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的第二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二、斗牛
黔东南的许多村寨,每年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行斗牛比赛。斗牛,在黔东南苗侗民族中已有上千年历史。规模和影响大的是,在凯里(鸭塘镇镰刀湾和南花村)、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台江(县城和施洞镇)、剑河等县市举行的苗族斗牛和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举行的侗族斗牛。
三、唱山歌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尤以三月三歌圩最为隆重,大的歌圩场人山人海,场面壮阔。
四、踩鼓
又称“吃牯脏”,或称“刺牛”、“鼓社祭”,是苗族人民以“江略”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隆重的节日,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活动。
人们围着鼓手,女性在里,男性在外,踩着鼓点按顺时针方向跳踩鼓舞。舞蹈轻松热烈,动作欢快,舞步舞姿反复巡回交替,主要有"四方舞"、"中间舞"、"交脚舞"等。
五、摔跤
贵州黎平县坑洞、四寨一带侗族人民十分喜欢摔跤,为此还有专门的摔跤节。每年两次:一次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举行;另一次是三月十五日,在四寨举行。侗族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泼水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壮族山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踩鼓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摔跤节
体育活动蒙古族、满族、彝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 摔跤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 赛马苗族、白族、傣族 划龙舟回、满、苗、傣、土家、畲族 武术活动蒙古、藏、满、锡伯、达斡尔、鄂伦春、撒拉、黎族 射箭朝鲜、纳西、阿昌族 荡秋千瑶族、拉祜族 打陀螺回族木球 维吾尔族高空走绳 满族采珍珠 黎族跳杆藏族赛牦牛 土家族踢毽子 朝鲜族(妇女)跳板节日彝族、白族、佤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傈僳族 火把节傣族、阿昌族、德昂族 泼水节蒙古族 那达慕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 洛萨节壮族 三月三歌节(又称歌婆节)瑶族 达努节苗族 祭鼓节白族 三月街朝鲜族 五谷祭满族 五月节锡伯族 姑娘会戏剧藏剧、白剧、壮剧、苗剧、毛南戏等土家族戏、摆手舞仫佬族彩调剧朝鲜族歌舞剧歌舞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的山歌“花儿”蒙古族赞歌 哈萨克族牧歌 壮族排歌 瑶族香哩歌 侗族大歌侗族、水族、彝族、拉祜族、苗族芦笙舞 朝鲜族长鼓舞傣族孔雀舞 壮族扁担舞 蒙古族筷子舞 藏族弦子舞 苗族踩鼓舞黎族打竹舞 佤族木鼓舞 布依族铜鼓刷把舞 京族花棍舞 土家族摆手舞保安族扇子舞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体育活动
蒙古族、满族、彝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 摔跤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 赛马
苗族、白族、傣族 划龙舟
回、满、苗、傣、土家、畲族 武术活动
蒙古、藏、满、锡伯、达斡尔、鄂伦春、撒拉、黎族 射箭
朝鲜、纳西、阿昌族 荡秋千
瑶族、拉祜族 打陀螺
回族木球 维吾尔族高空走绳 满族采珍珠 黎族跳杆
藏族赛牦牛 土家族踢毽子 朝鲜族(妇女)跳板
节日
彝族、白族、佤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傈僳族 火把节
傣族、阿昌族、德昂族 泼水节
蒙古族 那达慕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开斋节、古尔邦节
藏族 洛萨节
壮族 三月三歌节(又称歌婆节)
瑶族 达努节
苗族 祭鼓节
白族 三月街
朝鲜族 五谷祭
满族 五月节
锡伯族 姑娘会
戏剧
藏剧、白剧、壮剧、苗剧、毛南戏等
土家族戏、摆手舞
仫佬族彩调剧
朝鲜族歌舞剧
歌舞
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的山歌“花儿”
蒙古族赞歌 哈萨克族牧歌 壮族排歌 瑶族香哩歌 侗族大歌
侗族、水族、彝族、拉祜族、苗族芦笙舞 朝鲜族长鼓舞
傣族孔雀舞 壮族扁担舞 蒙古族筷子舞 藏族弦子舞 苗族踩鼓舞
黎族打竹舞 佤族木鼓舞 布依族铜鼓刷把舞 京族花棍舞 土家族摆手舞
保安族扇子舞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盘瓠)的盛大节日。瑶族是一个多族系的民族,本无全民族统一的节日。1984年8月,各地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共同商讨全民族统一的节日事宜,大家一致赞成以“勉”族系的祭祀节日跳盘王(或称为盘王)为基础,加以发展成为盘王节,并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盘王诞日)举行。1985年农历十月十六,全国各地的瑶族代表和民间艺人云集广西南宁,以联欢会的方式,欢度了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是由“跳盘王”发展而来的。“跳”即舞之意,跳盘王是指人们载歌载舞以谢盘王的恩德,娱悦盘王,并祈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关于跳盘王的来历,瑶族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相传远古时有个皇帝叫高辛王,养有一只瑶族崇奉为“盘王”的本民族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据盘瑶民间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皇久战,难决胜负。评王召集群臣宣布,谁能获得高皇首级,将予以重赏,并招为驸马。诸将无人敢应征,惟独瑶族始祖盘护挺身而出,机智勇敢,渡过大海,提取了高皇的首级,为国立功。评王招其为附马,并封其为会稽王。盘王与三公主相亲相爱,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后来盘王不幸被羚羊抵下山崖身亡。其儿女们捕捉羚羊,以羊皮制成长鼓,击鼓歌舞,吊祭盘王。大化等地布努瑶传说,始祖蓝公助评王打败高皇,当了驸马,传下蓝、蒙、罗、韦等姓瑶人后代,后蓝公被羚羊所害。他的儿女们为报父仇,历经12年追逐才将羚羊捕杀,故每隔12年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蓝公始祖活动。
苗族节日除与当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的“采花山”,又称“花山节”。进入腊月中旬,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主办人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者筹办。现在,各地政府为发扬民族文化。每年都拨专款资助,各地花山场日益兴旺。 多数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想念万物有灵,认为天地间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宰着。天旱、天涝要祈求龙下雨或止雨。村边寨脚或林中大而老、枝叶茂密的高大常青树,常常被当作“龙树”或“神树”加以崇拜。人死后要请师傅“指路”,历数通往祖先居住地方和迁徙的沿途地名,使亡魂到达其祖先的发祥地。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病痛、生产好坏都认为是“鬼”主宰着,触犯了鬼,就要受到惩罚。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钦。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人们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