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中医基础理论上就是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是所有中医学院校学生必学科目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其目录如下: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一)中和思维 (二)类比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络 二、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一、胆(一)主要生理功能(二)为奇恒之腑二、胃(一)主要生理功能(二)生理特性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六、三焦(一)六腑之三焦(二)部位之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一、脑(一)主要生理功能(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二、女子胞(一)主要生理功能(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二)心与脾(三)心与肝(四)心与肾(五)肺与脾(六)肺与肝(七)肺与肾(八)肝与脾(九)肝与肾(十)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二)肺与大肠(三)脾与胃(四)肝与胆(五)肾与膀胱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与女子胞(二)五脏与脑(三)五脏与脉(四)五脏与骨、髓 附:研究进展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脏腑之精(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二)相关脏腑功能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二)气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一身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第三节 血 一。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543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