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领袖小叶丹的结盟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
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
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2、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徒行八千里,结亲百余家 44岁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近年来,他喜欢上了徒步运动,并且开始热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时间,从乌鲁木齐走到阿图什市,引起轰动。后来,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从乌鲁木齐走到北京,沿途宣传大美新疆和民族团结一家亲。
经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和精心准备,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满满地从乌鲁木齐出发,踏上了徒步进京的梦想之旅。 8月15日下午,背着行囊、风尘仆仆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终于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
面对鲜红的国旗,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祖国很强大,人民很团结,中华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团结,祖国就会更强大!” 3、乌兰浩特火车站:“兴安民族团结第一窗” 乌兰浩特火车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多年来,车站立足于发挥好服务窗口的辐射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传播给广大旅客和草原人民,赢得了“兴安民族团结第一窗”的美誉。 乌兰浩特火车站把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作为服务各族旅客的重要基础,建设车站环境时,注重突出地域元素和民族元素,让当地旅客有“到站如到家”的感觉。
在加强服务的同时,车站还积极开展民族语言进车站、优质服务进站台、爱心接力进家庭、和谐共建进社区、联谊活动进牧区等“五进”服务,把民族团结理念向社会广泛传播。 4、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让每位藏族学生在常州也有一个家 创办于1985年的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是全国首批落实国务院“智力援藏”精神的内地西藏班(校)。
多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和而不同、藏汉情融”的办学理念,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和美教育”,引领学生了解并主动接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开放包容的胸怀。 从2010年开始,学校开展了“汉藏一家亲——汉藏家庭结对同发展、汉藏学生携手共成长”活动,让每位藏族学生在常州也有一个家。
如今,该活动已成为学校“藏汉情融、民族团结”德育品牌特色活动。活动开展7年来,900多位“常爸常妈”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
5、夏民山一家:一个屋檐下的民族团结情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馓子、汉族的炒菜和饺子、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汤、鄂温克族的奶干、满族的沙琪玛……错落摆开的4张餐桌上,堆满诱人的美食。 精致的回族绣花帽、华丽的蒙古袍、庄重的鄂温克袍、艳丽的达斡尔绣花坎肩……身着民族盛装的40多口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飘荡在小院的上空。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会。头戴回族白色圆帽的夏民山骄傲地说:“我们家由回、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满共6个民族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多年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在嘘寒问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务中,促进了理解与包容……夏家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样潺湲长流。 “湖水平静,鸿雁就平安。”
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深知这句蒙古族谚语的道理。如果说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皎洁星空,那么每一个小家庭就是闪烁其间的星辰。
有了一个个像夏家一样汇聚民族团结大爱的小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如吸铁石那样牢牢吸在一处。
1、张骞出使西域。
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3、王昭君出塞。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4、金城公主和亲。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对唐蕃交往有所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
5、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
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渥巴锡是土尔扈特部的第七代首领,这一时期的局面尤为混乱和紧张。特别是后来大量沙俄居民的涌入,占据了土尔扈特部的大片的牧场,更加剧了两国的矛盾和冲突。1763年,渥巴锡针对这一丑恶行径向沙俄当局提出了强烈抗议。紧接着,沙俄当局利用他们手中的特权又开始向土尔扈特部大批征兵,并且在战斗中让土尔扈特士兵打头阵、当先锋,从战场上归来的土尔扈特士兵只占原来数量的十之一二,使土尔扈特部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力资源。 在沙俄种种的剥削压榨下,渥巴锡所领导的土尔扈特部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甘心受摆布,直到被沙俄最终灭族;另一条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回归祖国的怀抱。其实长期以来,土尔扈特部一直没有中断同祖国的密切联系,经常遣使入国交流,而清政府也曾在1714年派遣使者图理琛一行远赴土尔扈特部表达慰问。所以,他们虽然远离故土,却时刻思念着故土和亲人。在外敌的长期侵袭下,摆脱沙俄的压迫,重返祖国故土就成了土尔扈特人民心里的夙愿。 公元1768-1769年,渥巴锡忍辱负重,亲自率两万蒙古兵参与了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目的是转移沙俄的视线,为回归祖国暗中做准备。1770年秋渥巴锡从土耳其回来后,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确定了行动的具体时间。同年十一月,渥巴锡集结军队,完成了武装起义之前的最后准备。 1771年春,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一路上,他们袭击了俄国的驻军、歼灭了俄国的增援部队、摧毁了俄国要塞、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将追击的俄军远远抛在了后面。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是一个会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渥巴锡所率领的土尔扈特部起义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八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在这一天与前来迎接他们回家的清军相遇。不久,渥巴锡还受到了清军总管伊昌阿•索通的会见。至此,民族英雄渥巴锡终于完成了领导土尔扈特部武装起义、东返故土的历史任务,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他的名字和他所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将永远光耀史册。
1775年1月9日,渥巴锡病逝,终年33岁。长子策凌那木扎勒袭位。
渥巴锡率部回归的英雄壮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1、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
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2、昭君出塞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3、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有如下历史典故1. 郑成功收复台湾2. 左宗棠收复新疆3、秦始皇修灵渠4、秦始皇统一南绍5、汉初封王9、汉与匈奴和亲7、成吉思汗远征8、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
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
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渥巴锡是土尔扈特部的第七代首领,这一时期的局面尤为混乱和紧张。
特别是后来大量沙俄居民的涌入,占据了土尔扈特部的大片的牧场,更加剧了两国的矛盾和冲突。1763年,渥巴锡针对这一丑恶行径向沙俄当局提出了强烈抗议。
紧接着,沙俄当局利用他们手中的特权又开始向土尔扈特部大批征兵,并且在战斗中让土尔扈特士兵打头阵、当先锋,从战场上归来的土尔扈特士兵只占原来数量的十之一二,使土尔扈特部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力资源。 在沙俄种种的剥削压榨下,渥巴锡所领导的土尔扈特部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甘心受摆布,直到被沙俄最终灭族;另一条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回归祖国的怀抱。
其实长期以来,土尔扈特部一直没有中断同祖国的密切联系,经常遣使入国交流,而清政府也曾在1714年派遣使者图理琛一行远赴土尔扈特部表达慰问。所以,他们虽然远离故土,却时刻思念着故土和亲人。
在外敌的长期侵袭下,摆脱沙俄的压迫,重返祖国故土就成了土尔扈特人民心里的夙愿。 公元1768-1769年,渥巴锡忍辱负重,亲自率两万蒙古兵参与了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目的是转移沙俄的视线,为回归祖国暗中做准备。
1770年秋渥巴锡从土耳其回来后,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确定了行动的具体时间。同年十一月,渥巴锡集结军队,完成了武装起义之前的最后准备。
1771年春,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一路上,他们袭击了俄国的驻军、歼灭了俄国的增援部队、摧毁了俄国要塞、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将追击的俄军远远抛在了后面。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是一个会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渥巴锡所率领的土尔扈特部起义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八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在这一天与前来迎接他们回家的清军相遇。不久,渥巴锡还受到了清军总管伊昌阿。
民 族 团 结 小 故 事 我为大家讲这样一件事。
因为,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班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班级,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这四个民族。各民族同学之间相处的非常和睦。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小姑娘萨尼亚病了,好几天都没有来学校上课了,而且,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大家都非常着急和担心。放学后,我们几个好朋友带上今天的家庭作业和这几天课上的笔记,去她家给她补课。
到了她家,他的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给我们端来了许多自制的维吾尔族风味小吃,有又香又酥的油馕、有热腾腾的奶茶、还有香甜可口的干果。由于她很久都没来上课了,所以她落下的课就很多,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等。
所以,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轮流给她补课,语文补完又补数学,数学补完又补英语……补完课后,我们有和她一起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不知不觉之中天黑了。回家的时候,她的爸爸,把我们一个个都送回了家。
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几个放学后,仍然坚持去给她补课,直到她病好了之后回到学校。她的课也一节都没有落下,我们的友谊也更加深厚了。
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
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能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
从前,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的生活在手上。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的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三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的身上,美其名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四弟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五弟也争吵着说他的本领最大。他们激烈的争吵,谁也不让谁。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去拿球,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很轻松的拿了起来。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其实,在生活中团结的影子也处处可见:许多许多的石头堆积起来可以变成一座巨大的高山;许多许多的砖头垒筑起来,可以砌成万里长城;蚂蚁虽小,但许多蚂蚁团结在一起,能拖动一根很大的骨头;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许多微弱的力量汇合在一起,就能排山倒海,战胜一切!新中国的成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全国人民一条心;抗洪抢险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军民齐心协力;成功战胜“非典”靠的是什么?是所有同胞众志成城!优秀的名校、班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全体师生的团结努力。
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