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迅速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做好政策实施的评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
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利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
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业。
严格落实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和西部连片特困地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补助比重。
创新项目审批方式,允许国家级贫困县以主导产业为依托打捆申报项目。对中央农业项目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经营性固定资产,要探索股权量化到贫困户的有效实现形式,确保扶贫对象长期稳定受益。
积极争取专项建设基金、各类金融资金投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有关特色产业项目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支持安排的重要条件,完善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贫困户“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科学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火炬特色产业基 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并将相关园区纳人县城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引 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若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有条件 的县(市)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
结合县域需求实际,依托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快发展“互联网 +”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 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降低创业门槛,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 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在 县域开展应用示范,实现开放共享,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 力支撑。
推动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代理、交 易、咨询、评估等服务水平。 。
在与中大咨询专家探讨后得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以下两点内容: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国家支持政策工具呈现多样化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与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相比在创业成功率、创新成果转化率、创业技能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象折射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短板。
1.1对实践硬件环境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太低,对学校的生源和就业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多年来并未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一直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业余培优教育”。
1.2师资配备和培养力度不够
“双创教育”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派”的教师在“双创教育”中显得力不从心。但大部分院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配备问题。从而导致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成绩更没有成果,也更不可能有成功的创业团队。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
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 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
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
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
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
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行战略规划,能够明确本企业现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将来会是什么,能够明确本企业的创新活动现在进行得如何、应该如何进行、将来会如何进行。只有这样,企业领导者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进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员工,带领企业全体员工从事创新活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再次,企业应建立激发创新意识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和鼓励员工勇于创新的其他激励制度。建立创新指标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创新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决定企业员工地位的升降、技术职称的高低、分配待遇的多寡。最后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创造性氛围,人人崇尚创新,争创新高,形成以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精神。 2、企业创新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
一个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在正确决策下得以持续不断地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创新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感性阶段。创新在此时只是一个思想。
企业必须为创新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想产生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创新者提供两类资源:时间和信息,同时企业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机构来收集、处理和管理新思想。 概念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创新思想的可行性按照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方面的条件加以论证。于是,创新的技术、市场和组织方面得以确定,一个正式建议报告就可拟定,该报告将陈述新思想的可行性依据、实现方法等。
这一报告将提交给经理。在这一阶段中,项目领导者要使创新思想更有说服力,要利用组织能力使自己的同事、下属和企业外专家支持这一项目;公司的结构要鼓励职工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合作。
开发阶段。此时,纸上的原型成为试验制品。
将面临这样一个决策:是否要进行投资,以便大规模生产新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人力资源和资金及其他要素须联合起来,而要使这种联合富有成效,一个创新组织须具有以下三特征:特定性,这是一种完成特定目标所须的暂时结构;正式性,内部结构和程序相当明确,企业内人人皆知;自主性,这种结构有自己的控制程序,且可违背惯例。
同时这个组织必须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3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