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是汕头的优势,依托港口发展重化工业是今后5至10年汕头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港口、道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汕头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先发展好基础设施,再摆正重化工业的位置,汕头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制度决定经济发展,中国优越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落后其他地区的汕头,谋发展不在于某个项目,而在于制度的创新,包括创业制度、融资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度执行上的创新。
没有工业支撑会患“软骨病”
在潮阳区代表团,王扬泽代表表示,黄志光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特别是提出要大办工业、园区经济、临港工业和制造业等。一个城市没有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原材料工业的支撑,这个城市就会患“软骨病”。
王扬泽代表说,潮阳目前也把很大注意力放在临港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重化工业。这些工业链条长,带动效益明显,如大型发电项目,其效益不仅增加国家的税收,而且对工业发展及人民生活作用相当大。一些民营企业家都在千方百计筹集大笔资金进行投资,投资项目往往是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估计到今年底,又将涌现一批很有竞争力的企业。
打响“重量级”品牌形成产业链
潮南区代表团谢泽生代表指出,汕头要加快发展,最重要的是抓好产业升级,将企业做强做大,并想方设法引进大项目。汕头的民营经济看起来总量不小,但比较零碎,形不成合力,有的还在内部形成恶性竞争,自己打自己。以前谷饶镇的内衣业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现在潮南区的化妆品产业结构也存在着隐忧,100多家化妆品企业各推自己的牌子。如果能集中力量推雅倩、雅嘉、拉芳这几个有份量的品牌,可望占领全国80%的市场。茂名的石化产品已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发展。如果汕头每个地方能像茂名、温州那样打响一两个“重量级”品牌并形成产业链,相信发展不会比别人慢。目前潮南区正花大力气打造“中国内衣之都”,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希望涌现出更多能凝聚一批小企业主的领袖型企业家来。
为民营企业大开绿灯
金平区代表团郭大钦代表表示,汕头目前已有足够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缺的就是大型工业项目的拉动。今年,金平区将打响园区经济这一“品牌”,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全力打造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沿潮汕路———大学路的花园式、环保型工业走廊,成为汕头重要工业基地。
金平区代表团戴斌代表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汕头今后发展工业的思路明确,使民营工业企业深受鼓舞。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工业企业发展大开绿灯,为他们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如今许多民营工业企业还存在着贷款难的问题,希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能一步到位,落到实处。
做强做大港口经济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龙湖区代表团讨论会上,温锡通代表指出,省政府以及我市有关领导最近多次提到发展汕头港口经济的问题,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要加快港口建设,做强做大港口经济,定位准确,鼓舞人心。他认为,发展港口经济当务之急是发挥现有的港口优势,把生产搞上去。对于存在的港口货源不足问题,要通过搞好主船拦货、加强与腹地经济连接等措施来争取货源。同时,还应该加快现有珠池港区二期工程、广澳港区一期工程以及2条航道和2个5万吨码头的建设,加快规划30万吨港口建设,以适应把汕头建成国际港口城市的要求。
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大项目
参与金平区代表团第五小组讨论会的多位代表认为,这几年汕头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成绩来之不易,但是经济还是相对落后,汕头经济要发展,必须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这就使优化投资环境显得极为重要,应当强化服务意识,搞好营商环境,把汕头经济搞上去。
在濠江区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林加茂代表发言指出,汕头要建设成为工业强市,首先应该办好现有企业,使其成为招商引资的一面旗帜。在扶持现有工业企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机关应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做好服务,加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完善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制度;要想尽办法招商引资,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各项社会综合治理,让更多大型企业落户汕头。本报记者昆明开颖刘辉陈珩周敏梦婕陈江
1、申请入驻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的单位向准备入驻的孵化基地或创业园提出申请,再有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向人才中心提交申请所需材料;
2、人才中心审核后由孵化基地或创业园与入驻单位签订入驻协议。
3、入驻实体享受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有关政策,具体规定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人社字〔2010〕122号)执行;
4、入驻实体享受由所在区提供的一次性房租补贴。
扩展资料
申报单位需提供的申报材料如下:
1、《芜湖市创业孵化基地申报表》(一式三份);
2、提供投资营建、租赁或控股的产权证明复印件(验原件);
3、创业孵化基地载体建设面积证明材料、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含公共设施情况说明、水电月租情况、发展规划等);
4、入驻创业实体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与入驻创业实体签订租赁协议。
参考资料来源:芜湖政府网-芜湖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第五届第十六次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党的精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推动青年创业行动,引导青年创业和自谋职业,帮助青年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问题,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通知“共青团精神的落实国家开发银行。
山东省委、国家开发银行在山东省市分行共同决定,具体实施方案为“小额贷款项目”,具体内容如下:一、贷款对象、金额、期限和利率(贷款)。40岁以下的年轻创业者第一次;年轻创业者不到2岁就开始创业的小企业40家;能够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的企业。
(二)贷款限额。第一个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单量一般不超过100万元;青年企业家两企业贷款单户通常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最多不超过3000万元;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企业贷款不超过3000万元。
(三)贷款期限。一般1-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贷款利率。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社会瓶颈项目贷款利率管理的指导意见。
在省(市)、县政府信用平台,贷款本金还款保证的项目,按照第三的指导下,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根据小额贷款利率的贷款模式,由开发银行确定当地合作银行,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创业青年贷款利率良好信用记录。
二、贷款运作模式(1)经营模式。山东省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运作根据当地实际,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融资平台,保障和管理本地企业发展和青年创业的选择等方面的具体特点,不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行模式和实际。
贷款运作模式分为批发贷款模式、贷款模式和直接贷款模式三种,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创新,但原则上鼓励批发贷款模式和贷款模式。批发贷款模式是指发展当地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平台或组织在新的批发融资平台贷款,融资平台模式,以委托贷款有效地向年轻企业家或企业贷款。
贷款模式是指银行向当地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合作,当地合作银行向当地青年创业者或企业贷款模式。直接贷款模式是指开发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的模式。
(二)运作主体。1、省委、省联合实施青年创业小额信贷项目,具体工作由山东省青年创业行动指导中心和省客户服务负责人三。
2、贷款项目由各级组织向省青年指导中心推荐的创业行动,经省银行批准。与开发银行合作建立了中小型企业贷款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全省三的客户征求当地贷款平台咨询意见。
3、批发贷款、贷款审查、贷款管理和委托贷款恢复委托省级委托贷款平台负责当地社区组织协助。4、直贷、贷款审查、贷款管理和本金回收由省银行负责省青年创业行动指导中心协助。
5、贷款、贷款审查、贷款管理和服务回收由当地合作银行负责当地组织协助。
培育产业集群、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
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加强组织领导,立足重大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科技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吸引国际国内的顶尖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设等环节上提前介入、集聚领军人才”为基本路径,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益。力争3—5年内、加速器管理(服务)公司,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实现创新型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高效融合、贡献奖励等方式直接资助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建立高层次研发中心,重点打造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科技企业,明确职责、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作用。
有条件的街道要成立特色产业园、企业引才,围绕“创新突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园区引才、规划,形成透明高效的一流政务环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通过创业投资,成为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地和创新成果辐射中心,以重点项目带动人才引进,为入驻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帮助创新创业人才掌握现代管理理论,选择。
区财政设立亿元规模的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提升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顶级投资人聚集中心。分类建立高层次人才协会。
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工程、通晓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综合运用招商引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项目、子女入学等各项扶持政策。
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的全面落实。按照全省“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规划文本起草,明确“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规划咨询论证和修改完善,力争年内发布实施。论证启动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并按照《贯彻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阶段总结推进会议,晒出各市、各部门的落实成果,对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率先完成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五大类科技计划,统筹衔接各类专项计划,力争各类计划全部纳入科技管理平台。正式出台《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1+7”配套管理办法。指导专业机构开展改建和项目管理,开展专业机构改建情况中期评估机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专业机构逐步社会化和市场化。尽快建成并推动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全部运行。强化科技监督评估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研诚信“黑名单”制度。
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争创成果转化示范区。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成“线上”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力争于2016年10月投入试运行;全面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线下”科技资源、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力争于2017年6月投入运行。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抓紧设立并实质性运作山西煤炭清洁利用基金,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产业、煤电一体化产业、煤层气抽采利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碳交易及减排、碳捕获及封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强化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煤基低碳重大专项的实施力度,编制好煤基产业创新链2016版,继续凝练实施一批煤基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建立国际合作基地,努力在煤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组织实施好煤基低碳联合基金的基础上,实施好山西“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煤基合成精细化学品专项研究基金”。同时,对2015年实施的重大专项招标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确保项目进展顺利、见效。继续布局一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开发经营和科技创新一体化决策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评审机制,原则上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评审专家组中,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专家要保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共建产业基地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继续支持企业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夯实平台、人才、投入等创新基础能力,增强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举全省之力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全年力争新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5亿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继续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力争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山西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完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高地,构建开放共享与联合互动的科技创新网络,形成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和服务,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开辟专门渠道,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力争2017年全省众创空间达到100个。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有序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资源服务。以太原和长治高新区、中北大学科技园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
完善创新治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施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科技依法行政、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精准扶贫、加强公共创新服务供给、加强科技宣传工作。
大学生创业完全手册政策关注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具体包括:
■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此外,如果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
■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
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相关项目由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
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
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实行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实施人才工程是集中利用有限资源,针对特定人才群体采取特殊支持办法,在较短时间内打造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要总结依托重大项目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继续实施好已有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快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营造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重视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实现自身价值,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是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需要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的全面落实。按照全省“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规划文本起草,明确“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规划咨询论证和修改完善,力争年内发布实施。论证启动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并按照《贯彻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阶段总结推进会议,晒出各市、各部门的落实成果,对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率先完成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五大类科技计划,统筹衔接各类专项计划,力争各类计划全部纳入科技管理平台。正式出台《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1+7”配套管理办法。指导专业机构开展改建和项目管理,开展专业机构改建情况中期评估机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专业机构逐步社会化和市场化。尽快建成并推动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全部运行。强化科技监督评估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研诚信“黑名单”制度。
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争创成果转化示范区。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成“线上”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力争于2016年10月投入试运行;全面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线下”科技资源、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力争于2017年6月投入运行。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抓紧设立并实质性运作山西煤炭清洁利用基金,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产业、煤电一体化产业、煤层气抽采利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碳交易及减排、碳捕获及封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强化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煤基低碳重大专项的实施力度,编制好煤基产业创新链2016版,继续凝练实施一批煤基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建立国际合作基地,努力在煤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组织实施好煤基低碳联合基金的基础上,实施好山西“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煤基合成精细化学品专项研究基金”。同时,对2015年实施的重大专项招标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确保项目进展顺利、见效。继续布局一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开发经营和科技创新一体化决策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评审机制,原则上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评审专家组中,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专家要保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共建产业基地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继续支持企业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夯实平台、人才、投入等创新基础能力,增强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举全省之力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全年力争新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5亿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继续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力争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山西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完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高地,构建开放共享与联合互动的科技创新网络,形成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和服务,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开辟专门渠道,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力争2017年全省众创空间达到100个。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有序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资源服务。以太原和长治高新区、中北大学科技园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
完善创新治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施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科技依法行政、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精准扶贫、加强公共创新服务供给、加强科技宣传工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