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雪鸡:别名雪鸡_淡腹雪鸡_西藏雪雷鸡,为鸡形目、雉科、雪鸡属鸟类,原产于亚洲西南部,中国(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四川,数量稀少)、不丹、印度、尼泊尔、塔吉克斯坦。野生于海拔2000-6000m雪线之下的高山灌丛、苔原和裸岩地带,不进入森林深处。1853年命名,共6个亚种。由于其自身的保护色,遇有危险时原地伏身不动,很难被发现。主要天敌有猞猁、狐、雕、秃鹫,以及持抢盗猎者。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藏雪鸡肉滋补强壮、镇静解毒,因此被过度捕猎利用。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出没于终年积雪、人迹罕见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性,是高山动物的代表品种。在山坡岩石上奔走非常灵活,飞行和滑翔的能力也较强。飞行沉重而急速,能从一个山头飞到另一个山头,或连续飞过几个山头,飞行时常伴随着“嘎-嘎”的叫声。
藏雪鸡形态特征 >
体长49-64cm,重1.2-1.8kg。额部及眼先皮淡黄色,颏、耳羽后部、喉及上胸均为白色,头和颈的余部深灰色。上背与颈的交接处有一道宽阔的皮黄色带斑,大致同胸部的一条杂有灰色的带斑相连,其上布满灰色或黑灰色粉状细点。背灰褐色,满布皮黄色粉斑,腰和尾羽近棕色,亦具粉斑。翅覆羽与背同色,但具棕白色,宽的羽缘,初级飞羽灰褐色,次级飞羽具白色宽边,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羽缘黑色,形成显著的纵纹。虹膜深褐色,鸟喙黄色,脚红色。
藏雪鸡生活习性 >
喜结群,多3-5只,冬季10-20只,甚至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白天活动,从天明一直到黄昏,常从山腰向上行走觅食,直到山顶。中午前后在岩石旁休息,梳理羽毛。性情胆怯而机警,很远发现危险就立即逃离。善行走和滑翔,遇敌害多奔走逃避,不得已鼓翼起飞。逃跑时,摇摇摆摆,略似雁行走姿势,尾特别直,显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觅食时不设“岗哨”,但在白天休息时,则由老鸟站高的岩石上“放哨”,发现敌害就发出长而大的鸣叫声。
藏雪鸡饲养方法 >
对高山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在30cm的积雪地带与盘羊、岩羊等高山有蹄类动物混杂活动,翻食野羊踏过的路径下的植物,啄食植物的球茎、块根、草叶和小动物等,有时下到牧民帐篷附近觅食。夜幕降临,它们便隐身岩石底下过夜。食性以植物性由主,偶亦啄食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包括莎草、针茅、藏玄参、早熟禾、雪莲、珠芽蓼、蒲公英、异燕麦等高山植物。
藏雪鸡雌雄分辨 >
雄鸟前额、眼先及耳羽较小。土棕色,眼先棕色比较深,背和腰土棕色,上背棕色较淡,成一淡色环带,下达至胸侧,尾上覆羽灰棕,尾羽深棕,均略缀以黑色斑点,两翅的覆羽与背同,但各羽两侧缘部白或棕白、形成显著的纵纹。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眉以下稍沾棕,喉为沾土棕的白色,后胸以下为沾黄的白色,两胁个别羽毛一边具黑色纵纹。
藏雪鸡繁殖方式 >
每年4-5月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变得极为活跃,频频发出急速、高亢的求偶鸣叫,声似Gu-Gu。并伴随有扑扑的振翅声,尤以清晨频繁。群体也逐渐分散、配对。配偶为单配制,雄鸟为了争夺领域和配偶,常在岩石上相互啄斗,以胸相撞,直到将另一方击败。交尾后开始筑巢,每窝产卵4-12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灰褐色、淡黄白色、橄榄褐色和皮黄色等。孵卵过程全由雌鸟承担,幼鸟出壳1天即行走,第3天就能随雌鸟觅食,2周后就可以飞行了。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