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3、创设环境类课程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4、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明确人才培养类型,科学把握目标定位。学院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矛盾的突出表现,及时提出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目的;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考试和实验实践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提出了为基础教育、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目标。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所需。学院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在调整或整合部分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实用性较强、办学质量较好、社会需求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建立了以文理学科为主体,教师教育学科为特色,应用学科为增长点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本科专业布局结构。同时,将探索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教师中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人才和校友中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逐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学院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共享山西师范大学图书、仪器、实验、学科专业、学术成果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特别是依托山西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现有的71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124人,占总人数的17%,具有高级职称的260人,占总人数的36.6%。其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并有20余人分别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学院在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完善对实践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人才合作新机制,将逐步聘请知名人士、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者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以及专题讲座授课或指导教师,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2014年4月,学院曾举办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回母校分场次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交流活动。
逐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修订和完善了有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系列规章制度及质量检测体系,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采取组织听课、经常检查、评教评学、综合考察、质量跟踪等方式方法进行质量检测、过程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发后,学院及时讨论、反复酝酿,将围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等方面的内容认真研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近几年,高校兴起大学生创业潮,这既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积极呼应。
据大学生云创空间粗略统计,现在每年有7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其中,自主创业人员占总量2%左右。再加上往届毕业生创业者,每年大学生创业群体约20万人。
数量不小的“创客”们热情高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勇敢迈出第一步。然而理想往往丰满,现实却比较骨感。
根据国际创业界的普遍规律,大学生创业由于受社会资源、实践经验、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功者凤毛麟角。大学生们的创业之路不仅艰辛,还坎坷。
针对一些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目前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的问题,不久前发布《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意见》从多方面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打开新局面。
如在学籍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籍休学创新创业。在专业设置上,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设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相关专业,调减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专业。
新指导意见的出台,印证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怀。去年年底,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国家进步依靠不竭的创新,要创新关键则在人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义不言而喻。
这次的指导意见,毋庸置疑是对去年通知的提升和细化,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起到进一步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人才培养,高校是重要一环。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是重中之重。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创意和热情。
现在,当高涨的热情遇见给力的政策,不仅“创客”们的创业路又添新保障,国家的创新事业也打通了关键的“最后一公里”。1、创业是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大学生云创空间指出,中国大学生在评价“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时,打分很低,说明“大学生感觉目前大学的内容对于创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并不明显。
同时受制于教学条件,往往也缺乏创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反观美国则是开放式的创业教育,不但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创业环境,开展实操型教学,而且往往是由资深的界精英主导大学创业教育,效果自然非同日而语。
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仅仅凭着一时热情,就仓促上阵,这是导致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眼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国青年不适合创业,恰恰是我们长期以来创业教育的缺失,才导致他们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甚至经常会犯低级错误。
如果,我们据此而退缩,无异于因噎废食。那样一来,只能是止步不前,于事无补。
我们对大学生创业失败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不以暂时的成败论英雄,而是支持他们勇于承受失败,不断努力,在一次次尝试,历练中进步,成长。正如马云所说的:“创业路上,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2、大学生云创空间指出创业教育是培养独立自主适应市场经济的成熟公民的通识教育大学生云创空间的创业教育也不单单是笼统地倡导创业精神,鼓励创业;相反,正是通过富有实效创业教育,让满怀浪漫的创业冲动的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真相,认识到创业不是只要有梦想,有热情就能干好的事,更不是只要创业就能当老板,就能发大财。
大学生云创空间揭示了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大学生云创空间使那些被“财富英雄”传奇故事激励的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冷静下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创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大学生云创空间中大量“反向”的创业失败的案例,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不只有鲜花、掌声和财富,还潜藏这无数不容回避的难题和风险!大学生云创空间让大学生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不仅仅要有技术或商业模式上的优势,还要做好市场调研,营销规划,还要做好创业团队的内部建设,做好管理运行的种种细致的工作,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云创空间这样的创业教育,恰恰能够让大学生冷静下来,提前做一个理性的自我审视,清醒地审核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所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避免盲目创业,更为审慎地遴选项目,提升能力,在条件成熟时,打有准备之仗,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浙江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出奇的高,尤其是浙江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属一属二。其中浙大全球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的大学生云创空间大学生云创空间 - 专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口碑出奇的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
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
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
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
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
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
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
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
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
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产业反哺创新体系建设是东北大学的鲜明特色。多年来,学校科技产业科学高效发展,仅2014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净利润6.5亿元。2007年以来,2545项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200多个创新项目、700多篇学术论文、289项专利成果、数十家学生创业企业,是学校聚合强优项,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的真实写照。
新的时期,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东北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实验实践教学,以及企业、行业、社会发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在培养“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拔尖人才上下大力气。
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汇聚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从最核心、最根本、最持久的专业教育入手,将创新创业基因深植学生体内,从源头上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充分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课程集群,并以现有创新创业系列选修课为试点,创建互动型学习示范课,推动教师在专业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在继续实行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替代、实践活动考核等多种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打造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开展讲坛、学术交流等创新创业文化品牌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网络化体系,开展学生科学奖、创业年度人物等评选工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活动体系,推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试点工程,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高度融合,并为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产生的优秀项目和学生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
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学校疏通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链,通过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前孵化器建设和包含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梦工厂近万平方米空间的后孵化器配备的密切配合,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不断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调整专业学科建设引领人才的培养输送;通过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整合;通过加强国内国际间的校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发展中,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近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不少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创业”,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人脉资源稀缺等原因而逡巡不前。而正在各高校不断推进的创业教育,则带来了新的支持——在这里,学生们不再为象牙塔所限;在这里,为创业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日益周到的服务;在这里,创客们开始走向真正的创业。
日前在郑州大学举行的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发布。
在肯定了2016年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少部分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理念的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哈工大有一名学生,2009年从黑龙江省鸡西大学考入哈工大,2010年萌生了研制卫星的念头,2012年即组建微纳卫星研制团队,2015年与团队一起,发射了“紫丁香二号”纳卫星,2017年与团队一起,又发射了“紫丁香一号”。
“从这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创新的主动性、有创新的意识和原动力,是因为学校的文化与土壤的激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厚的航空航天的科研氛围,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也是如此。”
研究生期间在大学里的创业孵化器干了三年,写下一点感悟:
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其次才是创业。拿什么来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创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创业?再者,如何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教育,引导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技术创新。
商业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基础之上。
以上这些都是学校通过培养方案教育可以做到的。但是培养要一个商业领袖,不是照本宣科这么简单。
对于个体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的领导力和实践能力,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和社会接轨的实践的机会,比如企业实习,参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力、人格魅力。靠领导力和人格魅力还有企业信念聚拢起来的团队比金钱雇佣来得更有效。
具体到创业,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创业,学生如何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学校如何让给与学生合适的创业机会?如何给与学生投融资机构交流的机会?这些都是创新创业培养方案最难做到的一点。
对我而言,虽然大学期间没有和其他团队一样拿到几百万融资,但是学校给我们很好的创业条件和创业机会,正如我们启动项目时候说的,只要团队能活下去,我们就是成功,我们团队还活着,虽然大家没挣到多少钱,但是我们始终靠信念活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