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否高开课程?全世界似乎没有高校不是如此,这是课程论教育理论的结果,因此,也就有了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之说。
然而,创业课这种极具实践性的课程是否仍然按课程论的方式来上呢?这是国内同仁们的困惑。 在国外,即使这样的课仍然也要按课程论的思想去上,分解为许多单元课,每个课解决一部分创业中的理论问题。
但是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业课是给学生以实际能力的课,因此,觉得自己没有实践,或者课堂缺少足够的实践内容,就十分发虚。河南有一所大学的就业处处长在昨天的会议上说,按教育部的要求,不少于六个学时,她们也分了工,给学生上了课,但就是不知道创业课是否也按照其他专业课程的要求达到及格,要求学生掌握了课程的原理就行,还是有什么新的要求。
按暨南大学创业实验教育体系的理解,创业教育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是普遍性教育,所以要广泛开设课程,目的是推动学生转化所学的知识,激发其中的一些学生的创业热情,相对广义地告诉学生,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不得不选择的生活方式,有时是主动的创业,就是自己寻找项目、团队,然后辞职或者在企业内创业,有时,则是领导要求你去某个领域去开拓,你不得不接受这个职责,所从事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就是科级或处级的工作,但就内容而言是要以创业规律进行指导的。我们无法预见未来学生面对的工作,也不能给学生一个短期的价值观,所以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学生们,也是为社会种下一粒种子;第二、是精英教育。
与普及性教育不同,学校需要选择和动员一批愿意以主动创业为目标的学生,他们内心有着不安分的冲动,也有着经商立志的抱负,他们不进入创业教育环境内,他也要去探索这一生究竟该怎么活着更有意义。这样的学生天性就是精英,他们要成为社会的生活方式的领导者,他们要出人头地。
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个环境,一个暗示,让他们能够巩固内心的冲动与热情,并且训练他们许多思维与行动的细节,选择一个领域去进入创业的门槛,甚至可以介绍一些资源;第三、创业教育是知识转化的教育。创业是为了让新的企业代替旧的企业,是开创全新的需求以改变世界。
从根本上说,只有重新建构生产函数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其核心是知识的转化。这需要深刻认识知识,将知识与需求,特别是那些新的需求与深入的需求联系起来,使创业者比在位者做的更新、更好。
大学生如果说仍什么资源,就应该是大脑以及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于去推演知识的深刻用途。 按这样的理解,大学创业教育应该围绕一般创业规律的教育,比如机会发现、资源发现、商业模型、成长管理等,更要重视知识转化、知识产权、商业运作,还要配合精英的选拔与培训。
现在,创新创业这么火,我们当然也想学习一些与此有关的知识。”虽然只在大学“待”了一个学期,刚刚对学校有所了解,但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胡晓光依然对创业课充满期待,“平时学校会有一些创新创业的讲座,我也会去听,但是总感觉不成体系,甚至有点杂乱无章。如果真能开设一门课程,肯定非常好。”
“在不加重学业负担的情况下,我支持开创业课。但是,创业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听几节课、做几套题恐怕效果不大吧。”山西大学大三学生刘亮(化名)道出了自己对创业课教学效果的担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