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救的现场注意事项: (1) 不要慌张,要镇静。
在急救的地方不要围一大堆人,以免空 气混浊并妨碍救护工作。急救时应在出事现场进行,不要随意把孩 子搬来搬去,既要注意就地原则,又要注意远离危险环境。
(2) 要抓住重点,处理时应分轻重缓急,先处理危及生命和对 病情影响严重的病项。 例如遇到重大外伤的孩子,应首先检查呼 吸、脉搏,如果孩子心跳、呼吸停止,则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 心脏按压,其次检查是否大动脉出血,若是,则要立即止血,至于小 量出血、骨折等可稍后处理。
(3) 不要一律平卧。一般人的习惯,对患病的孩子常出于爱护之 心让其尽快平卧,殊不知,不同疾病的孩子对最适宜的体位要求也 不同。
例如当孩子是哮喘发作,应让其伏在椅上或半坐卧位。反之, 如硬使其平卧,只会加重病情;又例如腹痛的孩子,需要屈膝放松腹 肌,以减轻疼痛,不能强求其平卧;如果孩子脸色苍白(组织血液灌 流量不足所致),提示可能发生了休克,则要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 对有恶心、呕吐的孩子,则应让其侧身躺着,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 等等。
(4) 不要乱用药物。例如对急性腹痛的孩子,不要乱给止痛药, 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对孩子的烫伤创面、外伤创口,不要胡乱 地把外用药如红汞、碘酒、万花油、云南白药等一起用上,这样不但 起不到止血消毒作用,反而可能加重创伤,并影响医生清创治疗工 作,影响伤口愈合。
(5) 不要随便给突发急症的孩子喝水。有些父母不论孩子是否 清醒,认为给孩子喝点热茶热水会缓解病情,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例如给昏迷的孩子勉强饮水,可能会导致水入气管而发生室息(短 时间内严重缺氧);又如对急腹症孩子强迫饮水,会加重病情;其他 可以喝水的孩子,需要喝水时,也要少量多次。 (6) 对于需要保暖的孩子,要充分利用毛毯、毛巾和其他保暖 衣物包盖身体。
若孩子衣服己经弄湿,应先将湿衣服脱掉,换上干 净衣服,再采取其他保暖措施。 (7) 要保留证据和现场情况。
例如保留孩子的呕吐物、排泄 物、剩余的药物等;对发生事故的地点、位置和现场情况作详细记 录。 这对医生的诊断和有关单位的处理及解决问题会有帮助(如服 毒或中毒事故等)。
(8) 不要轻易放弃各种抢救方法,坚持至医生接手为止。
瓮葬
葬俗是人生礼俗的终结,近现代的葬俗多能向邈茫悠远中寻求源头,如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瓮葬"习俗(亦称"启棺拾骨"等),其历史便可上溯至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已经发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瓮棺是初民最早的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瓮棺葬",亦即后世"瓮葬"的雏形。令人注目的是,当时的瓮棺葬绝大多数是夭折儿童的葬具,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则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圹。以半坡遗址为例,已经发掘的二百五十座墓葬中,成人土坑墓一百七十四座,儿童瓮棺墓七十三座,幼儿土坑墓仅三座。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此外,无论是半坡遗址或北首岭遗址的用于儿童葬具的瓮、钵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凡此种种,意义何在,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
一个月前,婆婆的婶婶,老公的叔奶奶,点点的老婆婆(我没有见过,希望老婆婆原谅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寿(90岁)而善终,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习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个七天)给老婆婆举办一个仪式,所有的亲戚朋友需要再度参加,奶奶要去帮忙办饭(当天有二十多桌)因为当天遗体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师念经和烧一些纸人等,点点也被带着一起参加。
去的时候首先就要戴上一个布帽子,成年人带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则是红色。儿子辈的直系亲属、侄子、孙子、曾孙、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点点一开始很拒绝,我跟他说清楚参加葬礼必须要戴帽子,而且请他放眼看看周围别的小朋友,他接受了这个规则,很配合的带上了。
参加葬礼的点点神情肃穆 其他的时候点点就在很耐心的看着葬礼的各种仪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不一会儿法师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来了,爷爷立即把点点抱到了老婆婆令灵牌前,叫点点下跪。
但是点点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下,爷爷按着宝宝的膝盖,将点点往下按,点点一边挣扎一边大哭,惹来周围人的侧目。我赶紧起身走到点点身边,跟他说:点点,这是老婆婆的葬礼,老婆婆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兴了呀。
我刚说完,点点“扑通”一声就自己跪下来了。由此我反思中国的死亡教育,从来都不肯跟宝宝说明这些仪式的真实意图,(逼迫点点下跪),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谈及葬礼的礼仪。
中国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以下论点吸收了胡萍老师的《爱的误区》第十章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第一,是对死亡的回避。
人们认为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点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轶事很有名,她的奶奶问询:宝宝,你喜欢我吗?将来要对我好啊。宝宝大言不惭的说:嗯!将来我多给你烧点钱。
奶奶气了好久,即使童言无忌奶奶也认为这是大不敬大忌讳,耿耿于怀了好久。包括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点爸就说很不吉利,为什么要谈及这个话题呢,我说因为我是孩子妈妈,将来我要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自己要有系统的死亡教育的观念。
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视,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个9岁的小女孩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路边看到一些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我提及每个人将来都会死,她惊恐的看着我:我也要死吗?!我说是啊,她沉默了好久,连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规律都无从知晓,我真为孩子担心。第二,是关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导致了恐惧。
中国的鬼神都是凶神恶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变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亲历的亲人死亡,她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我的小哥一边给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她扇扇子,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可是我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去那个房间,没有在最后陪她。
也没有人意识到我深深的恐惧。今天想来还觉得很遗憾。
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伤心,我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见了吗?我的心灵的挣扎更没有人理会,一直以来,根本没有人跟我解释这个事情并教导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恐惧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参加葬礼都要鼓起很大勇气。
第三,是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中国的葬礼不乏呼天抢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对这一仪式的情感价值的认可,(很多人吃完饭后开始麻将。)
无法给孩子做出榜样。再来看今天参加葬礼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着纸钱借机玩火,有的在捡地上的鞭炮屑继续点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关自己的甚至是一个有趣的PARTY,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被教育着。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为孩子建构的生命观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环节。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出自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 究竟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1、不回避也无需刻意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内容,只需要在孩子发问的时候给与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参加葬礼的契机跟孩子普及一些对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够了,无需过多讲解这些人为的将宝宝的情绪至于负面中,毕竟这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2、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实施。
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来;而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这些知识应该在宝宝的这一阶段就应该掌握的。
胡萍老师还在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再见了,艾玛奶奶》等。
可以结合这些对宝宝进行教育,。
一个月前,婆婆的婶婶,老公的叔奶奶,点点的老婆婆(我没有见过,希望老婆婆原谅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寿(90岁)而善终,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习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个七天)给老婆婆举办一个仪式,所有的亲戚朋友需要再度参加,奶奶要去帮忙办饭(当天有二十多桌)因为当天遗体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师念经和烧一些纸人等,点点也被带着一起参加。
去的时候首先就要戴上一个布帽子,成年人带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则是红色。儿子辈的直系亲属、侄子、孙子、曾孙、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点点一开始很拒绝,我跟他说清楚参加葬礼必须要戴帽子,而且请他放眼看看周围别的小朋友,他接受了这个规则,很配合的带上了。
参加葬礼的点点神情肃穆 其他的时候点点就在很耐心的看着葬礼的各种仪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不一会儿法师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来了,爷爷立即把点点抱到了老婆婆令灵牌前,叫点点下跪。
但是点点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下,爷爷按着宝宝的膝盖,将点点往下按,点点一边挣扎一边大哭,惹来周围人的侧目。我赶紧起身走到点点身边,跟他说:点点,这是老婆婆的葬礼,老婆婆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兴了呀。
我刚说完,点点“扑通”一声就自己跪下来了。 由此我反思中国的死亡教育,从来都不肯跟宝宝说明这些仪式的真实意图,(逼迫点点下跪),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谈及葬礼的礼仪。
中国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 (以下论点吸收了胡萍老师的《爱的误区》第十章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第一,是对死亡的回避。
人们认为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点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轶事很有名,她的奶奶问询:宝宝,你喜欢我吗?将来要对我好啊。宝宝大言不惭的说:嗯!将来我多给你烧点钱。
奶奶气了好久,即使童言无忌奶奶也认为这是大不敬大忌讳,耿耿于怀了好久。包括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点爸就说很不吉利,为什么要谈及这个话题呢,我说因为我是孩子妈妈,将来我要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自己要有系统的死亡教育的观念。
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视,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个9岁的小女孩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路边看到一些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我提及每个人将来都会死,她惊恐的看着我:我也要死吗?!我说是啊,她沉默了好久,连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规律都无从知晓,我真为孩子担心。 第二,是关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导致了恐惧。
中国的鬼神都是凶神恶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变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亲历的亲人死亡,她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我的小哥一边给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她扇扇子,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可是我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去那个房间,没有在最后陪她。
也没有人意识到我深深的恐惧。今天想来还觉得很遗憾。
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伤心,我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见了吗?我的心灵的挣扎更没有人理会,一直以来,根本没有人跟我解释这个事情并教导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恐惧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参加葬礼都要鼓起很大勇气。
第三,是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中国的葬礼不乏呼天抢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对这一仪式的情感价值的认可,(很多人吃完饭后开始麻将。)
无法给孩子做出榜样。再来看今天参加葬礼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着纸钱借机玩火,有的在捡地上的鞭炮屑继续点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关自己的甚至是一个有趣的PARTY,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被教育着。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为孩子建构的生命观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环节。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出自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 究竟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不回避也无需刻意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内容,只需要在孩子发问的时候给与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参加葬礼的契机跟孩子普及一些对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够了,无需过多讲解这些人为的将宝宝的情绪至于负面中,毕竟这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2、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实施。
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来;而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这些知识应该在宝宝的这一阶段就应该掌握的。
胡萍老师还在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再见了,艾玛奶奶》等。
可以结合这些对宝宝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