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对应的个别访谈进行对比,能更好的理解集体访谈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这是根据访谈对象的多寡进行的分类。
集体访谈由一名或几名访谈员召集一些调查对象就调查者需要了解的主题征求意见的一种调查方法,也称为“座谈会”或“调查会”。集体访谈对访谈员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访谈员对此次调查比较熟悉,掌握主题,还要善于表达,善于倾听,善于总结,能比较快速地进行记录,总之要做到四快:口快,耳快,脑快,手快。但由于集体访谈时访谈对象比较多,因此无法做到完全匿名,这就使得访谈对象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会有所顾忌,会以自身的利益为重,影响到调查的真实性,全面性。个别访谈是指调查员对每一个被调查者逐一进行的单独访谈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优点主要表现为:方式灵活,伸缩性强,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访谈员与调查对象之间比较容易沟通,得到的材料比较真实可靠。个别访谈大多用在一些规模比较小及一些敏感性的调查中,也常用于一些个案的研究中。(四)访谈调查中常见的技巧要成功地做好一次访谈,除了要设计一份科学、周密、可行的调查提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访谈中的技巧。访谈员与访谈对象间是一种社会互动,二者互动的品质直接影响到访谈的结果的质与量,如果访谈员与访谈对象之间关系融洽,合作顺利,则访谈员得到的信息就会比较真实,甚至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但如果气氛紧张,合作不顺利,则访谈就很难进行下去,甚至会中断。
在信访活动中要避免出现以下情况:(1)集体上访:集体上访一般是指人数超过五人的来访, 法律规定,如果采用走访的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 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法律鼓励信访人尽量采用书面形 式反映问题提出投诉,因为处理信访事件,有一个调查处理的 过程,往往并不能当场解决,不是人多势众,问题就容易解决。 (2)越级上访:《信访条例》第16条规定,信访人采用走 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 机关提出,如果信访人没有按照这一规定向有处理权的机关提 出而是上访到更高一级国家机关,就是越级上访。
(3)暴力上访:信访是一种法律救济渠道,信访人必须遵守信访规则,依法信访,维护信访秩序,但是有少数信访人却 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这种方式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 一种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 (4)长期上访:信访人必须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信访 可以为一部分受迫害有冤屈的人讨回公道,但不能满足所有人 的所有要求,更不能成为少数人满足自己不正当要求的手段。
根据《信访条例》,信访问题经过初步处理、复查和复核三个环 节就已经终结,当事人就不应再就相同问题提出上访。
所谓“集体上访”,并不一定违反法律规定。
1、如果属于“集体上访”,应当按照《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2款的规定,“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2、信访人应当遵守《信访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即: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
不得有“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等违法行为。 附《信访条例》(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第二十条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信访人的禁止行为。
一、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以维持现场秩序、防止事态恶化为主要目标,公安机关适当介入,但需要意识到公安机关并非处理问题的当事方,警力抵达现场后应及时将现场情况上报当地党委,并及时联系群众诉求涉及的单位,请他们出面解决问题。
二、做好现场涉警舆论的引导,防止民众将愤怒指向公安机关。
三、坚持“最小武力”原则,命令处置民警面对挑衅时务必保持克制,尽量使用劝阻、警告等方法控制现场局面,受到袭击时,尽量使用保护性约束器械,除面临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危险以外,不得对涉事群众使用武器。
一、深入采访抓特点 、抓本质的方法 1、深入采访记者抓取事物特点方法(1)看准形势抓特点。
即抓住当前新闻工作的中心工作。(2)通过比较抓特点。
可以通过纵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3)选择角度抓特点。
把大、总的报道思想及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侧面、切入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新鲜的事实表现主题。选择角度,应抓住三个字。
A、要比。比较分析,找到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
B、要小。选取一个角度,以小见大,集中报道。
C、要异。要敢于创新、标新立异。
2、深入采访记者悉心抓本质的要点:(1)对问题的想得宽一点、远一点。(2)对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3、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1)盲目自满。(2)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4)先入为主。
(5)重实践,轻理论。 二、验证材料的必要性与方法 1、必要性: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因此记者有必要将前阶段采访的有关材料进行验证。
2、验证方法(1)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记者通过逻辑推理,凭借以往知识经验对材料进行合乎规律和实情的检验。
(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进行验证。利用接近、寻找新闻源的采访实践对材料进行检验。
三、迅速整理采访笔记的原因主要是时间久了,采访内容会遗忘。 四、资料积累的意义: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五、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选择、提炼出来,反过来又统帅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 六、提炼主题依据因素 1、对全局的清晰度。
2、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的好坏是主题提炼好坏的关键。
七、提炼、深化主题的具体注意事项: 1、不要强化硬化。 2、不要分散空泛。
3、不要雷同浅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