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室制氯气时,加热氯气宜慢不宜快,温度宜低不宜高。
防止浓盐酸挥发。
MnO2 + 4HCl(浓) =加热= MnCl2 + Cl2 + 2H2O
(2)测定硝酸钾的溶解度时温度计要插在试管内,制备硝基苯时,温度计要放在试管外的水浴中。
测定KNO3溶解度时,测的是溶液的温度,所以要放在试管内。
制硝基苯时,测的是水浴的温度,即反应条件的温度,所以,放在反应试管外,但是是在水浴烧杯内。
(3)不能用瓷坩埚灼烧烧碱
瓷坩锅,属于硅酸盐制品,其中含有SiO2,能与烧碱NaOH反应。
瓷坩锅不能灼烧具有强碱性的物质都是这个道理,如Na2CO3也不可以。
只能用铁坩锅。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 + Na2CO3 =高温= Na2SiO3 + CO2
(4)不能用碱式滴定管盛装高锰酸钾溶液
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腐蚀碱式滴定管上连接的橡胶管。
方程式不好书写,是橡胶制品被氧化。
(5)氯气实验装置的末端不应增加饱和食盐水的洗瓶来吸收氯气防止空气污染
饱和食盐水不能吸收Cl2,应该用NaOH溶液吸收。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6)用废铁屑制硫酸亚铁时,先将废铁屑放在碱液中加热1~2分钟
利用Na2CO3水解显碱性,并且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碱性增强,来促使废铁屑表面的油脂的水解,以除去油污。
Na2CO3的水解,CO3^2- + H2O HCO3^- + OH-
HCO3^- + H2O H2CO3 + OH-
在碱性条件下,油脂水解到底。
(7)误服铜盐、汞盐等重金属盐,要立即喝豆浆、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豆浆、牛奶。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在重金属盐的作用下变性而形成沉淀,将这些重金属沉淀后,再排泄,而除去。
(8)金属钾、钠起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及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
K、Na的性质很活泼,甚至可以与CO2等物质反应,同时,K、Na的燃烧生成物Na2O2、K2O2、KO2等也都能与CO2反应,生成O2,所以,只能用沙子灭火。
4Na + 3CO2 = 2Na2CO3 + C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9)燃烧的酒精灯不能用水灭火
酒精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面上,既没有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又随着水的流动,会使火势扩大。
(10)温度计不慎将水银球碰破,为了防止汞蒸气中毒,应用硫粉覆盖
利用S与Hg常温下就可以化合,将Hg结合成无毒的物质。
Hg + S = HgS
(11)为什么碎瓷片能防止暴沸?
爆沸,是因为溶液中突然产生较大的气泡而造成的,加入碎瓷片等稳定的固体后,便于液体在固体的表面形成小的气泡,沸腾,而不会爆沸。
(12)求氧化镁的颜色
白色固体
(13)求红磷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
剧烈燃烧,放热,生成白色烟雾。
2P + 3Cl2 =点燃= 2PCl3
2P + 5Cl2 =点燃= 2PCl5,或者,PCl3 + Cl2 = PCl5
化学的基础知识,初三学生看看!!!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
概念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实验基本原理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要研究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实验的关键、操作的要点,进而进行实验的设计、改造和创新。 所谓实验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实际上物理课中所学过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中只要含有某一物理量,则该规律、该公式就可作为研究或测定该物理量的原理基础而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如欲测定重力加速度,就有多种可依据的原理、方法:可利用单摆测;可利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测;可利用平抛物体的频闪照片测;可利用物体在长真空管中的竖直上抛运动测……设计原则 1、科学: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
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
2、可行:可行性主要是指从仪器选取、实验条件和操作等方面来看,实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3、安全: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仪器、人身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成功率高. 4、简便:实验便于操作、读数及数据处理. 5、精确:实验的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若有多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应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表述内容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 一般有两种题型:: 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 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 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 3.因变量获得的原理. 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例题剖析 2007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请说明理论根据。 解析: 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
“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