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消息,江苏省昆山市11日推出《昆山市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台湾专项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台湾专项”),旨在进一步为台湾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更高质量推动昆台融合发展。
据介绍,在昆山市范围内注册创办或领办企业以及企业引进的台湾人才,均可申报“台湾专项”,入选者可获得最高300万元(人民币,下同)项目资助和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用人单位可获得最高50万元引才奖励。同时,对人才企业实行差别化风险补偿机制,最高给予企业500万元风险补偿额度,通过“人才贷”给予人才最高100万元信用贷款,并给予“台湾专项”入选企业最高100万元贷款贴息和最高5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
昆山台协会会长宗绪惠表示,“台湾专项”为台湾人才赴昆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台湾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昆山快速集聚,更为未来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打下良好基础。昆山台协青年会会长陈语欢说,“台湾专项”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对台湾青年、专业人士、技术人才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相信台湾青年将在昆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7月11日消息,江苏省昆山市11日推出《昆山市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台湾专项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台湾专项”),旨在进一步为台湾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更高质量推动昆台融合发展。
据介绍,在昆山市范围内注册创办或领办企业以及企业引进的台湾人才,均可申报“台湾专项”,入选者可获得最高300万元(人民币,下同)项目资助和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用人单位可获得最高50万元引才奖励。同时,对人才企业实行差别化风险补偿机制,最高给予企业500万元风险补偿额度,通过“人才贷”给予人才最高100万元信用贷款,并给予“台湾专项”入选企业最高100万元贷款贴息和最高5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
昆山台协会会长宗绪惠表示,“台湾专项”为台湾人才赴昆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台湾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昆山快速集聚,更为未来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打下良好基础。
昆山台协青年会会长陈语欢说,“台湾专项”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对台湾青年、专业人士、技术人才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相信台湾青年将在昆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TechOrange》总编辑张育宁专访创投公会秘书长苏拾忠,从制度面与政策历史看台湾创投业的兴衰变化,也看台湾近几年无法运用创业能量刺激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
台湾创投业是李国鼎先生参考硅谷作法在1980年代引入,目的是促进资金投往高科技产业,创投也的确促成台湾高科技硬体制造业的崛起。 但是今天,创投在台湾几乎走不下去。
同样一个团队,在美国,创投评估的平均期望回报率是3倍,到了台湾,一样的评估方式,结果却是有认赔风险。怎么讲?规定股票面额10元,等于规定所有投资人,不管是早期投入或晚期投入,每股持股成本至少10元,在台湾上市平均可回收股价约30元,也就是说,上市后创投可以有3倍回收。
但是别忘了,这是早期投资,还要计算公司成功上市的机率。全球新创企业的平均成功率约30%,投资早期的平均期望报酬率应该是3倍再乘以0。
3,等于1,也就是不赚不赔。再加上机会成本,这个买卖等于大赔。
美国没有股票面额定价限制,公司初创时会把每股价格订在一股0。 000001美元的超低价,让创办人和初始股东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股数,这样一来,愈早期投资,股票成本愈低,持股比例愈高。
美国天使投资人在种子期投资的平均一股成本约在0。1美元,创投投资早期的成本则约1美元,新上市股票价格平均一股10到30美元,所以天使投资人的报酬率约100倍,创投约10倍。
再计入新创事业成功机率30%,在美国投资早期的平均总期望报酬率就是至少3至30倍。苏拾忠认为影响最深的,是创投投资抵减制度的取消。
2000年以前,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中,有一项创投股东投资抵减的规定。只要创投投资在策略性高科技事业,而且一定要投早期团队,创投股东就可以直接以投资额的20%抵减个人所得税。
这个政策带来巨大的资金集中效应。1995年到2000年左右,是台湾创投最敢投早期的时期,有一年所有创投投资总额,甚至高达40%是投在早期,其中有很多就是投资在工研院出来的团队。
以总额来看,投资抵减政策至少集中超过2千多亿的创投资金在半导体相关科技制造业,带动约2兆的社会资金挹注,这么高的资源集中,半导体产业要不兴旺也难。 2000年时,因为租税公平化与自由化原则,取消股东投资抵减优惠措施,在面额10元的制度限制之下,投资人投资早期的意愿完全消失。
那年开始,新募创投基金开始骤减,投入早期的资金也跟著下滑。创投产业极速萎缩,后来的产业政策,不管是六大新兴产业,或是这两年受到高度关注的网路产业,一样都拿不到创投的钱。
原因很简单,投资人把钱都拿去其他机会成本较低的投资管道了。苏拾忠表示最好的方式,是让新创团队的价值和风险,能够自由地反应在不同的投资阶段,最简单的作法是取消面额10元制。
台湾公司法非常注重资本确定和维持原则,这对上市公司极其有利,但是对未上市公司特别是早期初创团队却极度不利。 面额10元的限制,不只让新创事业难以透过创投募资,也难以发行技术股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因为员工一拿到股票,即使尚未实现现金价值,就得先按10元面额计算缴交20%的所得税,发行技术股反而是在找这些人才的麻烦。不过,取消股票面额一律10元的政策讨论,卡在金管会不愿意放手,因为税法和会计法都会受到影响,至少需要5到10年才有可能解决。
这不是短期内可行的方案,而台湾产业发展也没有那么多5年或是10年可以等待。苏拾忠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推行有限公司制。
我们看国外的作法,中国和美国的制度是在上市之前,大家不谈股份,只谈投资比例。一直到公司要上市前,因为要公开发行股票,才依投资比例分配股份与发给股票。
中国更直接,把公开发行和股票上市绑在一起,没有上市前,不需要公开发行,所以都叫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登记,是以比例做登记,而不管股份的多寡。
股东的投资权益可以另外注记在公司章程内,股东彼此之间同时可以再签一份投资比例合约,决定未来新投资人加入时,各股东持股比例可被稀释的程度。 因为投资风险可评估控制,不管是天使投资人或是创投都会愿意投入。
台湾虽然也有有限公司制度,但是市场歧视有限公司,银行借款、申请政府补助案的,都会因为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而被扣分。创投公会推动天使投资协会的一个工作,就是推动有限公司的发展,只要公部门在审核补助案时,不要歧视有限公司,这个风气就会改变。
苏拾忠表示,制度改革跟不上市场现实,这些未来的税收都不会进台湾政府的口袋,我们的政府适应全球市场变化的速度太慢。举例来说,为了增加台湾股市的动能,这几年台湾推动TDR(),想让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也能够来台湾第二次上市,但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公司法没有规定股票上一定要面额,结果TDR都受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曼群岛在两个月内特别为台湾修法,在开曼设立的公司可以设立有面额的股票,且以新台币计价。而台湾这边,金管会则是再三讨论后,勉为其难地通过,外国公司在台湾上市,得发行无面额股票。
可是在台湾登记注册的公司,仍维持原规范。最后,再谈创投产业的未来。
网路产业的发展和过去高科技产。
没有废止。
于1990年12月公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同时决定停止施行沿用了30年的《奖励投资条例》。该条例施行时间自1991年1月1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
1995年1月对条例进行了修正。《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分总则、租税减免、开发基金之设置及运用、技术辅导、工业区之设置。
附则共6章44条。其中,租税减免一章即占16条。
税收优惠措施涉及多个税种,最主要的是营利事业所得税。优惠形式主要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和专项免税:(1)加速折旧。
专供研究发展、实验或品质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及节省或替代能源的机器设备,按2年加速折旧。根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营规模及生产方法的需要,对特定产业允许其机器设备按所得税法规定年限缩短回1/2计算折旧。
(2)投资抵减。投资于自动化、资源回收及防治污染、节约能源及工业用水再利用的设备或技术,投资于研究与发展、人才培训及建立国际品牌形象的支出,在支出金额 5%至 20%限度内,抵减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额;当年不足抵减时,在以后4年内抵减;每一年度抵减总额以不超过当年应纳税额扣50%为限。
为促进产业区域均衡发展,公司投资于资源贫瘠或发展迟缓地区的一定产业,达到一定资本额或增雇一定人数职工的,按其投资总额 20%范围内,抵减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额;当年不足抵减时,可在以后4年抵减。为鼓励重要科技事业、重要投资事业及创业投资事业的创立或扩充,按有关规定认股或应募记名股票持有时间达2年以上的,于其股东开始缴纳股票价款当日起2年内经股东会同 意选择适用股东投资抵减或免税,择定后不得变更:投资抵减是在其取得该股票价款 20%限度内抵减 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额或综合所得税额,当年度不足抵减时可在以后4年抵减;免税是新投资创立的企业自开始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之日起连续5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增资扩展的企业自新增设备开始作业或提供劳务之日起连续5年内就其新增所得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
(3)专项免税。台湾居民以自己创作或发明,依法取得并登记的专利权或电脑程序著作权,提供或售予境内公司使用而取得的权利金或收入,免子计人综合所得额课税。
公司为促进合理经营,经专案核准合并的,免征有关业务的印花税及契税。公司以其未分配盈余增资供专项用途的,其股东因而取得的新发行记名股票;公司员工以其红利转作服务产业增资,因而取得的新发行记名股票;创业投资事业以未分配盈余增资,其股东或出资人因而取得的发行记名股票或出资额,均免予计入其当年度综合所得额或营利事业所得额。
公司投资于创业投资事业,其投资收益的80%免予计入年度营利事业所得额课税。
5年前,“80后”台湾青年蔡志阳怀揣再造第二个家族产业――“台湾丰山生态园区”的创业梦想,只身来到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
5年后,他的“奇花异果”创业梦获评为海峡论坛十年故事汇的三十个优秀故事之一。在正于福建漳州举行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周期间,蔡志阳向两岸青年们分享了自己的“登陆”创业经历。
“我们家在台湾有一个农场,一家三代从事农业超过50年了。”蔡志阳出身于农业世家。
其祖父创办的台湾丰山生态园农场,是岛内最早引种葡萄柚的农场;如今风靡两岸的树葡萄,蔡家农场也是第一批引种者。大学毕业之后,蔡志阳应父亲的要求,回到家里帮忙。
几年种果蔬下来,蔡志阳颇为得心应手,“但外界认为家里的事业都是靠父亲和爷爷留下来的,我就很不服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蔡志阳来到大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之所以选择在漳州发展,是因为蔡志阳的祖籍地就在漳州,“我们在这里都讲闽南话,沟通很顺利。”初来乍到时,对政策、环境都不熟悉,蔡志阳感觉“好像踢到一块铁板”,“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知名度也是一点都没有。”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努力干下去。”经过几年的坚持,安第斯山脉黄金果、巴西树葡萄、太平洋沙梨、巧克力布丁果等一大批异域水果,通过蔡志阳巧手栽培,扎根漳州,“开花结果”。
如今,蔡志阳一手办起的台湾丰山生态园区,汇聚了从世界各地引进的120多个花木瓜果新品种,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百果园”,成为漳浦台农创业园的一道独特风景。“很多人认为台湾的农业非常发达,但在这些年的发展里,我认识到其实并不然。”
蔡志阳对两岸青年朋友们说,台湾的市场太小了。“大陆市场确实很大,但是想要拿到市场,我们还需要相应的实力,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良新品种,否则一下子就会被市场淘汰。”
蔡志阳说。以发展一代、准备一代、研发改良一代的创新理念,蔡志阳把他的生态农业园经营得风生水起,“想把我的农业新品种发扬光大,推广到大陆的各个角落。”
让他备感骄傲的是,他在漳浦种植的果蔬面积和示范园,已经超过台湾家里的果园面积。他也有了自己的“小目标”:两年内超过他家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家业”,证明他一个人在大陆也可以比在台湾做得更好。
“大陆不但有广大的市场,也有政府、政策的扶持。”蔡志阳相信只要有心、有实力,台湾年轻人可以在大陆闯出一片天。
内容来源:凤凰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