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斟惭羹
【释义】比喻以私害公的人。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
【典故】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攻打宋国。宋国的将领华元和乐吕,共同抵抗郑军。有个叫羊斟的人,是华元所坐的战车的车夫,大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决定熬一大锅羊肉汤给大家喝,可是偏偏这个车夫轮到最后,没有打到一口汤,看到别人都在喝汤,自己很羞愧,觉得是华元安排不周,于是便暗下决心,好报复华元。果然,第二天,战斗双方已经摆好了阵势,准备开战,华元坐在羊斟驾驶的战车上,准备指挥战斗。可是,羊斟却狠抽马鞭,让战车向敌人的阵地冲去。把华元作为俘虏,交给了郑国军队。华元问羊斟,为什么要这样做,羊斟回答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说过去你给不给羊肉汤喝,由你做主。今天的战车,往哪里开,由我做主。)于是就故意把兵车驱入郑军之中(使华元被俘),所以宋军战败了。这个典故还可称作“司马怒羹”“因羹而判”。
说的是"一碗羊肉汤,亡了一个国"的故事。
古人很看重一杯羮,一杯羹竟关系到一场战事的成败,甚至一个国的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夥加餐,大锅炖羊肉,犒劳士兵。一人一块,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羊肉骨头大啃特啃。偏偏到了华元的马车夫羊斟这里,没了。羊斟没吃上羊肉,心中闷闷不乐,在一旁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领导好处多,怎麽我就那麽背时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有仇不报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华元乘着羊斟驾的战车出征。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这是去哪儿啊?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分羊肉你说了算,去哪儿我说了算。就这样,羊斟驾着战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结果宋军大败,可怜的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煳涂地成了俘虏。
无独有偶,几百年后,中山国的国君没有吸取教训,重蹈了华元的覆辙。有一次,中山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上了一大锅羊汤,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麽,但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今日到此的都是朝中大臣,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是个上大夫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当著这麽多人,别人都吃得有滋有味,惟独我没有喝羹,更何况有人还边喝边冲我得意地笑。哼,有什麽了不起,这里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投奔楚国。
在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楚国举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灭亡了,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仓皇逃往国外。中山国君仰天长叹道:“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我冤枉啊,不就是一碗羊肉汤么?中山君在逃亡中,有两个人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麽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给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这时中山君才明白:“与不期众少,其於当厄;怨不期深浅,其於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
人们可以指责司马子期:分不到羹,气度小,为一点口腹之欲而去乾亲痛仇快、投敌叛国的事,是个不忠之士,不义之人。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子期所争的也并非只为一杯羹,是为图尊重为面子,是因为分配不公,赏罚不明。可见分配不公,赏罚不明这个隐患,迟迟早早总要爆发的!一杯羹分不公,也可亡一个国呀!
(转载自: 2015年3月8日《文史杂谈》)
周舍是赵简子的臣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这样坚决地要见我,到底是为了何事?”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
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他立刻答应了周舍的请求。从此以后,赵简子就和周舍住在一起,出门也把他带在身边,以便有了过错后,周舍能够及时提醒他改正。
哪知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悲痛得如同死了儿子。一次,赵简子和诸位大夫在洪波台饮酒。赵简子喝得酩酊大醉,流下了热泪。大夫们都吓得离开座位走过去,他们说:“我们不知犯了何罪?”赵简子说:“你们都没有犯什么罪过,只是我记起了我的朋友周舍从前说过的话,他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并提醒我改正,看来我的灭亡日子不太远了,因此我才伤心而流泪啊。”
《左传》中有则故事,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是说郑伯脱衣露体,表示请降,也有诚惶诚恐的意思。但郑伯在投降时,为什么要牵羊呢?就因为羊象征着吉祥,在亡国临危之际,献上羊以祈求得到楚国方面的宽恕,免遭于难。
据考证,我国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养羊了,而从猎羊古岩画中看羊的驯化约在万年以上,人同羊的关系密切。“美”字是由羊、大两个字组成,“羊大为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善字从羊。“鲜”字本是一种鱼。古人造字,旁有“羊”成“鲜”字。鱼肉、羊肉味道鲜美,羊是古人容易得到的主要衣食来源。“美”字的本意是羊肉味美好吃。“羡”字也是从羊而来,《说文》曰:“羡,食欲也。”因羊肉味鲜美,引起食欲。羊羔都是跪着吃母乳的,很有孝道,所以羊又成为“忠孝节义”中孝的代表。羊在先民中,是有些民族崇拜的图腾,羊被选入十二生肖,名列第八,当之无愧。有学者研究,中国西部古老的民族“羌”是以羊为图腾的原始部族。
“羊左”的典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战国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个人相识,两个人一块到楚国求职,途中遇到下起大雪,他们两个穿得衣服非常单薄,带得粮食也不够两人吃的了。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最能知心、友谊深厚叫做“羊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还根据这个故事编排了一本新戏《羊角哀》,又名《舍命全交》。
长期以来,羊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家畜,因此,产生了许多含有“羊”字的成语。丢了羊,赶快修补羊圈,叫“亡羊补牢”,也就是说在日常受了损失,想办法赶快补救,为时还不算太晚。“十羊九牧”是形容某地方官多而百姓少,可以说是夸张而不失其真。温顺、羊的肠子曲折细长,“羊肠小道”便常用来比喻崎岖窄小的道路或严峻艰险的环境。柔弱的羊一旦落入虎群,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人们常“羊入虎口”比喻处于险境,有死无生。《水浒传》第九十九回有一段写鲁智深的文字:“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杖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后来比喻人们乘机偷拿别人的东西叫作“顺手牵羊”。
与羊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也很多。冬天人们多喜欢食羊肉以御寒,羊肉货少时则价高,过去偶有不法之徒为求取暴利常悬羊头而售狗肉(古时羊肉贵而狗肉贱)来欺诈顾客,被称为“挂羊头卖狗肉”现在多用来比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羊角插在篱笆里”的寓意是“伸头容易缩头难”。“羊羔踩到泥田里”则是说“不能自拔”。“养羊剪毛”是比喻某处所花费的,仍从某处取回,换句话说,也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犹太新年过后第十天)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源自一个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在《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有趣的是,在咱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
1. 羹: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2. 据历史书中记载“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说的是唐朝初年,临海常受海盗抢掠,当时的刺史尉迟恭便派兵筑城防盗,开工之日正值正月十四,民间照常要闹元宵,海盗趁机从台州湾登陆守城官兵便边筑城边剿盗,加之天寒地冻,筑城进展更缓慢了。当地百姓想出用带槽新酒当水,调入各种切成颗粒状的蔬菜、肉类、海鲜,和粉搅成槽羹答谢筑城官兵,官兵们喝了槽羹,觉得又好吃又御寒,进度大大加快。从此,每年正月十四喝槽羹的习俗便流传至今了。
3. 羹,汉族传统食物。指五味调和的浓汤。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作为一种黏稠浓汤,主要由肉、菜及勾芡调和,亦能加面成为面羹,另有甜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羹因大量使用勾芡,加上调和料等提味。食材方面几乎都是肉类,口味较重且热量高,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清代,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过练江,船小,一羊不慎落水,引来鱼群,群鱼抢食羊肉,吃得脑满肠肥晕头转向,一位渔民荡舟经过,撤了一网,收获众多。
回家后,渔夫宰鱼,惊奇发现鱼肚装满碎羊肉,便将鱼宰净,碎羊肉重新填入鱼肚中,一道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骨酥肉烂,不腥不膻,鱼汤鲜美,羊肉奇香,风味极其独特。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的名品。
北方人以羊为鲜,南方人以鳖为鲜,鳖、羊同蒸,聚南北两鲜于一盘,故称“鱼腹藏羊”。
扩展资料
鱼羊鲜材料中的鲫鱼能温中下气、健脾胃,鱼肉口感鲜嫩,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羊肉则能补肾壮阳、温补气血,冬天进食能增强体力、抵御严寒;党参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和胃生津。三者合用有暖中驱寒、补益脾胃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挑选鲫鱼十分关键,为了防止鱼中汞含量超标,建议选择200~350克重的鲫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羊鲜
人民网-温补气血暖中和胃 推荐党参鱼羊鲜汤
尧王访贤从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阳后计划让女儿娥皇,女英由伊杜村,迁至羊獬村落户。
二女尊从父王意见,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准备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轿,决定骑马赴羊獬。临行侍者递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讣划进朝向父王辞行。
走到宫门下马,见宫门上挂着两面红旗、—对红灯,旗上写着:“先有无极生太极,太报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三。
二女向旗帜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闻讯后,积极热情的为娥皇、女英的落户,作了隆重的准备,安排了居住的院落。
到进村的一天,人们成群结队,欢声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众的热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户后,能发扬父王帝尧的家风,克勤克俭,劳动生产,并能与乡亲和睦相处,博得人们的敬佩。贤良事迹流传万代。
以后帝尧将二女娥皇、女共许配给舜王为妻。临出嫁考虑着一个问题,姊妹两个,究竟谁该为大,谁该为小,难以定夺。
最后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
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
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
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
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
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 (洪洞万安)谁为大。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
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
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
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与舜(重华)先行吧。
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
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
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吧。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
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
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
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
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
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姊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
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厚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与舜王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 女英生子,名姚商均。
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
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传至现在,羊獬就成了二女的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万安(姚丘)神立的日子。
女英虽小但为正宫娘娘,住娘家则是以长幼为序。羊獬村的人们,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万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
赤松子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丹溪人皇初平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数万头。初起乃弃家从初平学道,“共服松脂﹑茯苓(fú líng),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引作“黄初平”,并云:“今婺(wù)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
4、常用来比喻大功既立、功高震主之后隐迹避祸。
句例:
(姜维)曰(对钟会):“明公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公之力。今复定蜀,威德震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保全得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殛徙,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之使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之游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6秒