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苏东坡,已好久没有与自幼出家的佛印,在一起作诗对句了。这一天,苏东坡亲自步行到佛印的寺院,见到佛印就谈笑风生,一再要求与其作诗对句。佛印扭不过只好答应。
他俩来到上房,佛印叫徒儿泡上茶,两人对面而坐。
苏东坡抢先说:念善填平沧海。佛印对到:生恶地动山摇。
苏又说:心地拳大小,唯撑大千界。印对:大千微尘子,风吹飘虚空。
随之苏说:道道不离方寸间,人歇名号不得闲。印对是:所动皆是妄心造,无生涅槃何有心。
苏接着说:唯佛亦有三不度(无缘、无善、无信)。印对说:名号无别度尽人。
两人都相视之一笑,喝了口茶继续对句。
苏说:六度万行增智慧。印对说:凡夫唯住名号中。
苏问印:你天天行持念佛吗?印答说:吃喝睡觉样样作,时时唯佛在念我。
苏又问:何知是佛在念你?印答说:是佛住在心想中。
苏又问说:我也按佛经中说去认真修行,可就是心中老是疑,往生不得决定?
印回答说:读懂自己,法要契机,不顺佛愿,何生决定。
苏至心请教说:何顺佛愿往生决定?印答说:专念名号,佛施决定。
苏东坡非常满意感谢佛印的开示,随口而说:生死只当风吹帽,无惧无恐平常心。
佛印听后笑笑回对说:风吹光头本无帽,不念生死何有心。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妖魔不敢当。——佛印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苏轼
在宋代的笔记文中有一个特别好的故事记载。又是说到苏东坡和佛印,这一对冤家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世象情景,但他们有自己的解读。有一天两人结伴出游,走到一个随随便便的木匠铺,看见这个木匠呢正在那儿做家具,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佛印一见,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妖魔不敢当。
这话说的是墨盒,他说我的这个房子,有一间租给了转轮王,墨盒里不是有个轮子吗,然后能把这线给拉出来,他说我拉出一线路的时候,天下妖魔不敢当,为什么呢?这个墨线就是所谓规矩的矩,这一弹它给出来的就是正直,墨线代表的就是正直与准则。所以他说在这样的一个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出来的。这就是人心中的这间房,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要不超越,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
接着苏东坡就说: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那么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有时将来就是我自己随心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其实你们别人听不到,我的心智可以听到的声音是尽出天下无声曲。那么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架琴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个风景,每到一处地方,心中有一种悲悯之情,有一种欢欣之意可以流露出来。
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中国给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这就叫做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就是指一个君子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象一个墨盒弹出的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摆在那里作为底线;而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个艺是艺术的艺,也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一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游万仞可以凭借的音乐,那么他在一个寂寞的世界上,他还会不甘吗?那么他面对所有纷纭的世象时候,他不能超越吗?
佛印的诗作为谜语谜底就是墨盒(墨斗)
苏东坡与苏小妹互相嘲笑的诗句是: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首诗是苏小妹所作,前两句是嘲笑苏东坡额头扁平,意思是:如果要在哥哥的额头间赶路,一定是地面平坦,要走三千里。遥望眉毛的距离,比云汉还要远。后两句是说哥哥脸长,如去年流下了一滴泪,今年还没有到腮边。
苏东坡曾经嘲笑苏小妹额头突出并且面颊凹陷,于是作了一首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看到此诗,十分难为情,但是不甘示弱,当即又作了一首诗嘲讽回去: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首诗是说自己的哥哥苏东坡胡子蓬乱、不修边幅。不过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滋滋地作了上述的诗。
扩展资料
苏小妹在民间传说中,一直是聪慧的形象,与苏轼也经常是互相嘲笑,苏小妹与苏轼的其他故事有: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苏东坡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苏小妹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ث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游山西村】等。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性至孝,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以“涤亲溺器”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黄庭坚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
佛印禅师(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浮梁(旧属江西省鄱阳郡,今属江西省景德镇市)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
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境内)日用为师,学习禅法。十九岁登临庐山,参访云门四世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1010~1071),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师赞叹说:“骨格似雪窦,后来之俊也。”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历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县境内),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曾四度住南康云居山,接得四方云衲。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禅师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乐为人所传诵。例如,南宋时出现题为宋苏轼撰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所记皆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往复之语。
宋朝和尚佛印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
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若是谁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南宋时出现题为宋苏轼撰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所记皆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往复之语。
狗啃和尚骨
有一天,苏轼和佛印一起泛舟湖上,一边看风景一边喝酒吃肉,十分快哉。两人说笑间,苏轼突然看到岸边有一条狗在啃骨头,于是灵机一动,给佛印出了个上联“狗啃河上骨”,这个上联一语双关,其实是“狗啃和尚骨”,佛印听了却不答话,寻思了片刻,将手中的扇子扔进了河里,这扇子是苏轼送给他的,上面还有坡仙提的诗,苏轼愣了片刻后哈哈大笑,原来,佛印已经用行动做出了回答“水流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又一日,苏轼去金山寺找佛印游玩,到了之后却发现佛印不在,开门的是个小沙弥,苏轼平日里跟佛印斗嘴总是吃亏,这次看他不在,就存心想要逗一下这个小沙弥,于是开口问道:“秃驴何在?“没想到这小沙弥跟师傅一样,十分机灵,他左顾右盼,正好看见有一头驴在不远处吃草,于是指了指那头驴对苏轼说到:”东坡吃草。“苏轼哑然失笑,果然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