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范文-旅游论文范文精选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预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旅游论文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论文范文资料,欢迎阅读。
旅游论文范文精选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科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例构成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所学专业也并非是旅游,大多是一边摸索教学一便学习。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先天不足。此外,实际教学脱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大多还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我国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更为落后,学生实操能力差,与社会旅游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学生基本操作训练明显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源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在实操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得不“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惯例是将最后一年定位学生实习的时间。这就陷入了学生实践中忘记理论,理论中无法实践的怪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模式。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机会已经过去,这对于学生深入领会并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造成了时间差上的障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条理,甚至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单纯追求科目多,而忽视专业自身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看,更像是多个专业的杂糅,缺乏专业特色。另外,在课时设置上,很难分清主次,对于课时分配不合理。有一部分院校还存在以师资力量定科目的现象,有这一科目的老师就开设,没有就用其他科目取代。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发展中长期规划,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链条,在内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圈。以国际化的视角,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深化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结合的教改新模式。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并能够实现对教改质量的全程监控。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改的突破口。
3.专业的教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标。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必须实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学生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和完善。首先,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水平要明确。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要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4.专业教改保障措施要有力
旅游管理专业要抽调优秀教师成立教改工作小组,建立由企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制订经费投入、使用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模式的途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定向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明确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的实际情况,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实际中严格遵守。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强化情趣诉求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以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可以尝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义务导游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对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有力保证。学校要为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并在经济和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证。让教师始终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为专业带入全新的气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此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灵活的形式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也是很好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大有好处。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这一学科发展精髓,能够有效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操技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特色,以努力提高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1)作为学校,应当开发资源,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发展,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校不仅可以不花办学经费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地方实习,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经过这一实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2)在校企结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自己的校区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实现模拟教学。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导游人员的服务程序时,可以分别和学生模拟导游与游客,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3)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文化课和专业课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学校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予以重视。这些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些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比如说,语文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符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也是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求新、求变而不考虑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改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改活动,既关系一个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立足实际,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进程。
一在保护地生态旅游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令人担忧。①保护地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保护地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保护地内往往社区众多,社会经济条件差,社区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矛盾尖锐。②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许多保护地民族文化存在“汉化”、“异化”问题,比如有的地区民族建筑形式虽然至今还有部分保留,但“异化”已经开始,传统习俗虽然仍有部分保留,但是着装都已“汉化”。③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生态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游客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等污染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置而造成的破坏。综观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大多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必然引发一系列问题。二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监测监控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因此,在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应关注存在的风险。运用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探讨如何在保护地生态旅游中做好风险防范,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目前保护地生态旅游中面临的急迫问题。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对策。要避免和减少损失,将威胁化为机会,项目主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项目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规律,进而施行有效的管理。实际工作中,带来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政策的变动、技术的不成熟、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资金周转、合同签订、团队合作等等,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鉴别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保护地生态旅游的风险识别与对策
1管理风险
保护地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风险主要有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合作模式不合理、人才培训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力等,在此重点关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三方面。
1.1理顺保护地生态旅游管理体制
首先要理顺保护地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合理分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政府负责制定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宣传促销,建设基础及公共设施,吸纳社会资金,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企业负责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执行景区管理制度,创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其任务是开发和经营旅游景区,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使社区受益。社区负责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参与旅游经营并获益,其目的就是保护资源,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加收入。通过实施这种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实现生态旅游业和保护地的持续发展,体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
1.2制定合理的生态旅游经营合作模式
保护地管理局在确保旅游业开发管理权限的前提下,可引进专业的生态旅游经营公司,采用特许或委托的经营方式,对保护地旅游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对于区域内及周边有大量村寨的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可引入社区参与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一方面对参与生态旅游的社区在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与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开展科考活动,建立科普、教学、实验基地。
1.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培养
一支素质高、业务熟、服务好、数量充足而又相对稳定的旅游从业队伍。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短期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实现对从业人员的定期持续培训。建立顾问制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沟通,争取技能培训方面的支持。适当增加对旅游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导游、解说及其他服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等制度。对旅游管理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市场研究、公共关系、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标准制定、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2融资风险
2.1有针对性地分析
设计融资结构以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做好融资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一份较具有权威性并且详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十分有利于对融资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有效地对融资进行组织。评估的范围包括政治、技术、人力资源、与其他项目的相关风险、服务和产品的需求状况,以及当地的政府信用、当地的拟建项目以及投资环境情况等。一方面要充分拓展投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国际资金、群众集资等。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及社会捐助等多个投资主体的关系。对于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的地区,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和投资,保护地内道路交通、水利、环保、通讯等方面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由政府投入,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企业负责按保护地旅游规划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国外民间团体等对保护地内科研项目、扶贫脱贫项目、社区居民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
2.2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应充分考虑到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使各利益主体均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从中公平受益。从资源、知识、资金等方面考虑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收益分配机制。首先,承认资源有价,生态旅游收益中要有一部分资金用来保护环境及支持社区发展。其次,重视知识的软投资,包括重视旅游规划设计中的特色挖掘、主题创意和宣传促销,以及对保护地的科研投入等。再者,保护地生态旅游项目的融资方要承担开发项目中的风险,因此对于项目资金的回报也有一定的要求。
3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风险
随着旅游的开发,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将给保护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使得景区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危险。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落实范围、规模和经营方式,确定景点和旅游线路,加大环境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环保制度,实行控制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原则。
3.1界定开发范围
分析环境容量保护地生态旅游活动只能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不得影响保护管理工作。比如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只能在实验区和保护区周边地区进行,在缓冲区和核心区不得开展。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需求,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允许容纳游客的最大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是衡量保护地旅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容量的测算要满足自然生态环境长期较好保持,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应科学确定游客环境容量,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设计保护地内接待设施的数量及规模,严格按照指定旅游路线开展活动。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测,制定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3.2积极开展资源保护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详尽、切实可行的保护地生态旅游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保护地管理局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责任,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职责,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包括对旅游者活动、规模、承载力及行为的控制)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其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制定保护决策和保护技术方法的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活动中,要重视动植物生境的保护,开展生态监测工作,从气象学、水文学、物候学、群落学、生态学等方面,通过定位、定时的采样分析和调查,对原生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
3.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设立环境管理目标,近期实现在景区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不引发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保持景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目标;中远期实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的同时,逐步恢复和改善已退化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做好水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音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加强保护地内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研究。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建立旅游收益反馈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政策,定期检查,强化管理。
4社会风险
4.1突出社区受益原则
加大社区共建和共管力度社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旅游首先要解决社区发展问题,强调社区利益和社区能力建设,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区参与、社区受益原则,改变并逐步摒弃以资源耗损型为主的生计方式,弱化和消除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地的一些日常管理、示范基地的建设,尽量让当地村民参与,提高他们作为自然资源的主人及资源拥有者的意识,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采取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扶持农村专业户的办法,提高当地村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增加传统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4.2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
原住民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原住民适应生态环境的产物,具有值得借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地世居民族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受益者而且还是积极有效的保护者,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生态学知识。因此,保护地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原住民的地方性知识,这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4.3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保护
民族传统建筑和民间文物,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等,扶持和挖掘民族节日活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保护地生态旅游普遍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财产安全风险,如野生动物肇事引发伤人、损毁旅游设施及破坏农作物的情况,森林火灾的发生,突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因此,建立补偿机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三大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
1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可分为对人身伤害的补偿和对财产损失的补偿。对人的补偿包括游客、原住民、景区工作人员的伤害补偿。对物的赔偿包括游客的财产、原住民的财产、景区财产的赔偿。可以采取政府补偿和商业保险补偿的方式。一是由保护地统一购买保险,纳入门票费中收取,二是由个人自行购买保险。对于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损失,可由当地政府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树立资源有价的观念,从旅游收益中提取“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保护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质量的改善。
2预警机制与国土、气象、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建立预警机制
出现问题时可以相互反馈,降低风险。建立森林防火瞭望台,配备望远镜、手持机和罗盘等,进行观察、通信与定位,守望员实行24h轮换值班制度。加强教学实习、科研考察人员的入区检查工作,建立检查站,堵截非法入区人员。扎实开展日常巡护工作,完善安全巡视制度,全天候巡视和监督。
3应急处理机制
对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的、人为的、野生动物肇事等进行应急处理。一是紧急医疗救护。为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及时对受伤的游客实施救护和应付游客突发病情,保护地景区内应设立为游客和景区员工服务的医疗救护中心,并配备医务人员、急救箱和常备药品。医疗救护中心位置和求救电话应在服务指南中标明。要求景区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进行适当救护,以确保游客的安全。二是建立齐备有效的救援系统防护设施。设立医疗救护站,成立由管理人员、森林警察、专业向导和具有急救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的救助小组,完善巡护、防火管理与补救措施。
一、合作竞争概念
“合作竞争”的概念由布兰登勃格教授(a.m.brandenburger)和内勒巴夫教授(b.j.nalebuff)在其合著《合作竞争》中提出,他们用博弈论描述了包含合作与竞争两个组成部分的现象,且基于波特行业结构分析模型上提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于合作、竞争为一体的第六种力量互补者。可见,合作竞争并非是完全相互矛盾的,在利益主体的实际发展中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合作竞争是以利益主体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增长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各种竞争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所在,并且也充分认识并发展各种合作关系,找寻一个合适的尺度,选择最适宜利益主体发展的联合竞争模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和发展。
二、“共生”概念的旅游延伸
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旅游延伸。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但也并不排除竞争,不摒弃自身性质和状态,这种竞争是通过参与共生的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的。
三、XX南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XX南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XX南地区地理范围较广,旅游资源类型、数量丰富多样,这样不容易形成规模游客量,游客的游览都被分散。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成为与桂林漓江、桂平西山齐名的XX三大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其知名度随之有所提高,吸引了主要来自XX省内、广东自驾车、台湾及越南等国内外游客。
XX南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组合有所欠缺,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开发不平衡;要告别单独旅游地的零敲碎打或旅游景区景点无重点的叠加,要重视整体品牌的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产品构成单一,旅游消费较少,综合效益不高。
四、XX南区域旅游实施“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策略
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互惠共生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存在着由旅游发展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屏蔽阶段,旅游落后地区寄生于发展地区,逐步提升到两方相互依存发展的共生,到最后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发展局面。这其中包括屏蔽阶段,寄生向共生的转变,共生意识的培育,共生单元的匹配、融合和规模的确定、合作方式、合作阶段、合作资源或项目的选择,合作契约的签订以及利益和义务的对称稳定分配等。
(一)空间形态的集聚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协同、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XX南地区以区内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为纽带,以资源类型和文化内涵为依托,实施空间形态的集聚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2轴6区1个核心3个节点的空间模式:
2条旅游轴线靖西大新南宁东西走向,南宁崇左龙州宁明凭祥南北走向;
6个功能互补旅游区左江花山区、凭祥边关区、德天黑水河流域风景区、小连城弄岗区、靖西、崇左市区;
1个核心南宁;
3个节点城市大新、宁明、凭祥
围绕“一个中心”、“三大品牌”、“四大特色”,实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具体来说,即以南宁大新宁明凭祥旅游成长轴线为中心,以百越壮都南宁、花山崖画、德天跨国瀑布为品牌,以喀斯特奇观、亚热带山水、民族风情和边境边关为特色,实现各类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既能各成地区旅游体系又能共同组合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构建具有XX南地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根据遵循核心主导、紧密辐射、网络联动原则,提升产品的资源功能承载单元之间的空间联动性,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聚的合作性竞争两个层次,突出民族风情和边关风貌,生态和喀斯特自然旅游资源为重要补充。整合左江花山风景名胜区,将其三带六片周围广泛分布的独具特色的风景资源形成以下-产业链(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喀斯特秀丽山水观光游专题、壮民俗、民族风情游专题、XX边境旅游专题、中越边境跨国旅游专题(包括整合两国的革命文物资源,联合开发追踪中越革命领袖足迹旅游,跨国民族风情旅游线路,跨国边贸旅游线路)。
(三)行业综合性、区域联动式旅游竞合开发
为支持XX南区域旅游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旅游行业为核心,XX南区域内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都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行动。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旅游要素区域流动所付出的成本,产生最高的旅游业合作与发展效率。建立战略联盟,组建由南宁牵头的区域旅游管理公司和区域旅游集团,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发挥南宁的投资和管理优势,促进相对落后地方的旅游企业发展和升级,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重构,形成开发、销售、服务一体化,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等相关产业的联合,旅游上游供应商(资源、原料、设施设备等)价值链、旅游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旅游经销商、零售商)价值链和旅游者价值链的重构,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真正实现XX南旅游圈一体化互惠共生。
养生旅游论文范文
旅游,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是老年人所喜爱的活动项目。下面我们来看看养生旅游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养生旅游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之道日益为千家万户所重视,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旅游也是人们选择的一种健康养生方式,娱乐养生之道博大精深,利用旅游来调节心态,解郁强身,可称为旅游养生。旅游不仅能活动人们身体,还能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关键词:旅游;养生;健康
科学的养生离不开劳逸结合,不注意休息的人就难以登上长寿的巅峰。旅游是愉快的休息,是最好的活动,是最佳的运动方式,是积极的益智活动。
旅游是运动的最佳方式。每次旅游归来,虽然有点累,但精神却十分快乐。著名建筑大师、旅游家92岁的张开济说得好:“一次旅游就是一次运动。即使你没有意识到或不认为旅游有益于身体,但实际上,在你旅游了一次的同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运动和养生的过程。”
1、养生旅游的内涵
1.1养生旅游的定义
欧美学者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是以追求身体、感情、精神、灵魂平衡和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现代养生观是以人体生命运动状态的优化为基础,体现于高尚的道德情操、聪慧的才智和对世界的认知力,以及充分发挥身体机能,以达到身、心、灵的统一。
1.2养生旅游与健康促进
健康是生命活动的常态,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和结构完好、机体与环境关系协调。换言之,健康就是适应和协调。协调是最好的适应。适应是前提,适者生存。就个体而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理与心理相适应;就个人与环境而言,个人既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又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健康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健康保护是人的基本权利,故尽可能使所有人都达到最好的健康水平是一项世界性的重要目标。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正在逐步取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人类的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康促进在健康保护中的分量将越来越重。健康促进就是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健康促进的内涵也包含养生的思想。
养生的传统概念是保养身体。作为健康促进手段之一的养生技术,其目标有二:一是对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支持,使个体在子系统各层次上达到结构和机能的适应和协调;二是调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可变部分,使之适宜人类生活,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2、旅游中的健身疗法
2.1正常人群的养生旅游
“养生旅游”是以中医“易经”理论作指导,利用旅游这一行为方法,对人体进行系统调控的养生保健技术。根据“易经”的阴阳五行原理,按照旅游行为的性质和对象,将旅游行为分为“动游”、“静游”、“怒游”、“思游”、“悲游”、“险游”等类别。
“动游”:是指活动性较大的旅游行为。其对机体能量的消耗也较大,比如登山涉水、长途旅行、漂洋过海、探险等。“动游”属阳,含有阳刚之美,适合青少年体力较好者。
“静游”:是指旅游时活动性较小的行为。其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小。比如欣赏园林风光和小桥流水、泛舟湖泊和品茗赏月等。“静游”属阴,具有阴桑之美,最适合于中、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
“怒游”是指导致人们产生不平之情的旅游活动。比如游览杭州的岳庙、河北的卢沟桥、北京的圆明园旧址等,均能游起人们的愤怒情绪。根据中医愤怒致病之说和五行五志所属以及五行治病原理,“怒游”者五行属木,适合于思虑过度、情绪郁结的病人的养生需要。
凡能引起人们怀古思绪的旅游称之为“思游”。“思游”五行属土,比如观游赤壁怀古,往往能激起人们思古之幽情,又如游览洞庭君山则有怀念湘妃之思。故地重游也能令人追思往昔等等。这就与“易经”土为万物之王的思想一致,具有镇惊作用,患有恐慌症的人宜用。
凡能引起人们悲愁情绪的称之为“悲游”。比如汨罗江之游使人要凭吊屈原而生悲情之情;秋冬之季,万物萧条,大地由青绿变为枯黄,观之也有悲秋之感。“悲游”五行属金,具有制怒平肝作用,宜用于情绪易怒者。
凡能导致人们产生惊恐情绪的旅游活动称之为“险游”。比如游览巴东的丰都鬼城,探险黄山奇峰险景等。“险游”五行属水,具有镇心降火之作用,能调节情绪过度的兴奋,宜用于心火过旺者。
旅游有多种形式对身心有益的疗法,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方式为例:
(1)温泉疗法:温泉热温可以使得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水的机械浮力和静水压力作用可以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功效,因而温泉法对皮肤病、肌肉关节病、消化系统病、循环系统病等有较好的疗效。
(2)海滨疗法:海滨的海洋气候有温差小、太阳辐射强烈的特点,进行日光锻炼尤为合适。海滨疗法简称海疗学,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门专门的学问。滨疗养的适应病症是血液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病、呼吸病、皮肤病等。
(3)森林疗法:森林因树木的光合作用使白天周围大气富含氧气。由于树木叶覆盖,水分蒸发,故较湿。森林气候一般合适与某种精神系统疾病疗养。
(4)高山疗法:据测,海拔1500以上的高山具有日平均气温低,太阳辐射强大气中漂浮尘和污染物少的特点,因此对糖尿病、哮喘病、结核、百日咳等患者疗养较合适。
2.2亚健康者最宜养生旅游
商海的沉浮,工作的压力,交际中的困惑等等,都让都市人感到累。他们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导致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忽略,从而造成“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如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心绪不宁、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心慌焦虑、性功能障碍等。据调查,都市人处于亚健康,的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专家指出外出旅游是治疗亚健康较好的方法之一。旅游能脱离造成抑郁的恶劣生活环境,使人获得心理学上所谓的“移情易性”的效果,在旅游生活环境中,人的注意力转移到那应接不暇的`车船、山川、都市和陌生人的人际交往中。五光十色的旅游生活将使你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尽情地宣泄胸中的积郁,感到身上轻松愉快。在奇峰峻岭、流泉飞瀑、葱郁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自然界中,使人不由自主地开阔胸怀,产生无限的美感,愉快的美感可以使人心情趋于平静。
旅游的减肥效果更为众多女性所关注,影响人体脂肪堆积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东游西逛、退行、倒立等。专家称这些因素为“非锻炼热耗”,非锻炼热耗增加的人,体内脂肪堆积最少,测试表明,人吃得过饱时,非锻炼性热耗就自动发挥作用,可将多余热量消耗掉35%,这一结论科学地解释了一个现象:长年在外旅游者即使食量增加也不会发胖。因为旅游效果最显著的非锻炼性热耗,它大大减少了脂肪在体内推积的机会。
3、旅游对养生的积极意义
3.1旅游是愉快的休息
科学的养生离不开劳逸结合,注意休息的人就难以登上长寿巅峰。有位哲人说得好:“登山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人情志舒畅,心旷神怡,实在是种绝好的休息。古人对“旅游是绝好的休息”早有认识。明代屠隆曾写过《游县雅编》,书中不但把笠、帽、葫芦、药篮、提盒、提炉、纶等旅游用具作了细致的说明,且还将旅游时如何尽心享受大自然、如何在出游途中玩得尽兴作了详尽的描述。如在旅游时何享用野餐,如何在船上垂钓,兼享划浆泛湖之乐。偶得佳句,命笔于叶笺,投空随风飘扬,或者飘之中流,还水沉浮,如此雅兴,真是文人情怀!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旅游,其身心与天地自然融合,心情放飞,邪念俱无,劳累也一扫而空,对身体当然大有好处。上海著名的老中医,如今已跨入耄耋之年的蔡小荪对养生颇有研究。20年前他退休后,仍被医院返聘坐镇专家门诊,每周要工作5-6天,但他每逢节假日,就要出门旅游几天,放松一下自己。有人担心他的身体,他说:“旅游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休息,一种养生,”而合理的休息,是精力的源泉,健康的保证。
3.2旅游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国外许多研究证实,老年人参与旅游和健身锻炼对健康长寿有益。美国老龄研究院资助北京大学家庭与老龄健康中心承担的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纵向调查项目,对健身锻炼和旅游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证实旅游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益。
该研究在2002年调查了5973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2005年对其中的8113名进行了成功续访,在其它因素(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医疗和照料资源、家庭/社会支持、健康行为、其他闲暇活动)基同的情况下,出游可以帮助老年人减少30%-40%的器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残障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风险发生率,避免50%-60%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发生率,降低25%-40%的自评健康差、生活满意度差、有孤独感、有不中用感的发生风险。同时,出游可以降低19%-36%的3年期死亡风险。以上这些结果说明,旅游对健康长寿的显著有益作用是直接的。
3.3旅游有利于养心
众所周知,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即是神养。旅游有利于放飞心情,怡悦身心,安定情绪,平复创伤。法国作家莫罗阿认为,解脱忧郁悲哀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旅游。他说:“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和崇山。大海之苍茫伟大,和我们个人的狭隘渺小对照之下,把我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当人经受大喜大悲,尤其是与亲人生离死别时,心灵遭受打击,情绪就会极为波动。此时若让他外出旅游,对于平复创伤、驱散抑郁的阴影,是极为有利的。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的涵义又极为广泛,方法也有多种。积极向上,积累学识,陶冶情操,健康身心,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地大物博,旅游时,各地的民俗风情时时可以见到。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正是一本活字典,当我们在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我们也获得了许多有关各地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值得我们时时去回忆、去玩味。
参考文献:
[1]朱亚夫,细细体味旅游养生[J],家庭科技,2009,(1)
[2]张国玺,旅游与健康长寿[D],第四届世界养生大会论文集
[3]邸苹,一边旅游,一边养生,家庭科学,2008,(2)
[4]卢承祝,为什么说旅游能够养生[J],养生大世界B刊,2006,(9)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