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7选择身份在上面已经向大家提过,玩家可以扮演在野武将、一般武将、军师、太守、君主,那么在游戏中如何去选择自己的身份呢?在进入游戏时,选择「新……」(开始新的游戏)之后,可以选择7个……(剧本),然后,你会看到「担当……武将…选……」(选择担任的武将),每一个武将都其身份,这个身份就是你进入游戏之后所担任的身份。
当然,你也可以在游戏中改变武将的身份,这留待以下才慢慢向大家剖析。隐士之道在野武将可以自由快活地结朋交友,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日后的江山作好准备。
在野武将可以不停地访问一些在野将军、访问其他都市、搜寻在野武将,甚至有时还利用巡察掌握民心、运用访问、手纸(写信)等方式扩大自己交友范围。玩家可以纯粹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隐士生活。
也可以利用在野的时间,加强自己的能力,因为在游戏中,每个武将每个月都有行动力限制,而且在成为一般武将、军师、太守、君主之后,不论在命令其他武将执行指令或被君主、太守命令执行指令都需要行动值,所以在野武将是有较多行动值来做交友、锻炼的时候,来为自己的将来铺路。但是,在野武将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俸禄」。
当武将成为了君主的属下之后,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俸禄,这些俸禄可以用来买宝物,用作交友、捐赠百姓掌握民心或成为君主增加国库等等用途。在野武将在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后,也可以在空城(没有群主统治的城市)「旗扬」(揭竿起义)来自立为君主,但以这方式来成为君主会面对较多的困难,一、在旗扬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将和资金,使国力不足的话,很容易受到其他君主的攻打;二、如果在地图上,没有空城的话,也不能「旗扬」一般武将之道一般武将主要是作为辅佐君主。
一般武将会被太守或君主命令去执行一些任务或到战场战斗,当然你也可以拒绝君主和太守的任务,但这是不智的做法,因为执行君主或太守的任务,可以增加武将的功绩,随著功绩的提升,君主会晋升官爵和增加俸禄,甚至会被君主委任为军师或太守,甚至也会被君主指定为继承人。如因玩家只想做一个出色的武将,而不作他想,也可以拒绝担任军师、太守或君主继承人。
如果玩家的武将智慧超群的话,就应该把目标定为辅佐君主的军师,以获取较的政治地位努力,在管理国家的内政上建立功绩。如果功缚显赫的话,就会被皇帝晋升官爵和增加俸禄,也可能被君主委任为军师。
如果玩家的武将武术高强的话,就应该在战场上多些建立军功,以获取更高的将军官衔为自己的目标。同样,功绩显赫的话,就会被皇帝晋升官爵和增加俸禄,也可能被君主委任为太守。
但是如果你的君主的势力很大,手下优秀人材众多的话,那么你将很难脱颖而出。如果君主不能给你实现军师、太守理想的话,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可实现自己理想。
你可以用「下野」的指令成为一个在野武将,移动到其他的都市,在一些没有那么多人材的君主麾下,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理想。另外,你也可以用「反乱」的指令来自立为君主,如果想反乱的话,玩家首先就应该用「交友」把都市内的优秀人材归纳到自己门下,如果和该都市重要武将亲密度高的话,就有可能促使一些和君主没有血缘关系的武将反叛君主成为自己部下,就比较容易反乱成功,但是,作为一个一般武将成功率不高。
如果反乱失败,会被君主斩首或流放,被斩首游戏会随著结束。为了使反叛能够成功,还应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武力、魅力等方面的数值,反之,成功率就会很低。
太守之道虽然君主在自己的国土上已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君主不可能一个人行使所有的权力。君主一般只在认为对自己非常重要的都市(首都)直接行使直接指挥权力,其他的都市会交给太守管理,所以君主会任命一些有才华的功绩高的太守代替自己行使管理权力。
太守可以在自己驻守的都市里,自由命令该都市的武将执行各种内政的指令。但太守也要遵守君主颁布的统治都市方针,如果太守不贯彻执行君主的统计方针,太守的身份就会被降低,统治方针包括、技术、军备、防备、待机、委任等 。
太守虽然是都市的最高统治者,不过太守不能有随意调遣都市的武将。有时候,会出现太守想徵召才能的武将协助自己共守城池,但却不能调遣的情况,所以太守只可以通过「探方」来找寻在野武将和「推举」其他势力的武将,以确保有充足的人才来协助自己治理内政和守卫城池。
太守之道太守也可以用「反乱」的指令来达到为君主目标,而太守用「反乱」的指令的成功机会比一般武将高,但也需要用「交友」把都市内的优秀人材归纳到自己门下,和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会比较容易反乱成功,如果反乱失败,同样会被君主斩首或流放,被斩首游戏会随著结束。此外,也可以使用「独立」的指令,在统治的都市自立为君主。
使用的「独立」的指令,首先你要招聘10个或以上的在野武将,而且和这10个在野武将的亲密度高,成功的机会比较大,如果成功的话,这些在野武将会成为你的部下,而且该都市的其他武将会移动到原君主支配的都市。军师之道作为一个军师,最重要的就是武将本身的智力。
一个君主,只会。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
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 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
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 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
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
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 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灭后,入晋为官。《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在它以前,虽然有写三国历史的,但大都只是局限于写某一国。而陈寿打破了这种局面,以三国形成的历史期限作为断史的依据,所记历史自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年)开始,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结束,共计100余年。
全书共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该书所采用的风格各不一样。
其中,《魏志》记载较详细;《蜀志》虽简明,但所记之事较多,而且叙述得体;《吴志》则比前两个差一些。《三国志》在叙事手法上以“简明扼要”为主,体例只采用纪传,这两点使《三国志》在文学性和体例完整性上存有缺陷。
《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和(刘备 ). 2.《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 神算)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 吴用),这部作品是《 水浒传》. 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 单刀赴会). 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熬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 曹操)和(刘备 )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青梅煮酒论英雄). 5.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去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8.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逝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9.试举《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分别是: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VS曹操。 10.桃园结义后,刘,关,张即与黄巾作战,其中黄巾军的首领分别为:( 张梁)(张宝 ) 1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云长,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义释曹操 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斩颜良、诛文丑)(水淹 襄阳 )( 大意失荆州) 12.《三国演义》中(智谋 )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述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舌战群儒 )(三顾茅庐 ) 13.《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 )(关羽 )(张飞 ) 14.”卧龙凤雏”分别指(诸葛亮 )(庞统 ),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情节是:( 庞统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 ) 15.《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 ),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 16.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赤壁之战 )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曹操 )( 周瑜). 17.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涤,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诸葛亮 ),性格特点:(神机妙算 ) (2),头戴三叉束发子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凤赤兔马. 人物:(吕布 ),性格特点:(三姓家奴 ) 1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宫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铁锁连舟,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周瑜,字( 公瑾),东吴( 水军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 ,何生亮 .”。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 《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非常生动。
简介《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
作者介绍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年)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三国志》裴松之注本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
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
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
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
……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
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
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仅仅说明了“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