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是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与腧穴,病因与病机,病情观察,防治原则,方药基础,中医临床辨证与常见病的中医护理,中医一般护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等。
《中医护理(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体现最新教学改革要求和理念,内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突出“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和“中医护理技能”两个方面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常用技能。《中医护理(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内容系统、全面,配有生动的知识链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章末尾还设有实用的能力检测,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中医护理(供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可供高职、中职护理与助产等专业学生使用。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培训方案对护理工作的作用。[方法]选取厦门某三级甲等中医院急诊科38名护士进行对照探究,分析记录其培训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效果。[结果]经过中医护理培训的实验组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显著。[结论]采取中医护理培训方案,可以提高中医院护士的护理能力,提高其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培训方法;护理;效果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疗系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模式转向人性化、整体化、细节化及科学化,要求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因此,重视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员工培训平台,是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我院急诊科近年来采用“结合临床,辨证施教”的中医护理培训模式,对护士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38名参与该项调查研究,事先征得其同意后,对其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中医护理培训,对照组依照医院章程进行常规培训。其中,实验组19名护士,年龄24~31岁;工龄1~11年;本科学历10名,大专科学历7名,大专在读2名;对照组19名护士,年龄24~33岁;工龄1~14年;本科学历10名,大专科学历7名,大专在读2名。培训开始前,对两组进行考核,分为笔试与实际操作两项,其中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5.2分、74.8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5.1分、75.1分,比较两组护士的年龄、工龄、学历及护理技能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 1.2.1 实验组 进行中医护理培训,培训时间为一个月,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0天,以循序渐进的培训理念开展中医护理培训。第一个阶段是理论知识巩固学习阶段,比如督促培训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针灸及推拿理论、中药方剂基本理论以及中医护理基本项目等,而除了进行灌输式的硬性理论学习,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指导护理人员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1],使其自主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中医常识,对其日后的中医护理有很大帮助,并且对硬性知识的储备能够提升其专业技能;第二个阶段是理论结合实践阶段,首先是进行3h的理论知识学习,培训主管人员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进行浮动调整,之后就是实践操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领与指导,间接的将其实际工作经验以教学的形式传输给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之后护理人员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与前辈的经验开展实践操作,该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与临床护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抓住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点,进而掌握中医护理的精髓所在;第三个阶段是能力提升阶段,单纯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仍是无法胜任中医护理工作的,因此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所以此阶段就是要让护士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培养其处理该类事件的能力,锻炼其突发应变能力,并且指导其从全局出发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法与应对措施,提高其中医护理能力[2]。而在这三个阶段的培训中,要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督促,比如进行随堂小测,自制试卷测试;再比如针对个别护理案例,可以鼓励护理人员进行自主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培训人员则进行点评,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1.2.2 对照组 按照我院的相关培训章程,对其开展常规培训。 1.3 观察指标 培训一个月后,对两组护士进行考核,仍然采取笔试与实际操作考核,笔试内容主要为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考核主要考察护士的中医护理能力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3]。之后进行一个月的临床护理考核,目的是统计患者对护士的护理认可度。笔试与实际操作考核以百分制,统计两组护士各自的平均成绩,而患者的护理认可度以调查问卷形式统计,以非常认可、认可、不认可进行记录。 2 结 果 实验组经过中医护理培训的笔试平均成绩为94.8分,实际操作平均成绩为98.3分,且经过一个月的临床护理,患者认可度高达95.00%;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后笔试平均成绩为86.1分,实际操作平均成绩为85.3分,且患者认可度仅为75.00%。比较两组笔试与实际操作成绩和患者认可度,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培训后两组护理效果分析 组别 例数 笔试平均成绩(分) 实际操作平均成绩(分) 患者认可度(%) 实验组 19 94.8 98.3 95.00 对照组 19 86.1 85.3 75.00 3 讨 论 就目前各个中医院的临床护理情况来看,负责中医护理的护士由于自身知识基础与经验的不足,对中医护理疗效的发挥起着很大的阻滞作用,所以要想使中医护理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急性发作、症状明显者,首先要求患者平卧。
其次,应根据不同 的治疗方式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就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而言,主要为热 敷护理和牵引护理。
热敷护理:(1)防止烫伤:对于老年人、活动不便及感觉迟钝的患者,避免热敷时温度过高而烫伤。 (2)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俯卧位时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 化,遇有头晕、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时,应立即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防虚脱:由于治疗室温、湿度较髙,加之熏蒸时较高的药液温度,特别是夏季,应防 止患者出汗过多发生虚脱,及时观察、询问患者,熏蒸时有虚脱迹象时及时给予淡盐水口服。 (4)防受凉:尤其是秋、冬季节,热敷后应擦干局部,毛巾包裹保暖,休息片刻,预防受凉 感冒及寒邪人侵受损部位加重病情。
腰椎牵引护理:(1)牵引前宣教:向患者讲解牵引作用、牵引中的感受、牵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即使出现一些不适时,也不至于增加心理负担。 (2)牵引的重量适度:一般为患者体重的1/7〜1/10,避免牵引重量过重,反而损伤患 者,加重病情。
(3)牵引的时间及频率:一般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不可单次牵引时间过长 或每天牵引次数过多,反而加重病情。(4)定时巡视:询问患者牵引过程中是否有不适,并观察牵引带是否松弛、患者的姿势 是否正确等。
培养学生应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从事涉外护理、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专业外文编辑翻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中、西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 3.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涉外护理英语;具有较熟练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熟悉并掌握涉外护理的基本知识。 4.应用中医护理的辨证观、整体观理论和现代护理知识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5.掌握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 6.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7。
有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例如:病人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口渴欲饮、手足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病程较长,表现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舌质淡、胖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属虚证,病位在肾;病程较短,表现高热,精神尚佳或兴奋烦躁,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 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损伤相关脏腑,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
在基本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病因的基础上,才能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护理法则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
这决非一日之功,须在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
气虚发热是正气亏虚,虚阳浮动,以低热日久,劳累更甚,食少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气虚发热的中医护理: ①注意保暖,但要防止自汗过多而亡阳。 ②要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防止劳累后病情加剧。
③中药宜温热服,服后要休息片刻,并加盖衣被,使微微汗出。 ④此证体虚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如薏米、山药、茴香、山楂、牛奶、蛋等,避免腻滞之品。
⑤气虚患者常服补中益气汤或丸药,达到益气甘温除热之目的,但要注意有外感时暂停服。若素体阴虚,虚不受补者禁用,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胃肠灼热,口舌鼻部生疮舌红苔燥应停药。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
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
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
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
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
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