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中关村当下“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十六个园区。“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36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20%,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企业实缴税费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企业利润总额1730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出口230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近四成;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5%。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在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
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
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
中关村使命
率先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向[中国创造]Made by China迈进
中关村理念
[科学民主、与时俱进]
中关村精神
[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
中关村风气
[鼓励创业、宽容失败]
中关村价值
[科技创造财富]
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创业”活跃,聚集众多创业服务企业,4年时间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921家,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355家,获得融资1038家,融资成功率35.5%,总融资额达277.8亿元(人民币,下同)。
6月12日,中关村创业大街迎来4周岁生日,从当天举行的中关村国际创新集市启动仪式上获悉,仅2018年上半年,中关村创业大街集聚45家服务机构,新增孵化创业团队462家,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40家,上半年获得融资133家,总融资额136亿元。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前身是中国海淀图书城,于2014年6月12日正式开街,位于中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为密集的中关村核心区,是中国内地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
中关村创业大街定位于建设全球产业创新生态加速平台,积极汇聚全球产业资源,广泛与世界范围内大企业、高校、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创业者等展开合作,形成“创新街区运营”“产业创新服务”“全球创新孵化”“创业服务平台”“科技投资服务”几大业务板块。
作为中国创新创业重要地标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拥有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运营与服务团队,特别是2017年吸引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员工加入,团队背景更加国际化。
2017年,中关村创业大街建成并投入运营国内首个全球创新社区,成为科技部首批“中意众创空间”,对接国际项目超过400个,成功落地来自美国、瑞士等国家的13家企业。设立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加州-北京创新中心、中瑞创新中心等服务机构。
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表示,未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将继续以“产业创新”和“全球创新”为核心,对接整合产业资源与全球创新资源,持续打造促进产业升级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
内容来源:凤凰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