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说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往大的说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呢?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但有客观的外在因素,也有主观的内在因素,它们两者都是存在的。因此,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我们要学会调节、控制以及改变客观的外在因素,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也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无比重要的,大学生应该成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主人。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健康意识的确立是和很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必不可少的武器。而实践也证明,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在自我调适,自我疏导方面普遍表现良好,适应能力较强,反之,那些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时 ,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任其发展,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应该认真地学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可以轻视,同时也要积极地参加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自觉阅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书籍,上心理健康网站查询或者是收听收看有关的广播影视节目等。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自我调适其实就是调整我们的认知结构,完善自我的意识,学会调节情绪,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丰富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而这些,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来进行锻炼和提高。比如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组织或者社团,可以增进我们的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增强我们的体魄。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心理,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健康丰富的社会文化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丰富生活知识和情感,同时可以增长和发展智能锻炼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增加,只有在社会文化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自主的探索和自我的发展,在自我发现、自我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参与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感悟,从关注其自身的心理健康。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其实是说,人们在世上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决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则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一是作息合理,二是膳食平衡,三是用脑科学,四是运动适度,五是拒绝烟酒。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不少大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后,习惯于自我的调节,也就是说,想着让自己的心理问题自然好。这是好的,但是当心里压力很大,内心的冲突激烈时,自我调适,有可能难以奏效。此时就应该积极去获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尤其是应及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5%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四、积极探索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某个时期的特殊任务,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活动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
第二、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各种活动。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利用广播、校园网、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举行学生热点问题讨论,如新生入学时的角色适应,中年级的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应届生的择业问题,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团体训练,如:意志训练、适应训练、角色互换等,在活动中强化参与意识。
第三,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
方法/步骤1.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提示: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未来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风险关系到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我们每一社会成员的义务与职责,同时针对性的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也是保险的题中之义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扩展资料: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
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生心理适应调整方法 适应是所有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新生学习与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将有助于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新生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特别是要坦然接受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问题,不、不反抗、不回避,而是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努力克服、解决它,形成与大学相协调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的个体安排与学校的整体进程保持一致。
积极暗示法 暗示是对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重新评价法 由于中学和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对优秀中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学习成绩,对于优秀大学生的评判方式是多元化的。
除了学习外,还有社交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个人特长、专长等。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非常紧迫。
新生要注意汲取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水平。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进校后不久,随着对大学好奇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多数人发现,不仅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无限理想被客观现实击碎,而且还强烈感受到各种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迷茫型,即上大学前预设的目标变的越发渺茫;;丧失型,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在高考的目标实现后,顿感失去了任何目标;;冲突型,部分新人入大学后不久,在对大学整体情况并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建立了多个目标。
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努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目标。 参加实践法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因而新生多参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往往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经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与发展。
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被负性情绪困扰,应及时宣泄负面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
交流沟通法 适应期间,当新生在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主动与父母、老师或师兄师姐交流、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他们的支持。 心理法 当。
适应是所有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新生学习与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将有助于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
新生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特别是要坦然接受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问题,不抵制、不反抗、不回避,而是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努力克服、解决它,形成与大学相协调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的个体安排与学校的整体进程保持一致。
2、积极暗示法 暗示是对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3、重新评价法 由于中学和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对优秀中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学习成绩,对于优秀大学生的评判方式是多元化的。除了学习外,还有社交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个人特长、专长等。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非常紧迫。新生要注意汲取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水平。
4、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进校后不久,随着对大学好奇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多数人发现,不仅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无限理想被客观现实击碎,而且还强烈感受到各种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迷茫型,即上大学前预设的目标变的越发渺茫;;丧失型,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在高考的目标实现后,顿感失去了任何目标;;冲突型,部分新人入大学后不久,在对大学整体情况并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建立了多个目标。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努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目标。
5、参加实践法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因而新生多参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往往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经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与发展。
6、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困扰,应及时宣泄负面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
7、交流沟通法 适应期间,当新生在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主动与父母、老师或师兄师姐交流、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他们的支持。
8、心理咨询法 当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和消极心理,在经过自我调适、交流沟通后仍无效时,应主动向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求助,从而恢复正常心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个新生应针对自己的适应心理,灵活运用心理调适方法,从而加快适应过程,使整个大学生活有个良好的开端
一、分析形势,找准动因,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加剧了竞争形势,造成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伴随着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世界各地,人们的视野从地区、国家的角度转向全球,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激烈的竞争已由国内转向国际。
在这样一个“以人才为根本、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要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充当先锋战士,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全球化的浪潮,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消磨了大学生就业优越感,考验着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人才的市场化机制趋向成熟。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当前政府机构裁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下。
(三)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心灵孤寂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大量便利快捷的通讯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大学生是运用这些最新信息通讯手段进行交流的主体。然而,这种信息化的交流方式也造成了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结果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满世界都是自己的同类,“只要我想找到你,哪怕相隔万里,也不是距离”;另一边是,这些人却互不相知,每个人周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外来思潮涌入中国,多元文化相互冲突和碰撞,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茫然和困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和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虽然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仍然在社会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一些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比比皆是,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而且这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很有市场。
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冲击,大学生越来越有一种选择的困境。二、以人为本,关注发展,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百折不饶的意志,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能力,塑造大学生奋发有为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因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的一种合理需要,要高度重视,并予以满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自我定位很高、自我成才欲望很强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值;另一方面社会阅历浅薄、生活经验匮乏、理想信念尚未完全确立、认知发展不成熟。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要想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二)关注发展,突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健康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不能还停留在“出了心理问题才去解决”的事后补救的层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关注目前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就业问题是当前困扰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现在我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基本途径,这一方面固然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就业落选的可能性增大。面对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安、焦虑甚至恐惧,不仅影响择业的成功,而且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发展。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健康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正视社会现实,客观了解自我,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教育大学生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从实际出发,准确了解自我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怨天尤人,要凭借自身努力,争取早日成才。化解择业就业的矛盾心理。
帮助大学生化解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矛盾心理,增强大学生信心;帮助大学生化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结合客观现实条件和主观愿望考虑择业;帮助大学生化解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心理,让大学生知道考研和工作各有其机遇和风险,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权衡等等。掌握一些择业就业的心理调适基本方法。
教会大学生运用自我激励法、注意转。
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 ”姜桂兰说,在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还是看如何疏导。心理问题宜疏不宜堵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当前教育系统中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素质教育除了智力教育之外,就是音乐或其他特长的培养,没意识到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姜桂兰说。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也造成青少年的延迟享受能力越来越差,一点点需求没得到满足就会滋生情绪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中年之前几乎要什么都没有,现在的孩子有的不想要,家长还硬往他们手里塞。孩子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缺少靠自己努力去获取回报的积极性。 ”
对此,专家建议,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从小做起,培养他们的延迟享受和抗挫折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孩子制定目标的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斗志。
心理问题发生了,应该怎么办?姜桂兰表示,她在接诊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前来就诊和咨询的大学生都是自己过来,许多家长不认可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是阻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她提醒家长,心理问题宜疏不宜堵,绝大多数悲剧的产生,都是从轻到重一步步走过来的,应该提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应该适当放下身段,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学生就不能失败,要养成做人做事踏踏实实的习惯,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不应该回避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有事不要憋在心里,应该积极寻找办法疏导。有心理问题不是件丢人的事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