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
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节。
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
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
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各族群众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鄂伦春族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也是鄂伦春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
节前进山打猎,冰上捕鱼,备过新年。腊月二十三火神上天,要供食品。
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
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祭祀之后,按辈份次序入座就餐。
席间,晚辈要向长辈斟酒、叩头拜年,先拜爷爷、奶奶,再拜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也要向哥哥、姐姐拜年,行屈膝请安礼。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用手指蘸酒,向上、下、左、右弹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祖,然后向来拜的人嘱咐几句吉利的话。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
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
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的生活怀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
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
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给对方脸上抹黑的习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曰是过年,分过“小年”和过“大年”之说。
小年即是腊月二十三曰,大年即是农历正月初一。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把3天叫“火曰”,30天叫“火月”,360天叫“火年”。
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曰子,它又称“祭灶”或“送灶神”。 过小年时蒙古人讲究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到了晚间送灶神时把各样供品取一点扔进火里,这时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蒙古族的“大年”就是汉族过的春节,年前要宰杀好牛羊、做新衣服、准备好各种精美的食品。
年三十晚的盛宴上蒙古人家会准备好“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他们在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餐桌上供一张写着祖宗名字的大纸,以示与祖先团聚在一起,谓之“守岁”。初一到初五带上哈达和美酒,逐次向亲朋好友拜年。
拜年者往往还要带上一小包茶叶同去,意思是“带喜回家”。正月十五,各寺院会有念经、跳神等大型的庆祝活动。
寺院周围的人会一大 早赶来,排着长队等待活佛摸头顶。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闭目诵经,之后用缠红布 的木棒向周围人群扔去,被击中者被认为是个有福分的人。
蒙古族由于是个游牧民族,对牲畜十分爱惜,他们也让牲畜过新年,过节的 曰子一般在除夕,也有的在正月或二月初进行,各地的时间有所区别。 过节时,他 们先把羊圈牛栏打扫干净,把牛羊喂饱喝足,在羊圈或牛栏当中摆上黄油、饼子、新茶,燃烧一些香柏叶、饼子、黄油,让牛羊闻闻燃烧出来的芬芳味道就算是给它 们过年了。
牲畜群里公羊、公驼、公牛还会有特殊的礼待,给它们喂点祭品吃,脖 子上再系一条哈达,以祈祷来年的牲畜繁盛。 这一天里放牧的羊倌、马倌、牛倌都 会受到礼遇,大家会以酒肉大肆庆贺一番。
婚嫁习俗蒙古族传统的婚礼别具特色,妙趣横生。如今的牧民只在游牧时节才住蒙古 包,平常的曰子都基本入住砖房,一些传统的婚礼形式已经简化了不少。
锡林浩特地区是由原来的东阿巴嗄旗、东阿巴哈纳尔旗和西浩齐特及乌珠穆 沁的部分地域组成,所以,当地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习俗之精华,有自己独特的婚嫁风俗。 婚礼分定婚、定婚曰、迎亲、结婚等。
通常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就立刻定婚,然后男方要多次上女方家求婚,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得到女方家问候。当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后,男方要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庆贺一番。
将近结婚曰期时,男女方的亲友会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 迎亲当天的形式和汉族相类似,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族人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
新娘在十几名年轻姑娘的陪伴下单独留在一个蒙古包里,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 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先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互相祝贺。
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威风。 迎送队伍到男家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
这时古老的颂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高潮。傍晚,送亲的队伍返回,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狂欢庆祝。
若想对内蒙古的婚俗和礼仪作进一步的了解,介绍大家看郭雨桥写的《郭氏蒙古通》,里面有很详尽的介绍,会让你对内蒙古的婚嫁风俗有较全面的了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