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调查时,调查者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实本身,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事实,如实记录、收集、分析和运用材料。调查者在实施调查计划时,对调查对象不抱任何成见,收集资料不带主观倾向,对客观事实不能有任何一点增减或歪曲,这就是教育调查中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从事调查研究最基本的一条原则。
2.实证性原则。
实证性原则指调查研究的结论及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观点,都必须为真实、可行的资料所充分支持。在调查研究中贯彻实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
一要调查报告以资料、数据为依据,观点、意见、建议等不能凭空臆想。
二要调查所产生的结论既来自于调查材料,真实可行,又要避免以偏概全,以局部的、零散的材料说明总体、全面的情况。
三要尽量用定量资料说明观点。在调查过程中要坚持对调查材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不能使用“也许”、“大概”、“差不多”等词句。只有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真实、具体地反映现象。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调查任何教育教学客观现象,都要从系统整体性出发。调查研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事物放在一个系统内,从整体来分析。
遵循调查研究的系统性原则,主要要求是:①调查研究应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系统的边界要确定清晰;③要善于把一个系统分解为若干要素;④调查研究中要充分注意到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认识系统与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4.多向性原则。
多向性原则是指调查者在调查中,应该多角度、多侧面去获得有关的材料,即进行全面调查,注意横向与纵向,宏观与微观,多因素与个别因素的结合,使调查既是全面的又有代表性。教育调查的对象是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要注意了解对象以往的特点,也要调查他们新产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
5.灵活性原则。
在教育调查过程中,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如调查对象的地位、职业、年龄、性别等等的不同,或者调查题目、调查方法手段的不同,因而一定要适应情况的变化,注意灵活性,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灵活对待,随时调整,以保证取得可信的调查材料。
(二)调查的基本要求
1.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1)为人正直、谦虚、诚恳,待人热情,能关心、理解、尊重人,富有同情心,仪态端庄大方,避免生硬、苛求和盛气凌人。(2)教育思想端正,具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方法正确,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经验丰富。(3)具有组织座谈会和访谈的引导能力、记录能力和交往应对能力。
2.对调查者的工作要求。(1)能够透彻了解调查课题的实质及工作量,熟悉问卷、量表及有关资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施调查研究计划。(2)遵守教育调查的工作道德,如尊重被调查人的人格、隐私权,尊重被调查人的保密要求,不刺激和欺骗被调查者。(3)完整、客观地运用调查材料,不断章取义,“妙笔生花”,不假借别人之口,说自己要说的话。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的方法。
1、系统性原则。
很多人认为问卷设计很简单,只要把需要了解的事情变成问题和答案,根据逻辑适当调整先后顺序,问卷设计就算完成了。实际上这只是朴素的想法,基本上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围绕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设计指标体系,再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单个的问题和答案,最后根据问卷的逻辑、问题的性质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调整顺序。所以,问卷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系统性,在整体框架拟定的前提下,才能开始单个问题的设计,继而再由单个问题的衔接回到整体框架,也就是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
2、方便性原则。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设计问卷主要是希望通过对问卷所涵盖变量的统计分析,验证自己的研究假设。
所以,研究者希望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紧扣研究假设。但是调查对象考虑的问题却不是这样。
首先他们想到的是为什么会找到他而不是找别人做问卷,由此产生警戒性,不愿意合作;其次他们可能很忙,或者觉得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愿意浪费时间;再者问卷中的语言比较专业化、问题和选项难以理解或者问题的数量过多,使得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填不下去或者敷衍了事。这些因素很多时候是在研究者考虑范围之外的,但恰恰又是影响调查研究成败的重要方面。
所以,研究者在设计问卷时,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应该更多地考虑调查对象,是他们在愿意合作的前提下顺畅地填答。最好的状况是使调查对象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当然,这还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实际上根据样本的性质及调查对象的不同,还要考虑问卷的语言、问题的形式等。3、科学性原则。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是不可以价值有涉的,即不可以为了验证研究型假设而设计问题。
例如,问卷中的倾向性问题就不符合科学性原则。无论这种倾向性问题是以显性还是隐性的方式出现的,都使得调查对象的填答是在迎合研究者而不是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
问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研究假设,而研究假设的检验是基于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一份质量较高的问卷必然要在设计时就考虑到统计分析的问题。
具体说来,如果研究假设只包含一个变量,意味着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一般性的描述,那么只需要做关于变量诸多方面指标的单变量统计分析就可以了,只是在设计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对该变量的影响时,才需要考虑双变量统计分析。总体来说,统计分析的难度不大。
而如果研究假设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则意味着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解释和说明,那么除了单变量统计分析之外,需要做大量的双变量统计分析,甚至是多变量统计分析。因此,在问卷设计这个环节就必须考虑得更加细致一些,如在基本的研究假设之下还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假设,这些具体假设的检验需要用到哪些统计方法等等。
4、严谨性原则。问卷设计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首先,在提出研究假设之后,要展开探索性研究。做这种探索性工作的常见方式是设计者围绕所要调查的问题,自然地、随便地与各种对象交谈,并留心观察他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
这个环节常常为许多研究者所忽视,以致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针对性,理解能力弱的调查对象不知所云;在答案的设计上江郎才尽,不能穷尽所有的选项,有时候还会发生选项的交叉重叠,调查对象无所适从。其次在问卷初稿的设计中要严格遵循指标体系。
很多研究者要么没有指标体系,要么把指标体系作为摆设,想当然地进行设计,这样问卷的质量必然很低。再次是问卷设计要考虑调查资料的收集方式。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式包括自填式问卷和结构访问法,前者又包括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和邮寄填答法,后者则包括当面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问题的提法、措辞、长度和数量应当有所不同,否则会影响调查的效果和质量。
然后试调查这个环节。问卷初稿还仅仅是书斋里的成果,还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还不清楚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填答以及填答时会遇到什么障碍。
因此,通过试调查(包括客观检验法和主观检验法)可以了解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最后是问卷的排版。
排版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问卷设计无关,但排版的水平将直接影响问卷的填答。例如,有些研究者常常为了节省空间,而没有在不同的问题之间留出空行,或者将问题及其部分答案放在前一页,而将其它答案放在后一页,容易造成调查对象的视觉疲劳。
后者则是调查对象误认为该问题只有前几个答案,无法在问卷中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5、趣味性原则。
这一原则并非针对所有的问卷,但考虑到社会调查的普及,公众对社会调查的拒斥心理明显增强,研究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问卷的趣味性。由于内容已经确定,问卷的趣味性只能体现在形式上,而形式的趣味性又通过题型反映出来,即填空式、是否式、多项选择式、矩阵式和表格式的交叉使用。
如果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较高,还可以采用一些复杂的量表,如语义差异量表等。这样,问卷就不会因为仅仅是多项选择式而显得呆板。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
社会调查是社会“调查”和“研究”的简称。社会调查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扩展资料:
社会调查据其分析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宏观调查(如对国家,省,县或人口普查等大范围或大规模的调查)和微观调查(一般包括两三人或数人的小群体的查)。
据其调查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研究性的调查(为解决理论性或政策性的问题而进行)和工作性的调查(为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两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调查
1、目的性原则
问卷的主要目的都是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以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要。问卷设计人员必须透彻了解调研项目的主题,能拟出可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最多资料的问题,做到既不遗漏一个问句以致需要的信息资料残缺不全,也不浪费一个问句去取得不需要的信息资料。因此,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逻辑性原则
一份设计成功的问卷,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这样,能够使调查人员顺利发问、方便记录,并确保所取得的信息资料正确无误。
3、通俗性原则
如果受访者对调查题目不感兴趣,一般不会参与调研。问卷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问题适合潜在的应答者,要使被调查者能够充分理解问句,乐于回答、正确回答。所以设计问卷的研究人员不仅要考虑主题和受访者的类型,还要考虑访谈的环境和问卷的长度。问卷必须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一般应使用简单用语表述问题。
4、便于处理性原则
便于处理是指要使被调查者的回答便于进行检查、数据处理和分析。设计好的问卷在调查完成后,能够方便地对所采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检查核对,以判别其正确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可能出现调查结束,信息资料获得很多,但是统计处理却无从下手的难堪局面。
5、合理的问卷长度原测
调查内容过多,使得参与者没有耐心完成全部调查问卷。这是调查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一份问卷调查在20分钟之内还无法完成,一般的被调查者都难以忍受,除非这个调查对他非常重要,或者是为了获得的奖品的目的才参与调查,即使完成了调查,也隐含一定的调查风险,比如被调查者没有充分理解调查问题的含义,或者没有认真选择问题选项,最终会降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扩展资料
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所谓问卷是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份为进行调查而编制的问题表格,又称调查表。它是人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工具。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问卷调查
社会调查研究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原则、伦理道德原则。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它们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
根据不同的要素(目的、时序、范围、性质等),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描述型和解释型研究;依时序可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依调查的性质,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依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大类。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在调查方式、方法、适用范围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实地观察法 调查者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但因该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观察,需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
通常适用于对那些不能够、不需要或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进行调查。访谈调查法 该法是比实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调查的问题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差别较大,调查的样本较小,或者调查的场所不易接近等情况。
包括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电话访谈法等。但由于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且访谈过程耗时长、成本较高、隐秘性差、受周围环境影响大,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1958年冬天,彭德怀在湖南平江与群众围炉座谈进行调查 会议调查法 这种方法是访谈调查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故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比较常用。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
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了解到比较详细、可靠的社会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由于这种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调查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调查结论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
且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很难做深入细致的交谈,调查的结论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调查者自身因素影响等。问卷调查法 即间接的书面访问,该法最大优点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范围内,对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适用于对现实问题、较大样本、较短时期、相对简单的调查,被调查对象应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对某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调查、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现状的调查等。由于问卷调查法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该法不能代替实地考察,特别是对那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应配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完成。
专家调查法 这是一种预测方法,即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依靠其知识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和评估。最大优点是简便直观,特别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
广泛应用于对某一方案做出评价,或对若干个备选方案评价出相对名次,选出最优者;对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途径、手段及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估计等。抽样调查法 指按照一定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所得结果说明总体情况。
它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相对准确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组织全面调查范围广、耗时长、难度大,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和验证。
比如开展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流动党员现状社会调查等。局限性在于抽样数目不足时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典型调查法 指在特定范围内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调查样本太大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但必须注意对象的选择,要准确地选择对总体情况比较了解、有代表性的对象。如某地级市开展对区县市农村党员致富情况的调查,应选取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党员致富能力较强的县市作为典型调查对象。
统计调查法 通过分析固定统计报表的形式,把下边的情况反映上来的一种调查方法。由于统计报表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因此适用于分析某项事物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势。
如通过党员统计年报表,可以分析出某地全年党员的发展、转接、流动等情况,并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减情况,还可对下一步趋势作出预测。运用统计调查法,特别应注意统计口径要统一,以统计部门的数字为准,报表分析和实际调查相结合,不能就报表进行单纯分析。
如对某一个数据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报表中难以反映出来,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文献调查法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摘取,以获得关于调查对象信息的方法。
适用于研究调查对象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寻一种趋势,或弄清一个演变过程。这种方法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调查资料便于汇总整理和分析。
同时,还具有资料可靠、用较小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大效果等优点。但它往往是一种先行的调查方法,一般只能作为调查的先导,而不能作为调查结论的现实依据。
以上介绍的只是经常被采用的九种方法。事实上,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调查者经常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方法,而是相互交错、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