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亦称“生命周期法”)
(1)优点:从系统整体出发,强调在整体优化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地分析和设计,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目标的一致性;遵循用户至上原则;严格区分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每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下一阶段的依据,便于系统开发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规范化,按工程标准建立标准化的文档资料。
(2)缺点:用户素质或系统分析员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问题;开发周期长,难于适应环境变化;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以锁定功能要求。
(3)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
(1)优点: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系统开发循序渐进,反复修改,确保较好的用户满意度;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少;由于有用户的直接参与,系统更加贴近实际;易学易用,减少用户的培训时间;应变能力强。
(2)缺点:不适合大规模系统的开发;开发过程管理要求高,整个开发过程要经过“修改—评价—再修改”的多次反复;用户过早看到系统原型,误认为系统就是就是这个模样,易使用户失去信心;开发人员易将原型取代系统分析;缺乏规范化的文档资料
(3)适用范围: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大量批处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 Base System,RDBS)、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4th Generation Language,4GL)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它摒弃了那种一步步周密细致地调查分析,然后逐步整理出文字档案,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结果的繁琐作法。 原型法的局限性
开发工具要求高。对于大型MIS若不经过系统分析进行整体性划分,想要直接用屏幕一个一个地模拟是困难的;
解决复杂系统和大系统问题很困难。对于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程序模块,难以改造模型供人评价,因为交互方式较少;
管理要求高。对于管理基础不好、信息处理混乱的情形,原型法使用有难度;
系统的交互方式必须简单明了。对于一个批处理系统,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过程,方法应用有困难。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在系统建立之前信息就能被充分理解。它要求严格划分开发阶段,用规范的方法与图表工具有步骤地来
完成各阶段的工作,每个阶段都以规范的文档资料作为其成果,最终得到满足用户需要的系统。
优点(1)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
(2)开发过程中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文档,便于后期的修改和维护缺点(1)开发周期长
(2)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开发过程复杂繁琐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组织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范、需求明确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大
型复杂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基本思想开发人员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就系统的主要需求取得一致意见后,开发一个原型(原型是由开
发人员与用户合作,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并在较短时间内开发的一个实验性的、简单
易用的小型系统。原型应该是可以运行的,可以修改的。)并运行之,然后反复对原型进行修改,使之
逐步完善,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优点(1)需求表示清楚,用户满意度较高
(2)降低开始风险和开发成本缺点(1)原型法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信息系统
(2)系统难于维护
(3)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会拖延开发进程适用范围(1)用户需求不清,管理及业务不稳定,需求经常变化
(2)规模小,不太复杂
(3)开发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界面
结构化开发方法(Structured Developing Method)是现有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特点是快速、自然和方便。结构化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方法(SA法)、结构化设计方法(SD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P法)构成的。 结构化设计方法(SD法 Structured Design)是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核心,与SA法,SD法密切联系,主要完成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原型化方法是一种定义系统需求可采取的策略,实现时需经过若干步骤,一般其采用的最后步骤应是模型验证
当今我国南方服装企业大多在开辟国内市场,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服装流行周期的逐渐缩短,其产品结构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款式变化日新月异的特点。这不仅使企业的决策者和营销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企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服装板形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度依赖经验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惯例,使得许多年轻企业出现了制版人员严重缺乏的现象,从而引发企业之间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虽然这从客观上为许多从事服装板形设计工作的择业者提供了机遇,但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技术人员没有下岗之忧。其实,众多板形设计人员一直身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而且,随着各服装高等院校及培训学校的学子纷纷踏出校门,蜂涌至各大、中、小型服装企业,他们面临的危机将越来越突出。怎样在这种生存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恰恰是每一个技术人员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企业样板制图方法的演变与发展,首先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企业样板制图应采用比例制图法。事实上,老一代企业样板人员正是从比例制图法着手从事企业样板设计的,而且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也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应该说比例制图法曾经在我国乃至世界(西方)服装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立裁技术在服装制板领域中的成功应用,传统的比例裁剪法逐渐受到挑战。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板形细微之处的处理上显示了传统比例制图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许多大型品牌开发型企业均拥有一批实力超群的立裁技术人员。甚至曾经有人一度认为立裁必将取代比例制图法。
其实,立裁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效率方面,采用立裁方法确定某一款女装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往往浪费大量的坯布等材料,不象比例裁剪法那样快速和经济。其次,立裁技术对经验的依赖性过高,其细节处理包含了太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很难在短期内培养成功这方面的人才。这对于周期短、款式变化快的现代服装业来说也是难以适应的。那麽还有没有更好的板形设计方法呢?
有人尝试了原型制图法,采用这种方法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标准体的原形板便于保存,且在进行款式变化时灵活机动,也很好地实现了手工制版向CAD屏幕制版的转化。然而这种方法对经验的依赖程度并不亚于立裁法,而且在我国服装技术人群中很不习惯于这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人体数据库尚未建立,尚很难建立具有充分代表性的中间标准体原型,这就使得原型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原型法需要经过二次原型甚至三次原型的处理过程,其制图效率与传统比例制图法尚不能匹敌,,其细微之处的结构处理与传统比例制图法相比,也无优势可言。其实,原型片本身也是通过立裁或者比例制图法得到的,其板型的合理性应建立在立裁或比例制图方法的基础上,故而并没有板形的优势。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原型法在放松量的处理方面难以把握,特别是松量较大的情况,更是“全凭感觉”了。故而可见,原型法也并不是十分可取的。
传统比例制图法、立裁法、原型法相持不下,一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比例制图法以其深厚的人文基础和相对快捷的操作手法占有一些优势。
不过,传统比例裁剪法需要克服的两大缺陷是:
1、其比例公式(如 B /6+1.5或 1.5 B /10+3.5)一般可以理解为分数比例,由于在公式中加入了经验调节数,从而导致样板保型性较差。
2、没有从根本上简化计算。许多制版人员往往花很多时间从事结构框架线的定位计算工作,从而影响制版效率。
如何充分利用人文基础,发展和改进传统的比例裁剪法,一直是技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真比例技术应运而生。真比例技术弥补了上述缺陷,因采用了诸如0.18B等小数比例公式,消除了调节数,充分保证了系列服装结构的合理性,同时由于其操作时使用专门的真比例尺,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免计算,大大提高了制板效率。不仅如此,真比例技术在手工操作向CAD技术的转化方面更直接,更方便,因而可以说:真比例制图法是促使高科技在服装制板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真正桥梁。
真比例技术是传统比例制图法的升级和完善,因而在我国势必拥有众多的使用人群。这将意味着我国服装企业样板制图方法必将与真比例结缘。与此同时,立裁技术作为板形的保证也将继续发挥其作用。立裁技术与真比例技术结合,将成为我国服装样板制图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之所以要使用原型化方法是为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而产生的:
产生过程:
传统软件生存期模型的典型代表是“瀑布模型"。这种模型将软件生存期划分为若干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工作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来完成该阶段的任务。软件人员遵循严格的规范,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时都要进行严格的阶段评审和确认,以得到该阶段的一致、完整、正确和无多义性的文档,把这些文档作为阶段结束的标志“冻结"起来,并以它们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从而保证软件的质量。
传统思想之所以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尤其是开发初期要有良好的软件规格说明,主要是源于过去软件开发的经验教训,即在开发的后期或运行维护期间,修改不完善的规格说明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人们投入极大的努力来加强各阶段活动的严格性,特别是前期的需求分析阶段,希望得到完善的规格说明以减少后期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但是,很难得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规格说明。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软件项目,在开发的早期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件人员对于所要解决的应用问题认识更是模糊不清。经过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份较好的规格说明,但却很难期望该规格说明能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完整、准确、一致,并与实际环境相符。很难通过它在逻辑上推断出(不是在实际运行中判断评价)系统运行的效果,以此达到各方对系统的共同理解。随着开发工作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因环境变化,要求系统也能随之变化;开发者又可能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实际困难,需要以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都会成为软件开发顺利推进的障碍。尽管在传统软件生存期管理中通过加强评审和确认,全面测试来缓解上述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形成了软件系统的快速原型的概念。在形成一组基本需求之后,通过快速分析方法构造出待建的原型版本,然后根据顾客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从而得到原型的更新版本,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至得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系统。
总体来说,原型化方法是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进行的一种交互过程,适用于需求不确定性高的系统。它从用户界面的开发入手,首先形成系统界面原型,用户运行用户界面原型,并就同意什么和不同意什么提出意见,它是一种自外向内型的设计过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