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
1. 标点符号停顿。
2. 语法停顿。
3. 感情停顿。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语法重音。
2. 强调重音。
3. 感情重音。
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 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2. 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高升调。
2. 降抑调。
3. 平直调。
4. 曲折调。
1、停连
“│” 一般停顿
“║” 句群停顿
“ -↓-”连起来读(忽略标点)
2、重音
“. ”轻读
“。”重读
“。.”连续轻读
“。。。。”连续重读
“───”尾音拉长
“─。─”两头低,中间高
“○─○”两头重,中间轻
3、节奏(语速)
“※”快
“⊙”慢
4 、语调
“一”平调
“↑”升调
“↓”降调
“↗”曲调
“↘”曲调
““>”渐弱
5、特殊技巧
“﹋” 颤音
“▽” 顿音(短促有力,富有弹跳性)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六)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七)分组读: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八)指名读: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九)表情读: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十)抽签读: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十一)对话读: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读: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新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 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读好一篇课文呢?这里我以《水乡歌》一课为例,浅谈朗读三步曲. (1)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 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2)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如《水乡歌》一课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 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3)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 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如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 么? (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一读(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 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 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另外,在指朗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给自己正音;在练读阶段要注意不用手指读,换行读时不要转动头,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在熟读了课文读得流利时,注意不拖腔带调,同时读书的声音要洪亮.。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
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
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
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
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
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六)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七)分组读: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八)指名读: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九)表情读: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十)抽签读: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十一)对话读: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读: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1、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稿件画面感的呈现
画面感的呈现,就是要将文章中所表现的画面,通过朗读呈现出来,让听众听到这段朗读能够联想到文中中所表现的画面。比如,在朗读一些表现香气的文章时,可以在读到表达气味的关键词时,稍作停顿,吸吸鼻子。给予听众想象空间。
距离:
“……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儿。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杨朔《荔枝蜜》
解析: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嗅觉引起的味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2、朗读时要注重朗读稿件中的逻辑顺序关系。
朗读时要弄清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体会和把握主次感、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总括感、转折感、因果感等多种感受。在朗读时,根据每句话的逻辑感赋予不同的语调,感情。让听众更加明白你所传递的感情。
举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解析:在朗读毛泽东这首著名的古诗词的时候,应该注重诗词中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不能用一个语调去朗读,应该逐句加强重音,把全诗情感的重点表达留在最后。着重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3、通过划分节奏单元,让朗读更具韵律感
朗读稿件中的每个语句都有节奏单元。一个语句可以是一个节奏单元,也可以有多个节奏单元。最小的节奏单元可以是一个词,较大的节奏单元也可以有4、五个词语或词组。
分节奏单元可以帮助朗读者找准停连的位置,攻破长句子朗读的难关,杜绝停顿断句不当的问题,同时,是自己的朗读具有韵律感。
案例:
“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
解析:上述段落,长句较多。很难把控朗读的节奏。但是通过节奏单元的划分,能够将长句分解变短。让你在朗读长篇段落的时候能够节奏得当。把握住分寸。
技巧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坚持实操。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
1、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稿件画面感的呈现画面感的呈现,就是要将文章中所表现的画面,通过朗读呈现出来,让听众听到这段朗读能够联想到文中中所表现的画面。
比如,在朗读一些表现香气的文章时,可以在读到表达气味的关键词时,稍作停顿,吸吸鼻子。给予听众想象空间。
距离:“……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儿。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杨朔《荔枝蜜》解析: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嗅觉引起的味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2、朗读时要注重朗读稿件中的逻辑顺序关系。朗读时要弄清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体会和把握主次感、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总括感、转折感、因果感等多种感受。
在朗读时,根据每句话的逻辑感赋予不同的语调,感情。让听众更加明白你所传递的感情。
举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解析:在朗读毛泽东这首著名的古诗词的时候,应该注重诗词中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不能用一个语调去朗读,应该逐句加强重音,把全诗情感的重点表达留在最后。
着重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3、通过划分节奏单元,让朗读更具韵律感朗读稿件中的每个语句都有节奏单元。
一个语句可以是一个节奏单元,也可以有多个节奏单元。最小的节奏单元可以是一个词,较大的节奏单元也可以有4、五个词语或词组。
分节奏单元可以帮助朗读者找准停连的位置,攻破长句子朗读的难关,杜绝停顿断句不当的问题,同时,是自己的朗读具有韵律感。案例:“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莫高窟》解析:上述段落,长句较多。
很难把控朗读的节奏。但是通过节奏单元的划分,能够将长句分解变短。
让你在朗读长篇段落的时候能够节奏得当。把握住分寸。
技巧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坚持实操。
把握句子的句意和结构,根据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形式进行停顿。
朗读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需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长短;句子中间的停顿,需要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扩展资料:
语法停顿的几种类型:
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依照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根据演讲稿上标点符号的不同,所作的停顿时间长短也不同。
一般讲,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停顿的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则长于逗号;逗号停顿的时间又长于顿号。
学习语法停顿,可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为榜样,以报纸登载的与电台播送的同一条新闻为材料,边看报纸,边听新闻,来学习语法停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停顿
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一、停连 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
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
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重音——重音的读法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
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
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四、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喜悦--气满声高。《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悲伤--气缓声沉。《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陶醉--气舒声平。《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