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显微镜的使用: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
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3.油镜的使用方法 (1)在使用油镜之前,必须先经低、高倍镜观察,然后将需进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心。
(2)将集光器上升到最高位置,光圈开到最大。(3)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头离开通光孔,在需观察部位的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然后慢慢转动油镜,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与玻片的距离,使镜头浸入油中而又不以压破载玻片为宜。
(4)用左眼观察目镜,并慢慢转动细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如果不出现物象或者目标不理想要重找,在加油区之外重找时应按:低倍→高倍→油镜程序。
在加油区内重找应按:低倍→油镜程序,不得经高倍镜,以免油沾污镜头。(5)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香柏油擦去,然后再用干擦镜纸擦干净。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1. 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2. 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3. 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4. 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擦净。
5. 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6. 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7. 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8. 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其步骤是: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盖上绸布和外罩,放回实验台柜内。
最后填写使用登记表。(注:反光镜通常应垂直放,但有时因集光器没提至应有高度,镜台下降时会碰坏光圈,所以这里改为平放)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1. 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2. 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3. 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4. 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5. 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6. 干燥7. 镜检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注意事项:1. 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2. 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3. 选用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h-16h,E.coli培养。
革兰染色过程所用四种不同溶液和作用: 1、碱性染料:这在简单染色中已讨论过,此处用结晶紫. 2、媒染剂:其作用是增强染料与细菌的亲和力,更好地加强染料与细胞的结合.常用的媒染剂是碘液. 3、脱色剂:帮助染料从被染色的细胞中脱色.利用细菌对染料脱色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将细菌加以区分.革兰阳性细菌不易被脱色剂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则易被脱色.常用的脱色剂是丙酮或乙醇,这里所用的是95%的乙醇. 4、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目的是使脱色的细菌重新染上另一种颜色,以便与未脱色菌进行比较.这里用的是蕃红花红溶液. 革兰染色的实验步骤 1.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用接种环从试管培养液中取一环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即可,或先滴一小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出少许,与载玻片上的水滴混合均匀,涂成一薄层. 拔或塞试管塞时,应将试管口通过火焰略加烧灼,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2.干燥: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使之迅速干燥,但勿靠近火焰. 3.固定:常用高温进行固定.即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固定的目的是: ① 杀死微生物,固定其细胞结构; ② 保证菌体能牢固地粘附在载玻片上,以免水洗时被水冲掉; ③ 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一般死细胞原生质容易着色. 4.染色:将固定好的涂片放于报纸上,每次滴加一滴染液进行染色. 注意:乙醇脱色时滴加乙醇至流出液为无色立即进行水洗; 蕃红复染由于时间较长,应在染液干燥前补加染液; 镜检时吸水注意不要擦标本. 革兰染色的实验现象 如果将细菌做革兰染色,凡染后菌体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阳性菌”;菌体是伊红色,称“革兰阴性菌”.无论阳性菌还是阴性菌,都有杆菌和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原菌,葡萄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中的肠杆菌科,除大肠杆菌以外,临床较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还有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克霉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较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
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染色技术是观察细菌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最常用的细菌鉴别染色法之一。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龙胆紫染色,加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再用稀释复红复染。染色后除可以看到细菌形态外,还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
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染色原理尚不肯定,可能与细菌所带核糖核酸、细菌壁结构通透性、等电点等因素有关。
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碳疽杆菌等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等均属革兰氏阴性。
所以根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可以缩小鉴定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分离鉴定,以对疾病做出诊断。又由于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革兰氏染色尚可做为选用抗生素的参考。
在微生物学主要有两种染色方法:
一、简单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主要步骤: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镜检。
常用的微生物细胞染料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
美兰、甲基紫、结晶紫、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等都属于碱性染料;
伊红、刚果红、藻红、苦味酸和酸性复红等属于酸性染料。
二、革兰氏染色法:原理与革兰氏阴、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差异有关。主要用于区分这两种细菌。被染成蓝紫色者即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染成红色者是革兰氏阴性菌(G-)。主要步骤: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1)观察微生物时为什么必须采用染色方法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细胞质是透明的,不借助染色方法很难观察到这些微生物。
(2)简单染色的生化原理
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简单染色时采用已知的、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与菌体细胞黏附使菌体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生物帮上面有这方面的详细介绍, 电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理,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一、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对于贴壁生长细胞,胰酶消化,调整细胞浓度约1*105/ml,滴加于盖玻片上(置于6孔板中),培养相应时间后,取出细胞爬片,用PBS 洗涤3次。
(2)样品固定:95%乙醇固定20min,PBS洗涤2次,每次1min。
(3)染核:苏木素染液染色2-3min,自来水洗涤。
(4)分色:镜下观察,若细胞核染色过深,用1%盐酸酒精溶液分色数秒,自来水洗涤。
(5)染胞质:浸入伊红染液染色1min,自来水洗涤。
(6)吹干或自然晾干细胞 爬片后,中性树胶封片。
若细胞用4%多聚甲醛固定,则染色时间相应延长,苏木素染色12-15min,伊红5min即可。
二、注意事项:
1、染色时调节pH值很重要。如果组织块在福尔马林中固定时间长,组织酸化而影响细胞核着色。因此,要在自来水中冲洗时间长一些或在饱和碳酸锂水溶液中处理10-30min,这样可以使细胞核着色较深。染伊红时胞浆着色不佳,可在伊红溶液中滴加1-2滴冰醋酸。
2、切片染苏木精后,分色这一步是关键,应在显微镜下控制进行,一般以细胞核染色清楚(晰)而细胞质基本无色为佳。如果过分延长分色时间将导致染色太浅,应重新染色后再行分色。
3、切片经酒精脱水后,入二甲苯时可出现白色不透明状态,此为脱水不彻底,应将切片退回无水酒精,更换酒精、二甲苯,以求彻底脱水与透明。
4、在染色过程中不要让切片干燥,以免切片收缩、变形,影响神经元形态。
5、切片从二甲苯取出或进入二甲苯前,切片周边均应擦干净或吸干多余水分。
6、最后封固时,要用中性树脂,防止日后褪色,盖片要选大于组织块的面积,如漏出一部分不久将会褪色,所用树脂浓度要适当,树脂封固时不能有气泡。
扩展资料
一、细胞核染色原理:
苏木精为碱性天然染料,可使细胞核着色。细胞核内染色质的成分主要是DNA,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两条核苷酸链上的磷酸基向外。
使DNA双螺旋的外侧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精碱性燃料以离子键或氢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
二、细胞浆染色原理:
细胞浆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为两性化合物、细胞浆的染色与pH值有密切关系,当pH调到蛋白质等电点4.7-5.0时,胞浆对外不显电性,此时酸或碱性染料不易染色。
当pH调到6.7-6.8时,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H值,表现酸性电离,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可被带正电荷的染料染色,现时胞核也被染色,核和胞浆难以区分。因此必须把pH调至胞浆等电点以下,在染液中加入醋酸使胞浆带正电荷(阳离子),就可被带负电荷(阴离子)的染料染色。
伊红Y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酸性染料,在水中离解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与蛋白质的氨基正电荷(阳离子)结合而使细胞浆染色,细胞浆、红细胞、肌肉、结缔组织,嗜伊红颗料等被感染成不同程度的红色或粉红色,与蓝色的细胞核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he染色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你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HE染色步骤:
1、脱蜡,脱蜡二甲苯Ⅰ、Ⅱ各10分钟,事先准备好盖玻片。
2、覆水,100%(Ⅰ、Ⅱ)、90%、80%、70%酒精各5分钟,自来水冲洗5分钟*3。
3.、苏木精染色5分钟,根据染色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染色时间,流水冲洗。
4、5%乙酸分化1分钟,流水冲洗,用吸管滴加乙酸,布满玻片上的组织即可,分化后颜色变浅了一些,成为蓝色。
5、返蓝:返蓝液,实验室没有,也可不用。
6、伊红染色1分钟,根据染色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染色时间,流水冲洗。
7、脱水:70%、80%、90%、100%酒精各10秒,二甲苯1分钟,可以在通风橱自然晾干再封
片,约5分钟左右。
8、滴上中性树胶,封片,用吸管滴上一滴即可,尽量少滴,但压片后要将组织全部覆盖完,避免中间有气泡。
扩展资料:
he染色原理:
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basophilia )和嗜酸性( acidophilia );而对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比较弱的现象称为中性(neutrophilia)。
构成组织内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它们有不同的等电点。在普通染色法中,染色液的酸碱度为pH6左右,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核的染色质、腺细胞和神经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及透明软骨基质等均被碱性染料染色,这些物质称为嗜碱性。
而细胞质中的其它蛋白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及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等被酸性染料染色,这些物质称为嗜酸型。如果改变染色液的酸碱度,pH值升高时,则原来被酸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可变为嗜碱性;pH值降低时,原来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则可变为嗜酸性。
所以说染色液的pH值可以影响染色的反应。脱氧核糖核酸(DNA)两条链上的磷酸基向外,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精碱性染料以离子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e染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