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返乡 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 理念进入农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就业增 收。
要加大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提 高企业、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的便利化水平。 要完善农村创业 创新支持政策,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项目纳人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范围。
要加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 特色的创业创新基地。要统筹增量和存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 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用地,破解农村发展用地难题。
深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 大创新,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 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落实党 中央“三农”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切实把“三农”工作真正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要重视学习新知 识、掌握新本领,下大力气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增强适应新形势新 任务的能力。
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汇聚推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 局面。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 意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予以统筹安排。
农业部要发挥 牵头作用,明确推进机构,加强工作指导,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 督促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落实,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地方 人民政府要建立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工 作合力;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返乡 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
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定点联系返乡下 乡人员创业创新制度,深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农业 部、省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承 包、租赁、人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 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
通过聘用管理技术人才组建创业团队,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 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通过 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开展网上创业。
通过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培育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创业创新 共同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2017年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第14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全文约1.3万字,共6个部分33条。
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意见》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创新、机械化生产、新品种选育、农机装备技术研发。
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二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
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
三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
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四要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
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五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意见》要求,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出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意见》强调,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
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 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新生 代、身患职业病等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
支持进城农民工返 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 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 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整合落实支 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 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 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 服务。
按照“调整结构、扩大就业、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保护、创新机制、推进服务”的思路,围绕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通过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健全支持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千头万绪,但是核心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要把这个问题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促进粮食转化、加工和增值。
要围绕构筑“两带一圈”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着眼于7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延长产业链,加快农业结构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要立足于我市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打响品牌,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
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包装、储运、销售,以及针对农村市场的咨询、中介等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环境,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在市场准入、资源使用、税赋优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要扩大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通过向大中城市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家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创新抓农业的思路与方法,跳出“市区抓工业,农村抓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城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1.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良性互动。
要积极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要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3.要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要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大力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流通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 4.要抓好市场环境建设。
积极为各类农村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降低市场门槛,遏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
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5.要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者,借助外力、激活内力,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加快省市。
XX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情 况 汇 报 尊敬的XX,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XX处长一行各位领导莅临XX,视察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检查,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
在此,我代表XX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XX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XX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XX实际,深化改革,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一支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情况 (一)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07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63个,均为设在乡镇的直属事业单位,由乡镇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编制146名。
经过三年多努力,我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明确了公益性职能,设置了推广机构,稳定了推广队伍,提高了保障水平。管理体制上实行县乡镇共管,以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全县乡镇在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1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9人,管理工勤人员33人,大专以上学历80人,中级职称52人。
(二)县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共6个,其中农技推广中心1个,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种子管理站、蚕业管理站各1个,稻麦原种场2个。6个推广机构中纳入财政全额预算4个,差额预算2个。
目前,6个农技推广机构在岗在编1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人,管理及工勤人员39人,大专以上56人,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34人。 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效 1、基本理顺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机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乡镇共管,以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2、强化了公益职能。
明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职能。 3、较为合理地设置了推广机构。
在全县63个乡镇均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4、强化了经费保障。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编在岗人员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障了人均10000元的工作经费。财政全额拨款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预算工资及人均4000元的工作经费。
通过理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机制,强化公益职能,强化经费保障,再次凝聚了全县农技推广人员人心,激励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干事创业热情,重塑了农技推广人员形象,全面提升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能力,确保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XX2007年、2009年两度获得全国粮食先进县标兵称号,2008年、2009年连续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
三、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乡镇支持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继2007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责成编制、人事等有关部门深入乡镇多次调研农技推广体系有关事宜,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XX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加强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明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县级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县政府办、县委农办、县农业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乡镇征求乡镇党委政府、农技人员及农户意见,并多次沟通协调,形成共识,共同向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提出改革建议、改革方案,将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列为各部门重要工作,明确各自职责,既分工、又配合,齐抓共管。
三是乡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乡镇党委、政府支持全县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认识到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事关全县的大事,积极支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服从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决定。
(二)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1、强化公益性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负责辖区内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农作物和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及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农村能源建设;蚕桑生产;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政策保险等公益性职能。 2、较为科学地设置机构 根据XX情,并与乡镇机构改革相衔接,在63个乡镇均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3、基本理顺了管理体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三)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1、核定编制。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量,全县6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核定编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