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下了,如果需要用百度HI联系我~七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
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
1、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
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存在。2、成人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重量的4/5是水分。
生物体含水量(质量分数):水母 98%、黄瓜95%、草本植物 70%~85%、一动物 70%~80%、物风干的种子 15%以下。3、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内陆循环。
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4、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5、水的重要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液态。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
沸点:100℃ 凝固点: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
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7、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积压而产生的。
压力特点:1、与物体表面接触 2、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1、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积。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
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单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增大压强方法:1、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力。减小压强方法:1、增大受力面积 2、减小压力。
水和其它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跟水一样,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阿基米得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计算):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9、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下沉:F浮G 漂浮:F浮=G10、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发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
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
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1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
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12、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13、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 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品质 m水—水的质量 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m质=m液-m剂 m质=m液* C% (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即:m质前=m质后14、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
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用)15、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
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16、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
一. 填空:1.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人的新陈代谢就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下进行的。其中神经的调节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2. 细胞 组织(4种) 器官 系统(8个) 人体。3.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部分,植物细胞的结构中,还有细胞壁、液泡等。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的。
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常见的组织有(营养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等)5.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6.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7. 人体内较大的腔:颅腔和体腔(体腔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部是盆腔)。
8.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1.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而血细胞又由3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血细胞 形态结构 功 能 正常值(个/升)红细胞RBC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男:约5.0*1012女:约4.2*1012白细胞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10) *109血小板PLT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100-300) *10912.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每个公民有献血的义务。
13. 心率:心脏在单位时间(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值60——100次/分。
14.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的四个腔分别为: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15.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16. 把血液送出心脏的腔:左心室、右心室; 接受血液流回心脏的腔:右心房、右心房。房室瓣:它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它只能向心室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它在心室与动肪之间,它只能向动脉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17. 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静脉血。
18. 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动脉血。19.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去的血管。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血管 概念 特点 功能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速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 厚 较小 大 快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 全身各部)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薄 大 小 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
(全身各部 心脏)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很薄 最小 最慢 管内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19. 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0. 各种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21.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22. 缺VA—夜盲症,缺VB1—神经炎、脚气病,缺VC—坏血病,缺VD—佝偻病。23. 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部分。
肝脏在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大肠1.5米,起始端叫盲肠,上连着阑尾在腹腔右下部。
24. 小肠盘曲于腹腔里,有5—6米长,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25. 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吸收是指把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其中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维生素进入到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被吸收,大部分甘油和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被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26.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填表)比较 开始消化的部位 主要消化的部位 消化液 消化的结果淀 粉 口腔 小肠 唾液、胰液、小肠液 葡萄糖蛋白质 胃 小肠 胃液、胰液、小肠液 氨基酸脂 肪 小肠 小肠 胆汁、胰液、小肠液 甘油和脂肪酸。
下面: 初一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 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 我们身边.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实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 规章制度,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鸡蛋便会下沉 .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 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 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_.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 _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 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 液体中,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眼睛应平视,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 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用符号 kg 表示, 较大的单位有 吨, 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 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 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 温度,状态,位置和空间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 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 用平衡螺母 调节. (3) 左盘放物体, 右盘放砝码, 先放大 砝码, 再加小砝码, 最后移游码_. (4) 读数, 将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5) 称量完毕, 用镊子 将砝码逐个放回 砝码盒内. 17. 在自然界,任何有 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如日晷就是根据 的原理发明的, 摆钟就是根据摆的 原理来工作的.(免做) 18.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和评价. 第二章 观察生物 1.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是否有生命生命是有生命的物体, 它具有 对刺激有反应,摄取营养, 繁殖后代,能生长 ,适应和影响环境,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2. 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 一是生物体能否环境 , 二是是否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3.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 .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 种子 外有无果皮包被, 胚珠外有无子房包被. 4. 动物界中, 分布最广, 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 动物; 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5. 植物界里, 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 藻类 植物. 被子植物 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6.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表格无法显示,见邮箱) 7. 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头 , 胸 ,腹 三部分,头部有触角 ,眼和口器, 胸部一般长有二对翅, 三对足, 身体, 触角,和足都分节. 8. 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 有根,茎,叶,种子, 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 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只有茎,叶的植物是_苔藓植物; 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9. 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 10. 放大镜的主要构造是透镜, 使用时应正对被观察物体. 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1.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使用时操作步骤: A. 取放: 一手握镜臂, 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 B. 上镜: 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 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 C. 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光圈, 左眼观察目镜, 用手转动反光镜, 当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圆形。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1米=106微米=109纳米
测量步骤: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
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
1时=60分 1分=60秒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一. 填空:1.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人的新陈代谢就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下进行的。其中神经的调节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2. 细胞 组织(4种) 器官 系统(8个) 人体。3.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部分,植物细胞的结构中,还有细胞壁、液泡等。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的。
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常见的组织有(营养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等)5.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6.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7. 人体内较大的腔:颅腔和体腔(体腔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部是盆腔)。
8.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1.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而血细胞又由3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血细胞 形态结构 功 能 正常值(个/升)红细胞RBC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男:约5.0*1012女:约4.2*1012白细胞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10) *109血小板PLT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100-300) *10912.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每个公民有献血的义务。
13. 心率:心脏在单位时间(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值60——100次/分。
14.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的四个腔分别为: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15.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16. 把血液送出心脏的腔:左心室、右心室; 接受血液流回心脏的腔:右心房、右心房。房室瓣:它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它只能向心室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它在心室与动肪之间,它只能向动脉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17. 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静脉血。
18. 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动脉血。19.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去的血管。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血管 概念 特点 功能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速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 厚 较小 大 快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 全身各部)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薄 大 小 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
(全身各部 心脏)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很薄 最小 最慢 管内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19. 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0. 各种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21.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22. 缺VA—夜盲症,缺VB1—神经炎、脚气病,缺VC—坏血病,缺VD—佝偻病。23. 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部分。
肝脏在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大肠1.5米,起始端叫盲肠,上连着阑尾在腹腔右下部。
24. 小肠盘曲于腹腔里,有5—6米长,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25. 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吸收是指把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其中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维生素进入到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被吸收,大部分甘油和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被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26.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填表)比较 开始消化的部位 主要消化的部位 消化液 消化的结果淀 粉 口腔 小肠 唾液、胰液、小肠液 葡萄糖蛋白质 胃 小肠 胃液、胰液、小肠液 氨基酸脂 肪 小肠 小肠 胆汁、胰液、小肠液 甘油和脂肪酸 27.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8.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多、(肺泡数量多)?缠绕、(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29. 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它是反应肺的通气的指标,值越大越好,体检时一般测三次,取最大值,成年人约2500--4000ml。 30. 呼吸频率:每分时间内呼吸的次数。
成年人平静状态下呼频率约16—18次/分。其值并非越大越好。
31.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原理)。 32。
1.地球上的水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目前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世界面临淡水危机,这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
2.水循环是指由于蒸发和降水,使地球上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循环过程。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3.水的密度为每立方米10的三次方千克每立方米,它是水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部都会产生压强,液体的内部也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收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P液gV排液,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5.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而溶剂一般是液体,水是常见的容剂。
6.判断一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在该为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溶解,则其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7.物质的溶解能力,常用溶解度来表示,其数值却大,物质的溶解的能力越大。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8.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溶质质量除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配制溶液时,固体用托盘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倒入烧杯中配制。
9.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从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蒸发溶剂获得晶体,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通常需要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10.将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
11.人类离不开水,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抱歉没有题目凹。
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蕾)→味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5.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6.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7.“时间长了,腥臭味或香味就闻不出了。”这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表现了嗅觉的适应性。
8.四大基本味道:酸(舌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苦(舌根最敏感)、咸(舌两侧靠前最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9.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10.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1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12.耳朵贴在长铁管(内充满水)的一端可以听到三次敲击声,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来的。
(为什么?)13.耳可分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的半规管、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为什么有的人晕船、晕车、航空病?)。咽鼓管有何用处?(课本第11页)14.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做乐音。
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性。15.我们把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1赫=1次/秒。
“90赫”的意义是物体每秒振动90次。16.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17.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
18.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音调,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响度,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音色。19.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65赫到1100赫。
20.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到20000赫。低于20赫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声波叫超声波。
什么叫噪声?如何防止噪声污染?(课本第15、16页)2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2.白光有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加任何色等于任何色,同色加同色仍然是同色,不同色相加吸收看不见:黑!23.红外线与紫外线的作用?(课本第19、20页)24.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关键找法线,法线⊥反射面)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两角相等。(课本第39页)垂直反射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
入射角越大,反射角也越大。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5.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关键找法线,法线⊥分界面):三线共面,二线分居,斜射时空气中角大。(课本第39页)垂直界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
入射角越大,折射角也越大。26.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物像在2焦,等大好求焦。物在1焦处,一定不成像。
物在1焦内,正立放大是虚像。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
(课本第39页)27.照相机、眼睛应用原理:u>2f, f<v底片<2f倒立缩小的实象。即物远像近小。
28.放大镜应用原理:u<f正立放大的虚象。即物在1焦内,正立放大是虚象。
29.放映机应用原理:f<u2f倒立放大的实象。即物近像远大。
30.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阳光下树影中的圆形光斑)、影子的形成、瞄准、日食、月食、坐井观天。31.光在不同物质(真空、空气、玻璃、水)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真空中最快,为3*105千米/秒或3*108米/秒。
空气中比真空中稍慢。1光年=9.46*1012千米。
32.平行光→镜面(平滑表面)反射→平行射向另一个方向,平行光→漫(粗糙表面)反射→射向各个方向。黑板反光看不清字,是由于此处黑板平滑发生了镜面反射,淹没了字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
为了使各个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1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