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
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
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古代关于文人隐居避世原因的故事:
访庄
中国文人外表儒风,但内心永远住着一个庄子。
惠施是战国时的著名说客,他由魏被驱逐至楚,又辗转到宋,于人生最失意之时,和庄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他:“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左脚踩红尘,右脚却向空谷,在庄生身上,梦蝶知鱼,至人无己。
无功无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访庄问道,就是叩动隐逸世界的大门。
酿桃
宋人刘辰翁辞官回故里,以桃酿酒,有一首《金缕曲》在世间流传。
诗中云:“少年未解留人意。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天上玉堂人间改,漫欸乃声千里。更说似、玄都君子。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春有尽,瓮无底。”
隐者的四季是无限的,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来酿桃,复归自然,酒是避世良药。
浇书
古人腹中饱诗书,因此日常食饮也和书千丝万缕。
东晋名士郝隆,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七夕日,富贵人家纷纷曝晒绫罗绸缎;郝隆则坦胸露腹,仰卧在太阳地儿上。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苏东坡甚爱茶酒,茶是午时茶,酒是卯时酒。
这一饮下肚,却不只是满足味蕾那么简单。
书读到尽兴处,痛饮半壶酒,犒劳犒劳自己,此为“浇书”。这是隐者的浪漫。
醒石
黄山虎头岩,上行二里是鸣弦泉,有一斜立巨石。
据传李白曾来这里饮酒听来,绕石三呼,把剩酒泼向石头,醉卧其上,眠醒不分。
东晋末期,陶渊明归园以后,以耕作赏菊赋诗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
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赏石祖师。
山石厚重而不迁,不能言语最动人,隐者有石趣。
喷墨
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中,有个叫班孟的女仙。
班孟是道家隐士,她摊开纸张之后,不用挥毫运笔,口中含墨,吞吐之间喷于白宣纸上,即文字满纸。
宋代吴氏的《林下偶谈》有载:王勃要作诗文时,每先磨墨汁数升,将其饮下,然后盖被而眠,待醒来即挥笔成篇。
文人饮墨,不知是为求那梦中的神来之笔,还是爱墨情深呢?
陶渊明与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是他,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成了“把古今游人忙煞”的游览胜地。这篇《桃花源记》,倾注了诗人毕生的辛酸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的成篇,与诗人的品德、气质、经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的一个乡村。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陶渊明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渐渐养成了淳朴坦率的性格。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葛布的单衣。
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
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有了种种设想,决心“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
果真,在他29岁的时候,要远走高飞了! 飞呀,飞到哪儿去呢?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
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
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
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
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
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拼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
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
好在迷途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
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羲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
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然而,现实生活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田园风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也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和平与安宁。
他躬耕自资历,虽然一直坚持不懈,但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也无法维持!还能继续“乐天安命”么?不能,“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会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总结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对天道发生了根本的怀疑。就在这时候,已经进入暮年,思想正在剧烈变化的陶渊明,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为了一个小官而四处奔走么?曾祖父的母亲为了曾祖父能捞得一个小小的官职,竟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来卖了,去买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当柴烧,把床席剁碎当马草去喂客人的马,这样倾家荡产地招待客人,客人实在是过意不去,才尽力推荐曾祖父作了个小官。
后来,曾祖父凭着自己的本事虽然官贵显达了,做了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剌史,封为长沙郡公。但是,当时一些贵族仍在背后骂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后不得不“功遂辞归”。
祖父。
古代关于文人隐居避世原因的故事: 访庄 中国文人外表儒风,但内心永远住着一个庄子。
惠施是战国时的著名说客,他由魏被驱逐至楚,又辗转到宋,于人生最失意之时,和庄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他:“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左脚踩红尘,右脚却向空谷,在庄生身上,梦蝶知鱼,至人无己。
无功无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访庄问道,就是叩动隐逸世界的大门。 酿桃 宋人刘辰翁辞官回故里,以桃酿酒,有一首《金缕曲》在世间流传。
诗中云:“少年未解留人意。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
天上玉堂人间改,漫欸乃声千里。更说似、玄都君子。
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春有尽,瓮无底。”
隐者的四季是无限的,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来酿桃,复归自然,酒是避世良药。
浇书 古人腹中饱诗书,因此日常食饮也和书千丝万缕。 东晋名士郝隆,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
七夕日,富贵人家纷纷曝晒绫罗绸缎;郝隆则坦胸露腹,仰卧在太阳地儿上。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苏东坡甚爱茶酒,茶是午时茶,酒是卯时酒。 这一饮下肚,却不只是满足味蕾那么简单。
书读到尽兴处,痛饮半壶酒,犒劳犒劳自己,此为“浇书”。这是隐者的浪漫。
醒石 黄山虎头岩,上行二里是鸣弦泉,有一斜立巨石。 据传李白曾来这里饮酒听来,绕石三呼,把剩酒泼向石头,醉卧其上,眠醒不分。
东晋末期,陶渊明归园以后,以耕作赏菊赋诗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 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赏石祖师。
山石厚重而不迁,不能言语最动人,隐者有石趣。 喷墨 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中,有个叫班孟的女仙。
班孟是道家隐士,她摊开纸张之后,不用挥毫运笔,口中含墨,吞吐之间喷于白宣纸上,即文字满纸。 宋代吴氏的《林下偶谈》有载:王勃要作诗文时,每先磨墨汁数升,将其饮下,然后盖被而眠,待醒来即挥笔成篇。
文人饮墨,不知是为求那梦中的神来之笔,还是爱墨情深呢?。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千载庭前柏子香,源源泉水涌琼浆。
我来不作寻常见,瓦砾堆中坐道场。
古殿依然对远山,青龙白虎护禅关。
一池甘露流不竭,化作春风育世间。
残碑历历卧堂前,尽是前贤未了缘。
世道人心多变化,祖宗家业付狼烟。
毁寺驱僧忆昔年,庐居火籍事连连。
欣逢鼎革还仁政,又听禅门法语宣。
荒凉古寺锁炊烟,不见僧归五十年。
寄语堂前新衲子,山门有望续薪传。
七十残年事若何?萧萧白发一南柯。
余生好作归家计,且结茅庵送逝波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