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当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来全方位的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多多练习,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并回答各种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快速、准确、完全解决这些难点?这要求我们了解并轻松解决这些难点,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问题能力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了解书本的关键--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种地理事问题都与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体的位置知识是初中地理的关键,位置可以通过各种地图反映出来,如地理教科书,其中包含丰富的知识(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当中,需要知道书本是怎样描述各种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以及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并将两者结合,形成各种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线图,从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内容以及技能,明确每种现象的特征、位置、怎样形成以及其他要点,这样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并正确回答地图、阅读地图等各种地理问题,例如,了解影响气候的原因、规律,还掌握了温度、降水和其他气候数据,有可能根据相关气候数据、气候图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数据),变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点的位置、特征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可以详细的分析各个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书本知识点集合
1、印度洋流——夏顺冬逆 2、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 3、沙丘被风坡陡迎风坡缓 4、华北平原夏秋盐分较低,春东反盐 5、月球周期:27.32日 6、极地东风——南逆北顺 7、气旋中心为低压中心,如台风;伏旱、寒潮为反气旋 8、日地距离——1.5亿千米 9、台风过境时的气压变化情况:高低高 10、地球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11、北半球下半年全球日出——东北(除极昼区) 12、澳大利亚:当地冬季配种、剪羊毛;收割小麦、犁地 13、经度一度实际距离为111千米 14、北美中部的沙尘暴天气多出现于秋季10-11月 15、我国领土最南端曾母暗沙属于珊瑚岛 16、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分别是武汉和西安 17、一些植物的土壤环境:荷花指示水湿环境、骆驼刺指示干旱环境、碱篷指示碱土环境、铁芒箕指示酸性土壤环境 18、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19、农业地域类型:1)、水稻种植业2)、大牧场放牧业3)、商品谷物农业4)、混合农业5)、乳畜业 20、我国第一个双遗产为泰山
解题方法与思路
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1、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2、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3、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政策、政治、国防等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倾斜状况、海拔高度
5、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结构、流程、流域、河道、流向
6、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类型、河流水文特征
7、气候形成因子:纬度位置、大气环境、下垫面、人类活动
8、河流的水文特征:有无冰期、径流量、水位变化情况、含沙量
9、出现凌汛的条件:冬季结冰、从低纬向高纬流、
10、判断海水盐度高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大小、有无河流注入和注入量的大小、风水其余枯水期、洋流(暖流经过高)
11、判断和刘航运价值:径流量、落差、通航里程、流域经济状况
12、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1)、历史条件2)、自然3)、交通4)、工业基础5)、科技6)、劳动力7)、政策8)、市场9)、原料10)、水利工程等
13、盐场形成的条件:有平坦的海滩、利于蒸发的天气
14、浴场形成的条件:1)、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众多2)、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3)、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物质4)、大陆架(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物质5)、寒暖流交汇 ····存在问题: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结局措施:限制捕捞、防治海洋污染、做到捕养结合
15、建港条件:河宽水深、靠近城市、陆路交通方便、背风避浪水深、与其他交通方式联系
16、航空港: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云雾天少、风速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城市位置适中、经济条件
17、咸潮成因:降水少、无序采砂、生活用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18、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海洋污染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19、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寒潮、沙尘暴、干旱、冰雹等(2)、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滑坡(3)、水文灾害:洪涝、凌汛 (4)、生物灾害:病虫害、疫情、生物入侵、赤潮
这是我下载的,如果需要的话 ,给我邮箱我给你发过去 会考复习资料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随着天文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天体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慧星以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天体系统的各个级别: 河外星系 总星系 恒星世界 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一颗行星,太阳是一颗恒星,月球是一颗卫星。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是总星系。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⑴地球拥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宇宙环境(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且太阳很稳定)⑵地球自身条件优越: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存在的气温(表面平均气温为15℃)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中的引力并形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大气层。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9.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10.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1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13.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14.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15.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影响降水量的多少);②对地球电离层有影响(会使无线短波通讯发生中断);③对地球磁场有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7.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方是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
1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由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利用的阶段。 19.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而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间接观测阶段进入到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的阶段。
20.“天空实验室”是美国专门观测和研究太阳及日地关系的宇宙空间站。 21.宇宙资源有:①空间资源;②太阳能资源;③矿产资源。
22.人类利用人造卫星从不同角度观测地球及利用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等宇宙条件进行各种在地球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利用宇宙的空间资源。宇宙中的矿产资源主要储存在小行星上。
月球中有而地球没有的燃料元素是3He。 23.空间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而且体积越来越大。其对航天器有重大损害。
24.宇宙垃圾产生的原因有: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的垃圾等。 25.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 转 公 转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转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 期 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速 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1近快,7远慢 赤道线速度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小 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等 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分别向南北递减)、五带的形成等 26.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27.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最多的是氮,其次是氧。 2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臭氧因能吸收紫外线而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吸收红外线而对地面有保温的作用;水汽和杂质也能吸收红外线。
29.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 3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大部分可见光不被大气吸收而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天空云层越厚越多,反射越强,这使白天温度不太高,夜晚温度不太低。
31.太阳出来前天已亮,或太阳下山了天却还未黑,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尉蓝色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
32.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也主要是来自于地面。 33.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34.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开形成的空气环流。 35.当地面受热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当地面遇冷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36.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7.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 位置优越 1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4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二. 国土辽阔 1 S=960万Km2 (世界第三) 2 东南西北四个端点: 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尔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3 漫长的陆界(2万多KM),14个陆上邻国 4 我国的领海和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 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6 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三、级行政区划 1、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2、县(自治区、自治县、市) 3、乡(民族乡、镇) 4、民族自治 5、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区 6、北京是祖国的首都 第三节 众多的人口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 2、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8% 2、独特的民族风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 1、特点: 东低西高 东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级阶梯: 2、影响: 对气候: 对河流: 对交通: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 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2、主要的山脉 (1)山脉的走向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各种走向的山脉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地形区的界线。 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部主要为平原和丘陵,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地面积:约占1/3 山区(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约占2/3 2、山区发展的优劣势 优势: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 劣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3、开发利用山区的注意点: •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 •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3、原因:纬度、地形 4、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标准:活动积温 (2)温度带: 自北向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要加上高原气候区(地高天寒)。
(3)温度带的分布: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基本重合,即秦岭—淮河一线。 2、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依据: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我国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三、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2、冬、夏季风的特性 冬季风:寒冷干燥 (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风:温暖湿润(形成我国的雨季)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划分标准:夏季风能否到达 (2)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特征: 季风区: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比较干旱 4、灾害性天气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河流 1、内流河与外流河 判断依据:最终是否流入海洋 2、内流区与外流区 3、主要的河流: (1)内流河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2)外流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特征: •水量较大,主要靠雨水补给, •汛期。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14、气温的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