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可到处走。
输液过程中,不要让患儿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更不可将患儿抱回家,以免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其他意外而得不到及时治疗。 第二,不可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
有些性急的家长为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这是应该避免的行为。输液的速度应由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和药物的性质及浓。
度调整,因为过快会加重患儿的心肺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者局部不适;过慢会延误治疗,使药效降低。比如常输药物葡萄糖酸钙,输注过快会发生心率改变,若渗出血管则可对皮肤产生强烈刺激,甚至造成皮肤坏死。
1 排气不容易一次成功
茂菲氏管下端输液管内一旦留有气泡,不易往上弹,有时管壁会留有许多小气泡,虽由于气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不会随液体下移,但给病人以不信任感。
解决方法:将已插上输液管及排气管的输液瓶用网套挂在输液架后,用左手将茂菲氏管下端的塑料管折起,右手将排气管往上提,并将它塞进网套或圈在输液管上,用左手挤压茂菲氏管后,见有液体流进输液管,即将茂菲氏管倒转,当液面盖过茂菲氏管时再放下,然后左手慢慢地松开折起处,再提高输液管末端,这样就能保证一次排气成功,而且管内无任何细小气泡停留。
2 偶尔有“气体短路”现象
由于加药时瓶内气体未排尽,刚更换液体瓶后,液体从排气管内溢出,从而使排气管进入的气体直接进入输液管内,这一故障若不排除,会导致空气进入体循环。
解决方法:更换输液瓶时,先将液体瓶正放,然后先插入排气管,让瓶内多余的气体排出,再将瓶倒置,插入输液管,即可避免从排气管内溢液,同时注意插入瓶塞内的两根针头的斜面不要相对应,观察首次进气情况,即可避免“气体短路”。
3 茂菲氏管液面自行下降
解决方法:由于输液管用于插入瓶塞的针头与塑料管密封不好,少量空气不断从密封处进入茂菲氏管,即可引起液面下降,通过观察,发现有此现象者即更换输液器。
4 对血压低,周围静脉压低等病人注射时不易见到回血,降低穿刺成功率解决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前,将流速调节器往靠近茂菲氏管端夹,则穿刺时回血明显。
5 如何提高一针见血,达到无溢血,无漏渗药液
解决方法:选好血管后,不要急于对着血管穿刺,这样容易穿破上下两侧血管壁,造成药液漏渗,应在血管侧穿刺,先进皮肤后进血管内,见回血后松止血带,推药后若无渗漏方可继续静脉给药。
6 注射后如何拔针
解决方法:由于穿刺时先进皮肤,后进血管,所以有两个针眼,为了防止注射完毕后,穿刺点渗血,应用干棉签沿穿刺点向上纵行压迫皮肤上易见的针眼及血管内看不见的针眼,而不应只横向压迫皮肤针眼,这样可有效防止皮下溢血。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
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
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 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
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
“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
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 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
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
"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 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
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
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
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
如合。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如何选血管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
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确定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
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更换液体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
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加快患者康复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
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心理护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根据病情需要有计划安排输液顺序,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如刺激性强及特殊药物,应先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再输入药物。
(3)对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4)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溶液瓶或添加溶液,输液完毕及时拔出针。
(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并及时排除输液故障。 (6)需24h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7)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应防止堵塞,必要时肝素溶液冲注。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
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
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如合并感染,可应。
静脉输液是将注射药物加人大输液(大容量注射剂)或将大容量注射剂直接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把药物注人血管内。
静脉输液具有药效发挥快、静 脉序贯给药或联合给药方便等优点,因而成为临床治疗,尤其各种危重疾病 治疗的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但静脉输液不当亦常可引起严重乃至不可 逆转的不良反应,故静脉输液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大输液的pH值:各种药物均有其适宜的pH值范围,若偏离其 范围,可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和失活等,如静脉输液最常用的葡萄糖 注射液(pH为3。
2〜5。 5),若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当,常可导致疗效降低及其 他严重不良反应。
(2)注意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有些毒性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及中药静 脉注射剂,若浓度高或滴注过快,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输液反应,尤其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控制滴注速度。 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均提倡 快速(30分钟内)滴注,因为此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菌剂,其杀菌作用与血药 峰浓度有关(相同剂量的药物,滴注速度快,血药浓度高)。
此外,此类抗生 素的β-内酰胺环易水解而失效,故溶解后处置时间越长,其抗菌活性越低。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配伍不当,可引起物理、化学及药理学 方面的不良相互作用(见第四章各有问答),尤其中药静脉注射剂成分复杂, 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见第三章第89问),对其他混合静脉滴注的 药物要认真查阅有关文献或药品说明书,切莫盲目联用。
此外,静脉输液联 用的药物越多,引起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4)注意输液反应:输液反应包括以下4种:①热原反应,是由细菌内毒 素所致。
机体对细菌内毒素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且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 有不同的耐受阈值,体质虚弱和过敏的患者最易引起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 的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髙(高热)、寒战、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头 痛、昏迷,严重者可引起休克或死亡;②热原样反应,是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 微粒引起的一种类似热原反应的反应。
为控制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各国药典对100ml以上的大容量注射剂的微粒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而对 小容量的注射剂及粉针剂未作规定。 由于静脉输液常联用多种药物,可引 起微粒和热原累加而导致热原样反应,故联合用药越多越易引起热原样反 应。
热原样反应的临床表现与热原反应相似;③过敏反应,是一种由个体差 异(与过敏体质有关)引起的一种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药物反应。此类反应 常伴有皮肤瘙痒、皮疹和哮喘,其他临床表现与热原反应相似;④细菌污染 引起的反应,是由细菌污染的液体进人体内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感染反应, 如严重菌血症,此类反应少见。
输液反应的发生主要与药物、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输液环境和个体差 异等多种因素有关。据此,我国卫生部2002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暂行规定》第28条提出,要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
打点滴的注意事项如下: 1、空腹易有不良反应:除了把握最为关键的输液速度之外,很多事关输液质量的小细节也要做好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性。
不少人喜欢拿着吊瓶去上卫生间,事实上,护士在吊水之前通常会提醒患者先去卫生间,尽量避免输液过程中前去。因为输液过程中外出的话,可能会造成感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2、除了需要禁食的情况,建议患者最好不要空腹输液,因为肚子里吃饱饭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患者觉得自己出现心慌、胸闷、呕吐、头晕、出汗、皮疹等情况,则很可能是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通知护士停止输液并前往就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