岗位能力实训和行业综合实训,用行业标准评价学生,真正实现“订单培养”。
4.产学研结合,促校企无缝对接。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各种方式,如由企业赠送先进教学设备及最新的行业设备资料,为专业技能竞赛冠名赞助,为专业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联合举办“企业实践”师资培训班等等,使师生进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了解设备、工艺和管理,共同解决问题,做到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与产业园对接,实现招工即招生。学院与佛山市(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共同建立“工艺美术专业佛山教育实践基地”,开办首届“石湾陶艺高级技工学历班”;与花都丹姿工业园丹姿集团开设校企双制班,与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南沙经济开发区、从化明珠工业园、广州民营科技园等工业园区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项目,与产业园对接工作取得很好效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长期依托行业办学,形成了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传统和优势,合作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和广东省500强企业近百家,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就业平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遵循“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着力打造“一系一品牌,一专业一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融合、百花齐放”的格局。
2012年、2013年学院连续两年在广东省人社厅的校企合作年度督查考核中获得“优秀”,被评为广东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201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
二、稳抓内涵引领专业特色发展 1.传承岭南文化,建大师工作室,做皇冠上的明珠。学院坚持特色办学,大力推动岭南特色工艺和文化的传承,致力于岭南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成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的“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形成以“四位一体、双核驱动”的工艺美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建立了13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包括广彩、牙雕、木雕、玉雕、蛋雕、铜印、广绣、陶艺、剪纸、掌画、宫灯、榄雕等),聘请了53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专家学者入校园。将岭南文化融入课堂,岭南特色课程覆盖校内全部班级;开展课题研究固化传承成果;师生走进社区传授技艺;定期组织大师作品展览;成立云商工作室。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图解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
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
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
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
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
这个政策很是不错! “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具体内容 1.计划落实方式: 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2.实施过程: 三支一扶报名录取流程图 主要包括组织招募和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期间的管理服务两方面内容。组织招募有一套详细的工作流程,即每年4月底前,各地收集、汇总、上报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募;每年7月底前,派遣“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
《通知》在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期间的户档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
3.时限: 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4.就业服务及优惠政策: 三支一扶颁奖 (1)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或有相对应的自然减员需补充人员时,要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三支一扶"大学生。
(2)对于准备自主创业人员,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3)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毕业生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加分或同等条件优先录用。
(4)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自2010年起,不再享受加分政策)。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 (6)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时,由接收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其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等。
编辑本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
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及时发布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
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岗位对接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
(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