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
原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文:春天到了,借着明媚的春光,又闲来无事突然兴起,去拜访一位有人,谁知,敲了半天的门都没人理睬,想必是他怕来人的鞋把院子前小径上苍苔踩踏损坏,于是我绕过那些花草和苔藓,小心翼翼走到门前,敲了一会门还是没有人开,我想这次应该是白走了一趟,心中十分的扫兴,但是无意间的一抬头,却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外,粉嫩欲滴,煞是好看,此刻,已完全没有了失落感,我的朋友一心不想让他人欣赏这春光,却不知,真正的春色是关不住的。这时,我仿佛已置身园中,心中有无限美好向往,看见无数花花草草,莺莺燕燕都随春天的脚步舞蹈,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留有遗憾的美才是最美。虽然错过一园的春色,但留给我无限遐想的空间,满园春色尽在我心中,这一趟真的没有白来呀。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说“安” 心安者,成万事。
——题记 观花者心安静待,才能看到昙花惊人的美艳;采药者心安静寻,才能找到举世难求的灵芝。生活中,处处需要心安。
遭遇坎坷时,需要心安。李白被贬回乡,却豪放不减,安心享受难得的自由。
于是,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与大气。苏轼被流放海南,却悠然依旧,安心享受难得的悠闲,于是,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在。
李白、苏轼仕途失意,但内心却并不为之所动,而是依然心安自在,快乐满怀,于是,成就了他们驰骋诗坛、流芳千古的风流。身处逆境时,需要心安。
史铁生,二十一岁时双腿就瘫痪,但他却并未被吓倒,而是安心于写作,终于成为现代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但她却并未被厄运击垮,而是安心练习盲文,终于成为生活的强者、世人学习的楷模。
史蒂芬·霍金,全身仅有两根手指能动,但他却并未消沉,而是安下心来,努力用两根手指写书和工作,终于完成了《时间简史》,让世人惊叹。他们,都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然而,他们却用内心的安然和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了生活中的万幸者。
让心灵安定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打算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的心下跪的人。
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社会意志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笼辱不惊,内心安然。
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不会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它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存在着。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好有坏,能力也有大有小,让每个人都发出一样的光、散出一样的热是不现实的。
但是让自己守住心灵的安稳,以真诚和坚强去面对生活,这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基本的人生目标,它让我们的人生因此而变得纯净起来。 前方也许乌云密布,与其无方向地乱窜,不如安心静待并不断积蓄能量,待准备好,调整好,以一颗安然之心,借风之势、山之力,还怕撑不出个晴空万里?朋友,携一颗安然的心,快乐出发吧!梦想,就在不远处。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深刻、文采飞扬的议论性散文。文章的亮点是:(1)始终扣题。
开头就摆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它分层论述,篇末点题,呼应开头。(2)结构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先总论,后分论,再总结,条理十分清楚。(3)语言简练。
全文语句流畅,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不仅如此,文章不断变换句式,从而避免了单调。
当然,白璧微瑕,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子都很恰当,也较充分,但对所举的例子均缺乏具体分析,这使文章少了些光彩。 心若净土,是我们最神洁的地方;心若蓝天,是我们自身最美好的地方;心若浮云,是我们自身最纯净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园…… 曾经在爷爷家住过几日,在家的附近有一座寺庙。
一天,我与哥哥到寺庙参观时,奉香的人络绎不绝。望着神座上神态安详的佛像,我的内心忽然平静了。
这是一尊怎样的佛像啊!它的双眼微睁,给人一丝神秘之感。神态安详的它,似游离在浮云之间,似乎看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破红尘,向往着西方极乐世界。
看到这儿,我的内心砰然一动,被它深深地折服。这种感觉仍留于我心中,使我为它所倾倒,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古代,陶渊明被贬之后归隐田园,每日倒也清闲。在写《归园田居》时,望着南山,不觉产生了感叹;此时,他的内心是安逸的。
路游,在乾道二年春,朝廷以“交结台柬,鼓唱是非,力说张俊用兵”的罪名,把他的职位免去,让他免去回家。然而,陆游在归家初期又写下了“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这句词,抒发了自己的豪情,表明了他高尚的情操;此时,他的内心依旧安逸,凸显了他旷达、乐观之情怀。
当今社会,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他虽掌握着一些权力,但他踏踏实实地做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对于社区,他经常走动,且按时慰问孤寡老人;司机向他反映上公厕难的问题,他点点头,数日后,一间间公厕盖起来了,且全部免费开放。人民都很喜欢他。
在他看来,群众的问题,就是他的事,他要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把事干好,才对得起老百姓。此时,他的内心是纯洁的,是一尘不染的。
心安,成就了他,成就了社会。 但在好的背影下,一些不堪入耳的事正在发生。
一些上级领导,由于掌握着权、钱,胆大妄为,将百姓的血汗钱用于自己的开销之中,做着违法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他们仍不免进入监狱痛苦一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这些人正是由于内心的“不安”,才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由此,心若安,何事能相干?社会何愁不会变得美好而又和谐呢?。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春天真的来了,在池塘里,在田野上,在天空中,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大自然的景色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晴天里,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身上,软绵绵的春风拂在脸上,既温暖又舒服:在下雨天,时不时炸响一阵阵春雷,既惊险又刺激。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里人们的心情更美。佝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欢快的笑脸充满着希望。公园里又热闹起来了,照相的青年人,钓鱼的老人,捕捉昆虫的小朋友,一个个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
春天里人们更忙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地穿梭着忙碌的身影,乡村的田地里,农民们在播洒着希望的种子。教室的墙壁上贴着新学期的课表,一本本新书中,有好多好多的知识果实等待着我们去采撷。
我热爱春天,我喜欢闻到花儿的芳香,看到大树的新绿,听到小鸟的欢唱。我热爱春天,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新的希望!
心灵净化处
东莞小桔灯作文学校 初一 刘源
校园的中心,传来一阵淡淡的书香,虚无飘渺,却又沁人心脾。
放学了。不觉间,脚步细碎,我又来到了这里。图书馆迎风傲立,这蕴藏着无价之宝的圣地,为人们支撑起这心灵的净土。
我走了进去,那股冉冉的檀香,透过书的扉页,透过书柜的夹层,透过我的皮肤,传到我的每一根血脉和神经。那棕红色油漆的装修,使图书馆整体与这儿的书香相呼应,使人很想沏杯热茶,坐下来,展开丰富的遐想。
想,那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中国……
迷雾散去,远处楼阁之上,站着一个书生,眺望着远方的江水,轻吟着自己的诗歌。好一个苏东坡,好一首念奴娇,好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那远方的流水,依旧湍急,亘古不息。
流水,流水,李清照乘着小舟,迷醉的她误入藕处时惊起一滩鸥鹭。“扑棱棱”地飞呀飞,飞到一个美丽的、风雨过后的早晨,卷帘人说“海棠依旧”,她摇头笑着道:“应是绿肥红瘦”。美丽的海棠,飘啊飘,飘到北宋末期,此时的李清照,只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怀与凄美。
走进图书馆深处,翻开一本书,我接受精神的洗礼。
鸦片战争的军火焚烧在中原的大地上,日本侵略者开始对神圣的中土进行大肆的侵占和屠杀,九一八,九一八,无助的人没了家。命运如何,结局如何,罪恶是否洗去,只有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才知道。
反抗!站起来就不是东亚病夫!为了家园和祖国,不惜一切!
这样,我彻底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净化。而校园的中心,那心灵净化处,檀香,生生世世,经久不衰。
03中文(1)班 李翠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人类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的源头。无论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柔美与朦胧,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烈壮怀,都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无论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地奇景,都把奇妙的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中国的诗歌承载着无穷无尽的丰富意象和深刻思想,源源不息地流传下来,牵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情思,成为民族的瑰宝。
中国的古诗是伟大的。
跨越了千年,曾经美丽富饶的楼兰古城只留下历史的碎片,一度震撼人心的中原逐鹿已成过眼云烟,而古诗却不曾生出铜绿。那毫不起眼的片言只语,在时空的涤荡下,焕发着生命的异彩,昭示着生命的蓬勃不息。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内容早已不再拘泥于“诗三百”了,但是中国的诗歌难道就因为这样而该被我们淡忘吗?不!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内涵与风韵,王维王勃王昌龄的素养与才情,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替代的。诗,在文化源流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用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艺术,喊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声,它古老得那么年轻,却又年轻得那么悠久。
中国的古诗是美的。
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荡胸怀,杜甫望岳时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而《关雎》中,“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细节,王禹锡“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隐语,长生殿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悱恻,则把不同的爱情展现在我们眼前;至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与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则让我们看到了同一个凉州的不同风貌。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我们已无法回到历史的现场,然而透过古人的诗,我们看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糜烂,听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领略到了“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张扬。踏着诗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看到了真、善、美、丑与恶,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的诗,凝聚着古人深刻而真挚的思想,从儿女情长到家仇国恨,从伤春悲秋到抨击时弊,它深入到生活的每一方面,留给我们的是令人折服的智慧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古诗如美酒。
香醇的美酒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芬芳,而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诗歌,会在时间的考验下更显价值。美酒让人迷醉,诗的魅力也让人无法抗拒。我们乐于接受通俗的大众文化,但是,当我们一遍遍地诵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或是“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会惊叹,为什么诗总让人回味无穷呢?也许,今天的我们已不能想象胖墩墩的扬玉环是如何与“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联系起来的了,但是,这许许多多的诗句,给我们的美感享受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不管文化如何发展,不管我们的审美观如何变化,中国的古诗,总是以其独有的风姿屹立于文化之林,时空改变不了它,却让它如古旧的美酒,香气四溢。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里的一字一句飞越万重山水,传达着先人的思想情感,描述着历史的点点滴滴,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时间失去了准则,空间失去了距离,博大精深的中国诗歌打开了一扇古今交流之门,它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将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