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从3645亿元扩大到67.67万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5.7%,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这些巨大变化,是多年来集中精力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结果。
扩展资料: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扩大就业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简政放权,实施减税让利,加大融资支持,强化人才激励,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创业创新服务,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及各类众创空间,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加强创业创新国际合作,使亿万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创新创造潜力充分迸发出来,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韩文秀:“十三五”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要求,是统领我国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就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确保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这场深刻变革的顺利完成。 创新理念,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社科网更多政策解读,尽在“政和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布局一些新兴产业,诸如新能源、信息电子产业、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一些重要技术基本上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解决这些新兴产业的技术问题不可能单靠引进与模仿,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的巨大需求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方面,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导向下,以创客为代表的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创新一代会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创新,国内将会出现个人创新创业的新高潮。可以说,未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组织化与个体性的创新主体都将蓬勃兴起,并且相互促进,在创新链上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共同成为驱动增长的引擎。
另一方面,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创新成本和风险的制度安排日益重要。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单靠市场激励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政府扶持性介入,创新活动将会受到限制,这已成为现代大多数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国家扶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共识。未来政府鼓励企业间技术合作与扶持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将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科技进步加快,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很多情况下,研发投入来不及在短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之内收回来。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中创新放在了五大发展战略的第一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从而获得一条铁路。”
一语道破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推动“质”的变化作用。 “十三五”规划之所以这么重视创新,就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有消费衣服的需求。
但是如果时装界因循守旧,在不搞设计研发,所生产的衣服总是一个样子,那么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当然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去换装消费,只有当穿的服务破烂不堪不得已换的时候。但是如果进行了研发设计,所生产的服装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嗜好,那么即使消费者刚刚买了衣服还未穿,还是会购买更时尚的衣服。
这就是创新对经济消费的刺激,当然,只要消费者对创新的衣服喜欢,有更多的购买需求,就会刺激生产。这样创新又对供给产生了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非常恰当。正是基于此,“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其次,创新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工具。创新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搞创新,也不是所有的环境都可以推动创新。
简单来说,要鼓励更多的人去创新,就必须有尊重和保护创新者的制度体系,比如一个人辛辛苦苦创新设计了一套非常时尚的服装,但是这个衣服还未推广的市场,就有人偷偷的模仿创新者设计的服装在市场上销售赚钱,那么对于这个创新者来说,将会产生怎样的打击呢?这个创新者还会付出精力再去设计更好的服装吗?不会。所以,创新的环境首要的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
同时,还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财税、行政审批、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等,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机制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比如社会诚信建设,契约精神根植人心等。“十三五”规划在这方面提出了非常好的改革方向和举措,比如规划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最后,大众创新和政府牵头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才能使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驱动要素。在创新中,既要重视普通群众的智慧和创新活力,也要重视政府在创新中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涉及国家重大项目的创新,必须依靠政府牵头,因为政府能够调动个人无法调动的创新资源,比如资金、实验室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及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转换等。
这方面,在“十三五”规划中重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就是例子,同时指出,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推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以更加坚实的发展思想、理念助推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五年为一个时段。原称经济计划。排列如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5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70)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85)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05)
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10)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15)
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下:一是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很大进步,但创新能力、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是推动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
所以“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的后劲。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当前长期积累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比较强烈,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我们国家也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四是推动开放发展。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
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十三五”时期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推动共享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均等化程度也不够高,社会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还不足,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
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