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美带着一双不再挑剔的眼睛和一颗宁静的心灵,我出去寻找生活的美. ——题记
生活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从你走进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里,从你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这首歌的旋律开始谱写:从那一个个小音符,你感觉到是美丽和温馨,不由得从心底去欣赏这充溢着美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美。
我发现了美,生活的美。蜿蜒于群山中的万里长城是一种气势磅礴的美;巴黎铁塔是一种竦峙的美;丽江古城是一种典雅的美;威尼斯水城是一种浪漫的美;波浪滔天的大海是一种浩瀚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
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了季节更替的轨迹,夏季收起她色彩斑斓的行囊,留给了我们满眼金黄的美丽.我站在溪边,并不想惊动水里游动的小鱼,更不想打破那一泓宁静的美好,只想慢慢地感受阳光倾注于我血液中的活力。这时,美就在我身边环绕,那时大自然的美丽.
来到宽敞的校园,青春就在这里横冲直撞,他们在打篮球,她们在荡秋千,飘开的裙脚倾诉着青春的飘逸.一福秋日青春图.率真的青春之美,鲜艳的青春之美,在我的眼前尽情绽放,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莲,这是青春的美丽.如果我可以选择青春的位置,我希望让它至于生命的最后,因为这可以使生命永远在哪个灿烂的季节中定格. 踱步走国老师的窗外,亲爱的老师,您还在为我们批改作业,家中的亲人和孩子都等着您呢.您就别为我们费心了,多么好的老师,多么美的景象啊!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又回到了家.楼道里亮着灯,这肯定是爸爸怕我不敢进来而专门为我开的灯,还没进门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我无以回报,你们是普天之下最美丽的人,你们倾注在我身上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最美的爱.
生活,就是如此的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美却是无处不在,这就恰到好处地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去适时捕捉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为心灵开一扇窗,让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现在你眼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荷才露尖尖角”文章里出现过的哦~~~
初三的 初三的
四季变幻,斗转星移。万物都在变化。不变的是藏在我心中的那份情愫。
第一次与你邂逅,我便深深地爱上了你。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把懵懂的我带入了宛如童话一般的世界。我想象着,在初春的清晨,雄鸡啼破了拂晓,我望着窗外缤纷的落花,心中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我们之间有着很深的缘分,使我对你一见倾心。儿时的我们真可谓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对你的爱愈发深厚。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捧着一本《宋词全集》,与你一同漫步于湖畔,看到落花飘零,我会想到易安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曾经,我把亲手摘下的桃花撒入水中,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当时的我总有这种幼稚的想法,直到现在才明白这句诗只是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心境罢了。你的魅力竟如此之大!
你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唯有真爱追随你我穿越了无尽的时空,你带我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了解了古人的情感。
曾经,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把我带回了楚汉相争的战场垓下。你让我亲眼目睹了霸王别姬的凄美和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壮。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乌骓马的吼声凄厉哀伤。伴着四面楚歌,寒风打在士兵的钢刀上,发出铮铮雷韵。乌江岸,记载的永远是项羽的血。这首《垓下歌》是项羽的绝笔之作,却把当时的场面再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你增长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情感,让我有机会和那么多古人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你让我在困难时找到勇气,在绝望时看到古人的作为,从而化悲痛为力量。尽管我们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但是我会去了解你,我会更加珍惜我之间这段穿越时空的爱恋。
我不后悔当初与你邂逅,与你相知。我还要和你一起面对未来,面对种种挑战。
诗词,我今生与你相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剑桥的国王学院里,品一杯香郁的清茶,细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帘美景,这是我美丽的梦。
碧波荡漾的康河,横贯典雅的剑桥,两岸学院林立。泛舟在康河上,划破河水的平静,荡漾欢悦的心情,扬波逐梦。徜徉在数影婆娑的小路上,与牛顿穿越时空的邂逅,感受康桥的书卷气息。在苹果树下琢磨,梦想有一个苹果掉在我头上,发掘我的灵感源泉,让我发现万有引力。以努力拼搏的优异成绩,到当年牛顿的房间住宿学习。空暇时,倚坐在康河边,用最优美的文字把《再别康桥》续写成美丽的故事。这是我儿时就许下的愿望。
太阳在康桥的蓝天里灿烂,月亮在康河的清水中倒映;透明的岁月在康河的涟漪上泛过,尘封的往事在河底的水藻间穿梭。这里,浪漫得让阳光眷恋,让云彩徘徊,让诗人咏叹。这里是旅行家的旅游胜地,是芸芸学子的梦想殿堂,是众多伟大名人的母校。我踏着轻盈的步子,在横跨康河的数学桥上悠闲地散步;张开双臂,在树上嘶哑的蝉叫声中飞跃;扭动柔软的身体,在康河清澈的河水上轻轻起舞;在古老的剑桥镇上骑自行车,领略康桥的文化,感受康桥的风情。
因为康桥,我才有动力奋斗;因为康桥,我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因为康桥,我才拥有美丽的梦;因为康桥,我才将网名改作“康桥之梦”;因为康桥,才使我的人生充满希望!
康桥——我的求学梦!
陆游日记
公元1179年月5日艳阳天
我心怀敬仰,重访孔明府。这里有山松绿草,这里有红花古钟。轻踏苔痕上阶绿,逼人山色入眼帘,触摸案犊之轻尘,思绪激越;倾听幽幽之钟鸣,心境空灵。此刻,颇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之感。远处百灵吟唱着孔明的战绩,似万鼓齐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脚下青草舞动着今日之回忆,忆三顾茅庐,羽扇纶巾。遥想北方边疆的战事,心中不由咏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إ
公元1200年11月4日雷雨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今,身已垂老,心却依旧在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眼见北方告急,而我却不能上阵杀敌。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用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每当思念故乡时,只能抓一把诗解谗,我只能用诗歌守望心中的夙愿,只能让诗歌随金戈铁马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搏杀间,用豪迈填补内心的空白。
公元1210年12月1日暴风雪
此刻,我已是气息奄奄,儿子急为我请郎中,我坦然拒绝。山外青山楼外楼,如今的南宋还是歌舞升平,丝竹乱耳。人们沉醉在醺醺的酒意之中,整个城池被泡得酥软软的,早已经不起风雨之敲打,这种漫溢的腥味无异于在我孱弱多病的身躯上又砍上几刀。国人早已不读诗,不问国事,他们麻木得想与世隔绝。惟有我,依然要用犀利的诗歌化作锋锐的长戟,用讽刺的语调化作飞驰的利箭,用警戒的话语化作坚硬的盾牌,一齐抛向北方的天空!我要用满腔热血,化一道彩虹,坚守国疆故土。我深知我气数将尽,但希望吾儿切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大明宫的废墟上
那是个恢弘、大气、才华横溢的王朝。在时间的那一头,屹立着大明宫,奢华、靡丽,弥漫着粉黛与胭脂的芳菲;在时间的这一头只剩杂木丛生,荒草萋萋。在时间的那一头存留着太宗睿智英明的身影,武则天威慑天下的气魄,一个王朝繁华兴盛的荣光;在时间的这一头惟有变迁、空寂与沉默。
金戈铁马,战乱、割据,正中了“合久必分”的古老咒语。唐朝灭亡了,走向大明宫的废墟深处……
然而,一切都灰飞烟灭了吗?不。你看那大明宫的废墟之上,总有生命在拔节而起,伴随花香溶解在空气中,被风满世界扬洒了去。那不是唐人的灵魂,唐人的思绪么?是的,唐朝只是躲到了时间的背后,而那些历史的印记,文化的积淀,那些唐人自由开放的浅酌低吟或是引吭高歌,何时销声匿迹过?是的,没有。从来没有。唐诗,一首首艺术与智慧的奇葩,便是唐人乃至唐王朝跨越时空的载体。
没有哪一个王朝有过这样的辉煌与气度,中外交流,三教并存。象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虽批评了皇帝,也并未犯忌讳;至于戏人,更可在皇帝驾前嘲笑三教的祖师爷。自由的空气到处挥发,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诗人们都有些自命不凡,于是李白歌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笑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甚至隐居的孟浩然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也正是这一切,赋予了唐诗的兴盛,赋予了唐诗最独特脱俗的气质,赋予了唐诗以至于唐王朝本身跃动不息的生命力量。
然而说到唐诗的生命力,除了提及它创作背景的开阔与空旷,更离不开对诗体本身的剖析、理解。且不说这些格律、绝句的音乐美,语言美,就单是它们整齐别致的文字所传达出的意境,便已足以让它们名垂千古,代代流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意境之绝自古有名。出使边塞望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他挥笔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无十字,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难怪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壮观”的我名句。(眼前俨然一幅如生的边塞落日图:茫茫沙漠,烽烟直上,悠悠黄河,落日正圆。苍凉萧瑟,大气、粗犷。)又如一首恬静奇丽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有的情与景都融合到一个月色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是安静的,却不死寂。在无人的月夜中,有一闲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啸。如此意境又怎能让人不陶醉呢?再说王昌龄的“缭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直言,却勾勒出无边的意境,令人“思入微茫”。
可诗毕竟不仅是艺术的塑造,更是诗人灵魂的自白,心灵的梦呓。唐诗的生命不息,更在于诗中之情,诗中之魂,诗中之个性。诗仙李白豪情大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如此浪漫豪迈,舍他其谁?他手提一壶酒,款款而行,于是有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豁达;虽一生怀才不遇,却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保持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即便抒愁,也不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风度。而不同于这位浪漫主义大师,杜甫则是名现实主义的斗士。“至君尧舜上,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为国尽才的出仕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的忧国忧民之思。然而始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空悲切。而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哀叹,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更是字字含情,声声催泪。又怎能不让人铭记?
也许唐朝的诗人天生的这样善感,这样风流,这样多才。踏入滚滚红尘,顺也好,逆也罢,只是各自走着自已朝圣的路。一首首唐诗是他们用生命去书写的,勾画着生活,描摩着自然,见证历史,记录着心潮的起起落落。有喜,有悲,有忧,有怨,浓缩着一个王朝的背影。
是的,我从来都不觉得唐朝的生命终结了,即便面对大明宫的废墟。有那片颓败的废墟上,总有那样一群不灭的灵魂,唱着朝圣的歌。
那些不死的诗句便是经典,便是永恒。
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以一句古诗写的作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飘飘,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人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2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怀揣着令欧阳修也“不觉汗出”的才气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与政治抱负,他直言陈谏,要求革除弊政。
“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更以一句“豆叶几时黄”道出了心怀天下的胸襟与“猛志逸四海”的拳拳报国心。 然而生性率真放荡不羁的他并不能得到朝庭的重用,反而被一群官场上的奸佞小人陷害,弹劾入狱,最终酿成“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苦难可以沉沦人,却也可以成就人。 “ 缺月挂疏桐,缥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的,黄州的赤壁给苏轼从高峰到低谷的落差,苏轼回赠以淡然,他躬耕于荒地,筑茅屋,体会大自然的原始意味,自得其乐,独享这份难得的恬然与淡定。
于是在赤壁,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赤壁那浩荡东去的大江,洗去了苏轼原有的光环,苏轼回以一份超脱。
他拄竹杖,履芒鞋,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回首向来萧度处”,只愿“也无风雨也天晴”。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赤壁上那一片赤红色的陡峭石坡隔绝了外界的嘈杂,而就在这里,苏轼成熟了,成熟了这灭寂后的重生。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外界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正因如此,赤壁注定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继往开来的对话。 是的,苦难没有磨去他的才情,反而使他成就了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是一种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宽厚的人格,是一种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格。
他并非居住于山坡上,而是居住在自己的人格里。他在翁牖绳枢中体验生之快乐,在颠踬的人生中保持活的尊严,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找到绿洲,在人生坎坷中,在生命不堪承受的苦难中,他一蓑烟雨任平 生! 6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